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农村信用社“信改商”后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变化及其保障研究-以A市农商银行为例

作 者: 张亚杰
导 师: 刘成玉
学 校: 西南财经大学
专 业: 农业经济管理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 A市农村商业银行 “信改商” “去农化” 农村金融服务
分类号: F832.3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6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作为金融支农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下称农信社)在支持“三农”(农民、农业、农村)事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许多乡村地区,农信社甚至是唯一正规金融机构。1950年以来,经过数次由政府主导的改革,农信社的发展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伴随改革不断深入,农信社内部各种深层次矛盾也日益暴露,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信社改制效果,比如到20世纪末,全国仍有53%的农信社仍处于亏损状态。为了从根本上理顺自身体制和机制问题,各地农信社从本世纪初开始了以去合作化、推股份制和建农村商业银行为核心的改革,即“股改”。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在规模、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相较农村信用社都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与此同时,去合作化是否意味着“去农化”,商业银行的逐利倾向和盈利宗旨是否弱化“三农”金融服务,这些问题也开始慢慢浮出水面,并引起学界、政府部分和业界的关注与担忧。如何使农村商业银行在确保经营效率与可持续性前提下,继续加强和改善“三农”服务,便是本文写作的主要目的。本文运用金融抑制理论、金融服务保障理论和合作金融理论等诸理论,在详细调查研究基础上,对A市农商银行的改革进行全面、深入地剖析。得出如下结论:一是A农信社在业务创新、市场需求、经营理念、工作作风、内部控制和法人治理方面都面临着困境,急需进行改革。改制后的A市农商银行,在安全性、盈利能力、发展能力与可持续性等方面较之以前有很大改善,主要表现为不良贷款下降率、资本充足上升率、净利润增长率、资产利润增长率、贷款增长率、存款增长率都有一定的增幅,等等。说明改制后的A市农商银行在“三农”服务与支持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由于商业银行的逐利性本质,A市农商银行在经营中出现了弱化支农的趋势。本文将改制前后的农信社与农村商业银行在业务结构、保障体系、金融产品服务、人员素质、条件设施、经营战略、市场定位及服务理念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对改制后的A市农商银行的贷款结构进行了数据分析,在理论和实践上共同论证了A市农商银行支农力度弱化的事实。最后针对“信改商”后如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保障体系,提出一些对策建议:(1)对农信社“信改商”实施宏观调控,防止农信社改制过度、过泛。(2)国家按权利义务对等原则,针对其“三农”服务数量与质量给予农商银行恰当的优惠政策,防治借“农”之壳,行非农之实。(3)加强和改善政府监管,尤其是银监局监管。(4)强化农民与涉农企业的参与和监督。(5)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扶持其他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包括农村合作金融,构建所有制多元,竞争适度有序的农村金融体系和农村金融服务一体化平台。(6)引导城市金融资金流向“三农”。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选题与视角创新,纵观前人各种研究,对于农信社的改革,研究范围多集中在农信社经营现状及如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近几年,农信社纷纷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对于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弱化问题的研究还未广泛展开。本文从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变化视角,对农信社“信改商”潮流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并提出相关措施建议,希望在满足农商行盈利冲动和增长需求的情况下,不弱化、甚至强化对“三农”的金融支持。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4
0 导论  14-29
  0.1 研究背景  14-15
  0.2 问题的提出  15-16
  0.3 核心概念与范畴界定  16-20
    0.3.1 农村信用社与农村商业银行  16-17
    0.3.2 农村合作金融与农村信用社“去合作化”  17-18
    0.3.3 农村金融服务  18-19
    0.3.4 A市农商银行  19-20
  0.4 相关研究回顾与成果梳理  20-25
    0.4.1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区别  20-21
    0.4.2 农村信用社为什么要改制成农村商业银行  21-22
    0.4.3 农村信用社改制成农村商业银行后“三农”金融服务功能的变化  22-23
    0.4.4 改革调控与管理建议  23-24
    0.4.5 简要评述  24-25
  0.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25
  0.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5-27
    0.6.1 研究方法  25-26
    0.6.2 技术路线  26-27
  0.7 论文创新  27-29
1 基础理论  29-37
  1.1 弱势“三农”理论  29-30
  1.2 农业信贷补贴论  30-31
  1.3 农村合作金融论  31-32
  1.4 股份制商业金融论  32-33
  1.5 金融机构支农动力缺失论  33-34
  1.6 合作金融与商业金融的区别  34-36
    1.6.1 概念不同  34-35
    1.6.2 设立方式不同  35
    1.6.3 产权结构不同  35
    1.6.4 服务范围不同  35-36
    1.6.5 经营目标不同  36
  1.7 本章小结  36-37
2 A市农村信用社发展阶段与历史贡献  37-45
  2.1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历程  37-40
    2.1.1 建国到1978年 发展初始阶段  37
    2.1.2 从1979年至1996年 快速发展阶段  37-38
    2.1.3 从1996年11月开始至2000年6月 合作制规范阶段  38-39
    2.1.4 从2000年6月至2004年8月 深化改革阶段  39-40
    2.1.5 从2004年8月至今 改革新阶段  40
  2.2 A市农信社对“三农”发展的历史作用  40-42
    2.2.1 逐年加大支持“三农”力度  41
    2.2.2 以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带动“三农”发展  41
    2.2.3 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更加凸现  41-42
  2.3 A市农信社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42-43
    2.3.1 完善制度建设、优化营销模式  42-43
    2.3.2 产品创新满足不同融资需求  43
    2.3.3 同时倡导绿色信贷,支持重点产业  43
  2.4 小结  43-45
3 A市农信社改制 商业化趋势及其涉农服务功能变化  45-68
  3.1 改制环境  45-48
    3.1.1 A市政治经济文化的特殊地位  45-46
    3.1.2 A市农信社网点资源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  46
    3.1.3 A市农信社业务发展较快,金融服务品种增多  46-47
    3.1.4 A市农信社不断充实自身人力资源  47
    3.1.5 A市农信社电子结算得到发展  47-48
    3.1.6 中外资银行在A市都设有分支机构,金融市场竞争激烈  48
    3.1.7 A市经济发展为农信社提供机遇  48
  3.2 改制动机  48-55
    3.2.1 该市市自身经济发展的要求  49-50
    3.2.2 A市农信社作为企业发展的需要  50-51
    3.2.3 A市农信社产权制度需要改革  51-52
    3.2.4 A市农信社的管理体制需要改革  52-54
    3.2.5 A市农信社的法人治理结构急需转变  54-55
    3.2.6 A市农信社自身经营需要改革  55
  3.3 “信改商”后农村金融服务保障的变化  55-67
    3.3.1 A市农商银行经营状况变化  55-59
    3.3.2 “信改商”后支农力度的变化  59-64
    3.3.3 农商银行盈利目标和支农任务的矛盾  64-67
  3.4 本章小结  67-68
4 “信改商”后农村金融服务功能保障思路与调控政策  68-78
  4.1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68-70
    4.1.1 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农村金融领域  68
    4.1.2 推进利率市场化,缓解农村金融抑制  68-69
    4.1.3 培育和发展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  69
    4.1.4 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扶持力度  69-70
    4.1.5 大力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70
  4.2 整合农村金融机构职能  70-72
    4.2.1 改制应因地制宜,防止农信社改制过度、过泛  70-71
    4.2.2 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完善商业性金融组织体系  71
    4.2.3 合理定位政策性金融业务范围,充分发挥其政策性金融职能  71-72
    4.2.4 培育新的农村商业性金融主体  72
  4.3 引导金融资金流向“三农”,弥补农村资金缺口  72-74
    4.3.1 引导城市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村信贷投入  72-73
    4.3.2 强化和改进农村信贷管理,完善农业信贷投入机制  73
    4.3.3 各类银行机构应发挥好自身作用  73-74
  4.4 创新农村金融产品  74-75
    4.4.1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品种  74
    4.4.2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效率  74-75
  4.5 实行配套制度和扶持政策创新  75-76
    4.5.1 建立农村商业银行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政策激励机制  75
    4.5.2 建立有效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  75-76
    4.5.3 建立保险制度  76
  4.6 完善农村金融监管机制,发挥监管的支农引导作用  76-78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78-81
  5.1 研究结论  78-79
  5.2 研究展望  79-81
参考文献  81-86
致谢  86-88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88

相似论文

  1. 我国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研究,F832.2
  2. 民族地区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研究,F832.4
  3. 郯城县农村信用社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的研究,F323.8;F224
  4. 山东省农村金融服务供需状况及问题分析,F832.7
  5. 农户金融服务需求与银行三农服务模式创新,F832.4
  6. 内蒙古农村信用社现代化支付系统设计与实现,F832.2
  7. 治理性干旱,C912.82
  8. 城镇化进程中农地非农化问题研究,F301
  9. 北京市农村金融服务外包市场研究,F832.7
  10.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现实与对策,F832.5
  11. 乡村旅游与乡村都市化研究,F592.7
  12. 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F832.35
  13. 贵州万山特区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F327
  14.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经营发展战略研究,F832.3
  15. 福建省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发展研究,F832.35
  16. 农村金融在扩大农民内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F323.8
  17.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市场竞争战略研究,F832.2
  18. 我国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F320;F224
  19. 陕西省农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地区差异研究,F127;F224
  20. 城市化与农地保护的均衡发展研究,F301
  21.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分析,F224

中图分类: > 经济 > 财政、金融 > 金融、银行 > 中国金融、银行 > 金融组织、银行 > 城乡金融组织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