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海峡两岸金融一体化研究

作 者: 朱航
导 师: 曹小衡
学 校: 南开大学
专 业: 区域经济
关键词: 金融一体化 金融区域 极化效应 辐射效应
分类号: F832.7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8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金融一体化发端于欧洲,并以经济一体化为契机日渐成为当今金融领域的主流。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日渐成熟和开放,有关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间,建立一体化经济、金融市场的言论不绝于耳。20世纪80年代,两岸经贸关系日益紧密,但由于缺乏直接渠道导致贸易结算、资本流动等不得不以香港等第三地中转,但客观上促进了两岸三地的金融交流。进入21世纪,两岸金融业交流日益频繁,随着两岸先后加入WTO以及ECFA、MOU等重要协议的签署,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两岸(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两岸四地)之间的金融一体化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金融一体化研究给予了较高关注,但当前众多有关金融一体化的研究中,重点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致力于对金融一体化内涵的探讨,通过与金融全球化(或金融国际化)的辨析,对金融一体化进行定性:或者认为金融全球化为因,金融一体化为果,或者认为金融一体化是经济基础范畴,金融全球化为上层建筑范畴;其二,避开对金融一体化内涵的探讨,直接将其定性为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对金融一体化的外在表现,如一定区域内资本自由流动程度,金融产品价格、利率、汇率的相关性,货币的趋同性等来度量和定义金融一体化。但这样的研究不但在逻辑上存在含混,在对金融一体化具体运动发展演化规律上也存在研究不彻底的问题。而且多数研究成果中也隐含着,“一旦金融一体化完成,地理不再成为限制因素”的假定。本文认为,金融一体化不能脱离一定的地理空间范畴而空泛讨论。偏废了地理性,不将金融放在特定的“区域”层面进行研究,将难以解释金融一体化的成因和发展演化规律。因此,金融一体化必须以“金融”和“地理”为共同载体,根植于“区域”这一有效规模空间,一方面运用金融地理学“空间差异—空间运动—空间组织形式—空间相互作用”的研究理念,另一方面借鉴当前对金融一体化已有研究成果的精华,融合不同金融理论,才能形成比较独立和完整的研究框架。从这样的视角来看,本文认为金融一体化是金融区域内因地域间金融禀赋差异而产生金融资源流动,因金融产业的聚集效应而逐渐形成金融核心,金融核心因其自身强大的吸收能力使区域内金融资源不断向自身积累,形成金融中心城市;与此同时,金融核心也向其周边不断进行辐射,并在金融增长极的承接和转嫁的过程中,影响到各个金融节点,最终在金融效率改进的作用下使整个金融区域的金融资源配置逐渐优化。因此,金融一体化可以理解为,是区域内的金融核心因极化效应而不断扩展,并在辐射效应的作用下促进整个区域内金融资源实现最优化配置的过程。而两岸金融一体化就是在两岸金融区域内,因沪、港两大金融中心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的增强,而在大陆腹地形成金融腹地的交叉,并因金融效率的改进使整个金融区域的金融资源配置不断优化。而台湾作为“次级金融单元”方面受到两大金融中心的辐射而成为沪、港共同的“拓展金融腹地”;另一方面其自身也在不断向大陆拓展金融腹地。从而在两岸三地所形成的金融区域内逐渐形成“双核—双极—多支点”的一体化金融区域的过程。当然,两岸金融一体化并非是一个因金融要素流动而能自发实现的过程,而是需要官方通过制度安排推进。无论是欧洲还是北美地区,其金融一体化的快慢和程度的高低最终都取决于各参与方政府的意愿和利益博弈。但两岸政治的特殊性则使得金融一体化最重要的推动因素,有可能因各种波动和不利影响变成最大的障碍因素。因此,以当前两岸政治关系为大背景,两岸金融一体化的路径演化将有别于世界任何其他地区。本文总体的研究思路是,首先从理论上对金融一体化进行规范研究,确立研究框架和理论基础;其次,从该理论框架出发,对两岸金融一体化的背景和驱动力进行分析;第三,对两岸金融一体化的内在演化规律进行研究,包括沪港台三大金融中心的关系、金融一体化的影响因素、金融一体化的运动特性等;第四,基于上述分析,对两岸金融一体化的路径演化规律在理论框架内进行设想和分析。总体而言,就是遵循着“理论框架构建→现实问题分析→未来发展趋势设想”的研究思路。根据这样的设想,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和思路进行阐述。主要内容包括当前金融一体化研究的主要成果梳理——金融一体化的起源、定义、成因、度量,以及两岸金融一体化研究成果的评述。第二章是对理论框架进行构建。包括金融一体化的基础、基本要素、框架、外在表现及典型区域分析。第三章分析了两岸金融一体化的背景和驱动力。第四章分析了两岸金融区域的内在演化规律。第五章对两岸金融一体化未来的发展路径进行了分析。第六章,对全文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对两岸金融一体化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对比现有有关两岸金融一体化的研究成果,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第一,重新定义了金融一体化的概念。在之前的金融一体化定义中,多以资本自由流动、金融资产价格趋同或货币统一等为主要内容,并未揭示出金融一体化的发展、演化的内因。在本文所提出的金融一体化定义中,比较明确的阐述了金融一体化是在一定地理空间内,因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为动力,以金融核心与金融腹地的互动作用为机理,在制度性框架下展开的过程。第二,提出了“金融区域”的定义。金融一体化是在一定地理空间展开的,因此金融和地理之间必然因相互作用而形成带有边界的金融资源流动区域。在研究金融一体化的成果中,许多学者均提出了金融一体化的区域特性,但这个带有金融意义的地理单元如何构成,又是如何演化却缺乏深入研究。在本文的金融一体化要素中,提出了金融一体化是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形成的,这个区域即为“金融区域”,是“金融”+“地理”的耦合。金融区域与通常所研究的经济区域具有一定相似性,但又因为金融自身特点而具有明显不同。第三,提出了“多金融中心辐射区”概念。由于金融区域内不同金融中心彼此相近,而形成同一地区受不同金融中心影响的格局,从而出现多金融中心共同辐射区的概念。在金融一体化比较发达的欧洲地区,因地域空间较小,因而众多不同类型金融中心的辐射效应相互交叉重叠,同一腹地受多个中心影响的现象。而中国大陆与之最大不同在于,在中国大陆境内并不存在众多专业化次级金融中心的分工体系,而是以北京、上海、香港分别代表中国最发达三个经济区域的金融核心。故而在中国东南腹地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形成上海和香港两大金融核心金融腹地的交叉,台湾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金融单元,其向大陆渗透又进一步促进了这种金融腹地交叉的程度和复杂性。文章的不足总体来看主要有:第一,理论框架大体上比较成型,但在细节上仍有不足。比如,文中提到的“金融区域”概念,实际上是基于区域金融学和金融地理学的相关理论提出的,但对于金融区域的具体特性、构成等方面缺乏更加深入、细致的分析。第二,实证不足。由于该理论框架属于初创,更加需要用实证的方法给予补充和佐证。但限于数据的获得性以及文章篇幅、作者精力的限制,许多地方缺乏有说服力的证明,比如在金融辐射区的概念上,目前国内外对城市金融辐射力的研究很少,困难就在于缺乏成熟且经得起检验的模型。如果能从实证的角度说明沪、港对台湾的金融辐射效应,以及台湾在大陆拓展金融腹地的能力进行量化分析,则会更有力的证明立论。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将主要集中在以上提到的两个方向——进一步完善理论框架,对所包含的各个部分予以更深入分析;从实证角度对模型给予支持,并为理论提供更有说服力的量化结果。

全文目录


摘要  5-9
Abstract  9-14
第一章 绪论  14-32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14-17
    1.1.1 金融一体化成为金融发展的主流  14-15
    1.1.2 两岸经济交流促进了金融业的合作  15
    1.1.3 现有两岸金融一体化研究的不足  15-17
    1.1.4 本文的出发点  17
  第二节 文献综述  17-29
    1.2.1 金融一体化的产生及其含义  17-23
    1.2.2 金融一体化的度量  23-24
    1.2.3 两岸金融一体化的研究评述  24-29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29-32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29
    1.3.2 文章结构  29-30
    1.3.3 研究创新和不足  30-32
第二章 理论框架的构建  32-68
  第一节 金融一体化理论的基础  32-38
    2.1.1 金融一体化的出现  32-33
    2.1.2 金融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33-38
  第二节 金融一体化的基本要素  38-48
    2.2.1 金融禀赋  38-39
    2.2.2 金融区域  39-46
    2.2.3 金融区域的演化  46-48
  第三节 金融一体化理论框架  48-54
    2.3.1 金融一体化的定义  48-51
    2.3.2 金融一体化的前提  51
    2.3.3 金融一体化的起因和驱动力  51-52
    2.3.4 金融一体化的制约因素  52-54
  第四节 金融一体化的外在表现  54-55
    2.4.1 金融一体化的现实表现  54-55
    2.4.2 全球性的金融一体化  55
  第五节 典型区域金融一体化分析  55-68
    2.5.1 欧盟的金融一体化  55-61
    2.5.2 北美地区的金融一体化  61-68
第三章 两岸金融一体化的背景和驱动力分析  68-94
  第一节 两岸金融一体化的背景  68-79
    3.1.1 国际经济区域化的大趋势  68-72
    3.1.2 两岸经贸合作的深化  72-76
    3.1.3 制度化协商的条件逐渐完善  76-79
  第二节 两岸金融一体化的驱动力  79-93
    3.2.1 大陆金融发展的内生需求  79-83
    3.2.2 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作用  83-89
    3.2.3 台湾金融业对外扩张的外在需求  89-93
  本章小结  93-94
第四章 两岸金融一体化的内在演化规律分析  94-146
  第一节 两岸金融关系分析  94-116
    4.1.1 两岸金融一体化的定位  94-98
    4.1.2 沪-港双金融中心的形成  98-106
    4.1.3 台北与双金融中心关系比较  106-116
  第二节 两岸金融一体化的影响因素  116-127
    4.2.1 地域空间类型的影响  116-118
    4.2.2 政治、社会影响因素  118-127
  第三节 两岸金融一体化进程的运动特征  127-145
    4.3.1 金融中心及城市体系结构  127-140
    4.3.2 两岸金融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140-145
  本章小结  145-146
第五章 两岸金融一体化的路径分析  146-168
  第一节 两岸金融一体化的路径  146-162
    5.1.1 金融体制摩擦的必然性  146-153
    5.1.2 系统构建的复杂性  153-162
  第二节 两岸金融一体化的路径设想  162-167
    5.2.1 分阶段实现的一体化形式  162-164
    5.2.2 构建两岸金融区域合作平台的突破口  164-167
  本章小结  167-168
第六章 展望与结论  168-184
  第一节 金融市场一体化发展趋势展望  168-176
    6.1.1 一体化的前提——金融监管合作  168-169
    6.1.2 银行市场的一体化  169-171
    6.1.3 证券市场的一体化  171-174
    6.1.4 保险市场的一体化  174-176
  第二节 结论  176-184
    6.2.1 两岸金融一体化的特性  176-179
    6.2.2 两岸金融一体化的内在问题  179-180
    6.2.3 两岸金融一体化的路径设想  180-182
    6.2.4 金融市场的一体化  182-184
参考文献  184-189
致谢  189-190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190

相似论文

  1. 江苏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F127;F224
  2. 原子(e,2e)反应中关联极化与后碰撞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O562.5
  3. InGaN太阳能电池的建模仿真与设计,TM914.4
  4.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研究,F224
  5. 辽宁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F832.7;F224
  6. 辐射效应地面试验技术研究,TN386.1
  7. 金融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研究,F830
  8. 氮化镓LED中极化效应的理论模拟,TN304.2
  9. AlGaN/GaN异质结器件提升二维电子气浓度的研究,TN325
  10. AlGaN/GaN HEMT的模拟及研究,TN325
  11. AlGaN/GaNHEMT的特性及抑制电流崩塌的研究,TN304.2
  12. 辐射对半导体激光器性能及1/f噪声影响研究,TN248.4
  13. 能源金融一体化趋势下我国石油安全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F426.22
  14. 电子辐照和温变环境对掺铒光纤放大器增益影响实验研究,TN722
  15. 省域次级区域经济中心的选择与评价研究,F127
  16. 电迁移引起的微小尺寸无铅焊点的组织演化,TG401
  17. BaTiO_3铁电体辐射效应的分子动力学模拟,TM221
  18. SOI CMOS工艺的I/O PAD设计与实现,TN432
  19. 经济金融一体化、危机与国际合作,F113
  20. 日美经济泡沫现象成因比较分析,F171.2
  21. 欧洲金融一体化对资本跨境流动方向的影响——一个贸易视角,F746;F224

中图分类: > 经济 > 财政、金融 > 金融、银行 > 中国金融、银行 > 地方金融事业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