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银行业顺周期性问题以及逆周期监管政策研究

作 者: 季伟杰
导 师: 巫和懋; 马君潞
学 校: 南开大学
专 业: 金融学
关键词: 宏观审慎监管 逆周期政策 道德风险
分类号: F831.0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6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2007-2009年由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市场的混乱被看作是自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与历次金融危机相同的是,这次金融危机之前同样经历了一段漫长的经济繁荣期,金融体系中同样存在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泡沫、杠杆率增大,信贷高速增长等,在这个过程中系统性风险不断累积,但是风险水平普遍被市场和监管部门低估。在对这次金融危机全面反思之后,普遍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由于通胀高企而发生经济金融危机的概率已经大幅度下降,但仅仅保持低通胀和稳定的宏观经济仍不足以保障金融稳定;而且,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理念由于忽视了对宏观系统性风险的关注,不能够保证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必须加强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目标的宏观审慎监管。也就是说,传统的盯住通货膨胀为主的货币政策和以资本监管为核心的微观审慎监管不足以保证金融体统的健康稳定。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国际社会纷纷认为应该建立一个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这将成为各国金融监管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我国也在“十二五”规划中正式提出“逆周期宏观审慎制度框架”。与前两次规划相比,“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金融体制改革”文字虽未改动,所要努力的内容却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在建议中,金融体制改革的第一项内容为“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宏观审慎管理是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根本目标,将金融业视做一个有机整体,既防范金融业内部相互关联可能导致的风险传递,又关注金融体系在跨经济周期中的稳健状况,从而有效管理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最终实现维护金融稳定的目标。在2010年10月召开的“宏观审慎政策:亚洲视角高级研讨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国际金融危机重大教训之一,是不能只关注单个金融机构或单个行业的风险防范,还必须从系统性角度防范金融风险,而宏观审慎政策正是针对系统性风险的良药。”宏观审慎监管有两个维度:一个是时间维度,主要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这个维度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缓解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问题。另一个是跨业维度,主要关注的是在同一个时点上,各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持有共同的风险暴露。本博士论文从第一个维度展开研究,即分析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问题以及可以采用的逆周期性政策工具。银行业的顺周期性主要是三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是由于金融市场尤其是信贷市场的不完美性、市场参与者的有限理性造成的,这种金融系统的内生顺周期性是不能消除的;第二是由于金融机构的内在因素造成的,例如风险计量方法和模型采用过短的时间跨度、鼓励追求短期利益的激励机制和金融机构在发展战略、风险管理模型和风险暴露方面的趋同性等;第三是一些外部规则因素和政策造成的,比如,资本监管、贷款损失准备和公允价值等。另外,在逆周期监管政策方面,我们对主流的政策工具都做了简要的介绍,包括留存资本缓冲、逆周期资本缓冲、动态拨备制度、或有资本债券、救助保险基金、压力测试、杠杆率、完善新会计准则等。紧接着,我们用一个理论模型分析了各个逆周期性监管工具对金融体系道德风险的影响。从道德风险的视角比较了各个资本类监管工具的优劣,指出逆周期性政策工具可以兼顾“太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机构引发的道德风险问题,文章对这一问题做了一个初步性的探索。结论为,在信息充分的条件下,时间可变的资本充足率不能很好的解决“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道德风险问题;或有资本可以部分解决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问题;“救助”保险基金能够很好的解决道德风险问题。作为对这次危机的反应,Basel(Ⅲ)提出了逆周期性资本缓冲的监管方案,其目的是在经济景气时建立资本缓冲以备经济萧条时使用,即经济繁荣时抑制信贷的过快增长,经济萧条时减少顺周期性所导致的去杠杆化给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加银行业的恢复能力。我们认为逆周期性缓冲资本缓冲的存在,除了能带来上述正面效应之外,还有一个负面效应,可能会诱导银行业的羊群效应,即增加不同银行持有资产之间的相关性,进而增加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我们同样用一个理论模型详细分析了这种负面效应。第六章我们研究了三个问题。第一是对中国银行业顺周期的实际情况做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银行系统存在顺周期性,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比如政府干预比较严重、模型所用数据的时间段过短、我们正处于国有银行的改革阶段,政府政策多变等)这种顺周期性并不显著。第二是总结了金融危机后我国采取的逆周期性政策。第三分析了逆周期监管存在的困难和障碍。最后,我们对全文做了总结,总结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以及后续的研究展望。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3
第一章 绪言  13-26
  第一节 选题背景  13-15
  第二节 宏观审慎监管概念的提出  15-22
    1.2.1 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  15-19
    1.2.2 宏观审慎监管的两个维度  19-21
    1.2.3 宏观审慎监管的相关文献  21-22
  第三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和逻辑框架  22-26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22
    1.3.2 论文的创新点  22-23
    1.3.3 论文的研究框架  23-26
第二章 银行业顺周期性形成机理  26-39
  第一节 信贷市场内生顺周期性的形成机理  27-28
  第二节 商业银行内部因素的顺周期性形成机理  28-31
    2.2.1 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顺周期性形成机理  28-29
    2.2.2 风险计量方法和模型采用过短的时间跨度  29-31
  第三节 银行业的监管政策导致的顺周期性形成机理  31-39
    2.3.1 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形成机理  31-35
    2.3.2 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规则的顺周期性形成机理  35-37
    2.3.3 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顺周期性形成机理  37-39
第三章 逆周期监管政策工具  39-54
  第一节 资本类逆周期监管工具  39-48
    3.1.1 留存资本缓冲及其基本原理  40-41
    3.1.2 逆周期性资本缓冲及其基本原理  41-43
    3.1.3 动态拨备制度及其基本原理  43-44
    3.1.4 或有资本债券及其基本原理  44-46
    3.1.5 救助保险基金  46
    3.1.6 其他资本监管工具  46-48
  第二节 非资本类逆周期监管工具  48-54
    3.2.1 杠杆率  48-50
    3.2.2 压力测试  50-52
    3.2.3 动态调整贷款成数  52-54
第四章 资本类逆周期监管工具的比较:基于道德风险的视角  54-67
  第一节 基准模型  55-58
  第二节 情形一:救助保险基金  58-61
  第三节 情形二:或有资本债券  61-66
  第四节 情形三:时间可变的资本充足率  66
  第五节 本章小结  66-67
第五章 逆周期性资本缓冲可能导致的负面效应:羊群效应  67-87
  第一节 模型  69-72
  第二节 银行的投资决策  72-78
    5.2.1 银行的决策问题  73-75
    5.2.2 银行 A 的决策  75-78
  第三节 均衡分析  78-80
  第四节 稳健性分析  80-85
  第五节 本章小结  85-87
第六章 中国银行业逆周期监管的实践  87-105
  第一节 中国银行业顺周期性的实证检验  87-99
    6.1.1 已有研究文献的梳理  87-91
    6.1.2 基准模型  91-94
    6.1.3 数据说明  94-97
    6.1.4 计量结果  97-98
    6.1.5 结论  98-99
  第二节 金融危机后我国采取的逆周期性政策  99-103
    6.2.1 实施逆周期性留存资本缓冲和逆周期性资本缓冲要求  99-100
    6.2.2 实施动态拨备要求,增强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100
    6.2.3 引入杠杆率指标,抑制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累积  100-101
    6.2.4 调整贷款成数,防范房地产市场的风险累积  101-102
    6.2.5 开展压力测试,评估银行业风险水平  102-103
  第三节 我国宏观审慎管理面临的困难及挑战  103-105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后续研究展望  105-108
  第一节 本论文主要研究结论  105-106
  第二节 后续研究展望  106-108
参考文献  108-116
致谢  116-117
附录  117-139
  附录 A 当银行A选择自己擅长的农业时,银行 A 的在 t=0 时的期望收益情况  117-119
  附录 B 命题 5.1 的证明  119-122
  附录 C 推论 5.1 的证明  122
  附录 D 命题 5.2 的证明  122-125
  附录 E 命题 5.3 的证明  125-126
  附录 F 命题 5.4 中 c 的求解  126-137
  附录 G 命题 6.1 的证明  137-139
个人简历和学术研究成果  139-140

相似论文

  1. 医疗保险医方道德风险的一体化治理机制研究,F842.6
  2. A公司3PL提供商道德风险防范研究,F426.471
  3. 某研究院军民技术共享模式研究,F426.48
  4.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瓶颈,F842.6
  5. “TBTF”问题及规制研究,F832
  6. 医疗社会保险门诊大病管理政策研究,F842.6
  7.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道德风险分析,F832.33
  8. 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农村贫困对象瞄准研究,F323.8
  9. 我国开放式基金风险管理研究,F832.51
  10. 存款保险制度的费率设计与存款保险基金规模的实证研究,F224
  11. 企业与银行的博弈与共赢,F832.4;F224.32
  12. 海水养殖保险发展探析,F326.4
  13. 风险资本投融资阶段的契约机制研究,F832.48
  14.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F832.51
  15. 中小企业团体贷款研究,F832.4
  16. 基于信息经济学视角对我国资产证券风险防范研究,F224.32
  17. 基于涉农经济组织视角的农户融资生态系统研究,F832.3
  18. 论我国现阶段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存在的必要性,F842.6
  19. 机动车辆保险道德风险的博弈分析,F842.4
  20. 商业银行顺周期性与监管研究,F832.1
  21. 次贷危机背景下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F832.1

中图分类: > 经济 > 财政、金融 > 金融、银行 > 世界金融、银行 > 政策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