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北京市西红门镇城乡结合部改造试点前期跟踪研究

作 者: 高坤
导 师: 樊宝敏
学 校: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专 业: 农业推广
关键词: 城乡结合部 升级改造 农村集体土地利用 产业 生态建设
分类号: TU984.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4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自从有了城市,也就有了城市和农村交界地带,谓之“城乡结合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功能区快速扩张,人口和产业不断向城市外扩散,城乡结合部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自然成为城市发展首选之地。然而,由于城乡结合部地区长期处于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双重管理之下,在有些特定的政策领域存在管理盲区,尤其是土地的管理比较混乱。随着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急剧涌入,大量没有建设手续的房屋、厂房迅速蔓延,不断吞噬着规划绿地。这样的发展虽然在一定时期内给当地村集体、农民带来了一定收益,但同时也造成了环境、资源、人口的巨大压力,给城市发展留下了顽疾。本文就城乡结合部改造中如何兼顾经济、生态效益实现农村集体土地的有效利用,对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镇城乡结合部改造试点进行跟踪研究,深入分析城乡结合部独特的特点、历史背景,以及制度、规划、政策、农民利益、生态建设等问题,总结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管理、整治、改造经验,探讨在城乡统筹下的农村集体土地利用新模式,为其他地区的城乡结合部改造提供参考。通过前期跟踪研究发现,城乡结合部改造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多部门联动,从规划、政策上进行适当调整,特别是农村集体土地的利用上进行新的探索,确保农民土地所有权不流失,平衡农民与投资者的利益,同时兼顾生态、经济的科学协调发展,才能有效的促进城乡结合部的升级改造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1
第一章 绪论  11-17
  1.1 研究背景  11-14
    1.1.1 北京城市发展的趋势  11-12
    1.1.2 北京城乡结合部的现状  12-14
  1.2 北京市大兴区绿化隔离带建设情况  14-15
  1.3 研究目的和方法  15-17
第二章 理论与实践基础研究  17-20
  2.1 城乡结合部的定义  17
  2.2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改造的各种模式  17-18
    2.2.1 朝阳区南磨坊乡产业升级  17-18
    2.2.2 海淀区东升乡利用集体自有地建设高科技产业园区  18
  2.3 案例分析  18-20
第三章 试点地区大兴区西红门镇的基本情况  20-30
  3.1 西红门镇工业大院基本情况  20-21
    3.1.1 西红门镇的地理位置  20
    3.1.2 西红门镇的人口与经济情况  20
    3.1.3 西红门镇工业大院的基本情况  20-21
  3.2 问题及成因分析  21-23
    3.2.1 工业大院多、违法建设多,吸引大量外来人口  21-22
    3.2.2 低小企业多,非法经营多,产业发展后续乏力  22
    3.2.3 基础设施差、环境卫生差,条件改善刻不容缓  22
    3.2.4 社会治安差、安全隐患多,综合治理迫在眉睫  22-23
  3.3 改造难点分析  23-25
    3.3.1 拆迁量大、推高拆迁成本  23
    3.3.2 租金低廉,企业不愿搬迁  23-24
    3.3.3 中介收入可观,缺少拆迁意愿  24
    3.3.4 村行政界混乱,利益难以平衡  24
    3.3.5 缺少产权保障,产业难以升级  24
    3.3.6 劳动技能不足,就业安置困难  24-25
    3.3.7 缺乏启动资金,增地需求较大  25
  3.4 需要破解的瓶颈分析  25-30
    3.4.1 资金不足  25-27
    3.4.2 村民利益保障  27-28
    3.4.3 产业升级  28-29
    3.4.4 还绿和养护资金存在缺口  29-30
第四章 西红门镇城乡结合部升级改造的规划与实施  30-34
  4.1 调整规划,选定试点  30-31
  4.2 镇级统筹,保障群众利益  31
  4.3 农民主体,进行拆除腾退  31-32
  4.4 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  32
  4.5 生态建设的规划与实施  32-34
第五章 升级改造中的几点启示  34-36
  5.1 城乡结合部升级改造,调整规划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34
  5.2 农民为主体自主改造、拆违还绿,是低成本、收益高、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34-35
  5.3 乡镇统筹是平衡各方利益的可选现实路径  35-36
第六章 城乡结合部升级改造中的几项建议  36-39
  6.1 目标建议  36
  6.2 政策建议  36-37
  6.3 产业园区的定位建议  37-38
  6.4 还绿措施建议  38-39
第七章 结束语  39-40
参考文献  40-42
致谢  42-43
详细摘要  43-45

相似论文

  1. 文山州特色经济的空间布局研究,F127
  2.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研究,G124
  3. 湛江市对虾产业区域品牌建设研究,F326.4
  4. 破解城乡结合部地区二元管理体制难题,D630
  5. 社会消费方式变迁下的服装终端空间变化之研究,TS941.1
  6. 产业技术转移与承接中的环境伦理问题探析,X2
  7. 云南天然橡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F326.2
  8. 论我国行政垄断行业的规制改革,D035
  9. 环境脆弱区工业主导产业选择及区域布局研究,X321
  10. 寿光市信息农业发展研究,F320.1
  11. 安徽省体育产业结构研究,G812.7
  12. 科技产业转移中的公众社会行为研究,G322
  13. 山西省体育产业结构和布局政策选择的研究,G80-05
  14. 资本运营下的移动电视媒体角色及定位探析,G220
  15. 微硅粉行业市场分析及埃肯(中国)公司市场营销战略研究,F426.71
  16. 中国耐火材料制品市场的营销策略研究,F274
  17. 天宇公司发展战略研究,F426.7
  18. 基于SCP分析框架的山西焦化产业现状分析,F426.72
  19. 天津医药集团发展的分析及对策,F426.72
  20. Y市T区环保产业人才规划研究,X324
  21. 中国民族动画形象探索与研究,J954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城市规划 > 中国城市规划及建设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