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城市体系视角的中国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作 者: 吕薇
导 师: 刁承泰
学 校: 西南大学
专 业: 自然地理学
关键词: 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体系 人文因素 社会经济效益 中国
分类号: F301.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2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城市土地是城市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本载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和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强烈,成为现在乃至将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当前中国已经迈入了城市化和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后半段,城市建成区的急剧扩张和用地结构的调整成为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因此,对于城市土地利用变化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国内外有关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侧重于采用多时序的遥感影像和统计数据对单一区域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规律进行分析,而区域之间的对比研究则比较少见,尤其是国家尺度的区域对比研究就更为少见。由于中国疆域辽阔并且区域差异巨大,运用区域对比方法对国家尺度上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从全国、地区、省域和重点城市4个空间层次以及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角度,在全国600多个县级及以上城市的用地、人口、社会、经济数据汇总的基础上,探讨城市用地规模与结构动态演变的规律,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驱动因素和社会经济效益。论文研究的框架如下:(1)论题阐述(第1-3章)。梳理国内外研究动态,阐述论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数据来源和处理,并对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介绍。(2)基于城市化进程的全国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第4章)。在回顾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基础上,对全国城市土地利用规模与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3)基于城市体系组织结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组合结构和地域空间结构)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第5-7章)。从地区、省域和重点城市3个不同的空间层次对我国城市土地利用规模与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4)中国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人文驱动因素分析(第8章)。首先从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和行政区划调整这4个方面对驱动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因素进行定性分析,然后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区分引起城市建成区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最后通过对不同规模与职能城市用地结构的比较,分析规模和职能因素对城市用地结构的影响。(5)中国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社会经济效益分析(第9章)。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2010年30个省级行政区的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然后通过聚类分析和强度指数结合的方法对我国2000、2010年30个省级行政区的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类型进行划分并作比较。(6)研究结论与展望(第10章)。对论文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有望继续研究的方向。研究结论为:受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以及等级、规模、职能和区位等因素的影响,在全国、地区、省域和重点城市4个不同空间层次上,中国城市土地利用规模和结构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其社会经济效益也具有显著的省域差异。(1)全国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不同等级、规模城市的建成区面积差异较大,等级高、规模大的城市数量比重少,但用地比重高;居住用地、工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绿地比重都在国家规定的适宜比重范围内;城市的用地结构与城市的规模、职能密切相关。近30年来,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中国城市建成区总面积增加了4.57倍。2000-2010年,道路广场用地和绿地比重分别有所增加,而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和特殊用地比重分别有所减少,城市用地结构趋向合理;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和均衡度下降,表明中国城市发展正处于成长阶段,单一职能日渐突出;中国城市规模分布趋于集中,城市用地规模增长速度减缓,并且不同位序城市的用地规模增长速度存在差异。(2)地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2010年,东部地区的城市数量多,建成区总面积大;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城市数量和建成区总面积相差无几;东北地区的城市数量少,建成区总面积小。工业用地和对外交通用地比重以东部地区最高,公共设施用地和绿地比重以中部地区最高,道路广场用地和市政公用设施用地比重以西部地区最高,居住用地、仓储用地以及特殊用地比重以东北地区最高。2000-2010年,东部地区建成区总面积增加最多,动态度最大;中部与西部地区比较,建成区总面积增加较少,动态度较小;东北地区建成区总面积增加最少,动态度最小。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城市用地比重增加最多的均为道路广场用地,减少最多的分别是特殊用地、工业用地、对外交通用地和居住用地。(3)省域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中国省域城市规模分布类型区域差异明显,以中级型和集中型为主导类型,并且有向高层次和集中型发展的趋势。受城市职能组合结构的影响,省域城市用地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差异。2000-2010年,建成区总面积增长规模和动态度较大的省级行政区主要布局在东部地区,建成区总面积增长规模和动态度较小的省级行政区主要布局在西部地区。多数省级行政区的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大于1.12的合理值,城市用地扩展过快。多数省级行政区的城市用地结构多样性指数呈现下降的趋势,各职能类型城市用地面积的差别在增大。(4)重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各重点城市的建成区面积相差较大,多数东部地区重点城市的建成区面积较大,多数西部地区重点城市的建成区面积较小。受城市规模和职能的影响,各重点城市的用地结构差异显著。2000~2010年,多数东部地区重点城市的建成区面积增长规模和动态度较大,多数西部地区重点城市的建成区面积增长规模和动态度较小;绝大多数重点城市的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大于1.12的合理值,城市用地扩展过快;多数重点城市用地结构的多样性指数呈现下降的趋势,即城市各职能类型用地面积的差别在增大。(5)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人文驱动因素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和行政区划调整均为驱动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因素。在引起城市建成区面积变化的多种人文因素中,城镇总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城市的规模和职能影响城市的用地结构,不同规模、职能城市的用地结构具有明显差异。(6)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效益2010年,我国东部地区多数省级行政区的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较高。2000-2010年,除海南和青海2个省,其余28个省级行政区的地均人口负荷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而全部省级行政区的地均二、三产业产值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高效益型和低效益型省级行政区的数量在减少,中等效益型省级行政区的数量相应增加。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7-10
Abstract  10-15
第1章 文献综述  15-31
  1.1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格局及过程研究  15-21
    1.1.1 城市土地利用时间尺度变化  15-17
    1.1.2 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尺度变化  17-21
  1.2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研究  21-23
  1.3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效应研究  23-28
    1.3.1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  23-25
    1.3.2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效益  25-26
    1.3.3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综合效益  26-28
  1.4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与动态模拟研究  28-31
    1.4.1 城市土地利用时空过程遥感监测  28-29
    1.4.2 城市土地利用动态演化模拟  29-31
第2章 绪论  31-43
  2.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31-35
    2.1.1 选题背景  31-34
    2.1.2 研究意义  34-35
  2.2 研究目标与内容  35-36
    2.2.1 研究目标  35-36
    2.2.2 研究内容  36
  2.3 研究思路与方法  36-38
    2.3.1 研究思路  36-38
    2.3.2 研究方法  38
  2.4 拟解决关键问题与创新之处  38-39
    2.4.1 拟解决关键问题  38-39
    2.4.2 创新之处  39
  2.5 数据来源与处理  39-43
    2.5.1 数据来源  39-40
    2.5.2 数据处理和说明  40-43
第3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43-53
  3.1 相关概念  43-47
    3.1.1 城市化与城镇化概念  43-44
    3.1.2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概念  44-45
    3.1.3 城市土地利用分类  45-46
    3.1.4 城市体系概念与特征  46-47
  3.2 理论基础  47-53
    3.2.1 人地关系理论  47-48
    3.2.2 系统理论  48-49
    3.2.3 域经济增长理论  49-51
    3.2.4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51-53
第4章 基于城市化进程的中国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53-71
  4.1 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历史回顾  53-55
  4.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变化  55-57
  4.3 全国城市土地利用规模变化  57-64
    4.3.1 全国城市土地利用规模变化  57-58
    4.3.2 全国城市土地利用规模增长速度  58-59
    4.3.3 全国城市土地利用规模动态度  59
    4.3.4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演变  59-64
  4.4 全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64-69
    4.4.1 全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现状  64-65
    4.4.2 全国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标准》的比较  65-66
    4.4.3 全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  66-69
  4.5 小结  69-71
第5章 基于等级规模结构的中国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71-105
  5.1 基于等级结构的中国城市土地利用规模  71-82
    5.1.1 中国城市体系等级结构  71-75
    5.1.2 基于等级结构的分省城市土地利用规模现状  75-78
    5.1.3 基于等级结构的分省城市土地利用规模变化  78-82
  5.2 基于规模结构的中国城市土地利用规模  82-97
    5.2.1 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  82-87
    5.2.2 基于规模结构的分省城市土地利用规模现状  87-91
    5.2.3 基于规模结构的分省城市土地利用规模变化  91-97
  5.3 各省区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  97-99
  5.4 各省区城市规模分布演变  99-103
    5.4.1 数据来源和处理  99
    5.4.2 中国各省区城市位序—规模法则验证  99-100
    5.4.3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类型划分  100-101
    5.4.4 中国省域城市规模分布特征  101-103
  5.5 小结  103-105
第6章 基于职能组合结构的中国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105-125
  6.1 中国城市职能类型划分  105-109
    6.1.1 城市职能及其分类  105
    6.1.2 分类方法与指标选取  105-107
    6.1.3 中国城市职能分类  107-109
  6.2 各省区城市职能组合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109-116
    6.2.1 各省级行政区城市职能组合结构  109-114
    6.2.2 基于职能组合结构的省级行政区城市用地结构  114-116
  6.3 各省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现状与变化  116-123
    6.3.1 分省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现状与《标准》的比较  116-118
    6.3.2 分省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118-120
    6.3.3 各省区城市用地结构多样性指数变化  120-122
    6.3.4 各省区城市用地结构多样性类型划分  122-123
  6.4 小结  123-125
第7章 基于地域空间结构的中国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125-145
  7.1 中国城市化政策分区与中心城市  125-129
    7.1.1 中国城市化政策分区  125-127
    7.1.2 中心城市  127-129
  7.2 分区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  129-136
    7.2.1 4大地区分等级类型城市土地利用规模现状  129-130
    7.2.2 4大地区分等级类型城市土地利用规模变化  130-131
    7.2.3 4大地区分规模类型城市土地利用规模现状  131-132
    7.2.4 4大地区分规模类型城市土地利用规模变化  132-135
    7.2.5 分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及变化  135-136
  7.3 重点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  136-143
    7.3.1 重点城市土地利用规模现状及变化  136-138
    7.3.2 重点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  138-139
    7.3.3 重点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现状  139-141
    7.3.4 重点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指数变化  141-142
    7.3.5 重点城市用地结构多样性类型划分  142-143
  7.4 小结  143-145
第8章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因素分析  145-153
  8.1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冈素定性分析  145-146
    8.1.1 经济发展因素  145
    8.1.2 人口增加因素  145-146
    8.1.3 产业结构调整  146
    8.1.4 行政区划调整  146
  8.2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因素定量分析  146-151
    8.2.1 城市土地利用规模的影响因素  146-149
    8.2.2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因素  149-151
  8.3 小结  151-153
第9章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153-163
  9.1 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现状评价  153-156
    9.1.1 研究方法和指标选取  153
    9.1.2 主成分的提取  153-154
    9.1.3 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结果  154-156
  9.2 城市社会经济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156-162
    9.2.1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社会经济效益比较  156-158
    9.2.2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社会经济效益分类比较  158-162
  9.3 小结  162-163
第10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163-167
  10.1 主要结论  163-164
  10.2 研究展望  164-167
参考文献  167-179
致谢  179-180
作者简介  180

相似论文

  1.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学传统思想的继承,G633.2
  2. 福建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研究(1949-1976),D665
  3. 第29届奥运会中国男篮攻防转换的研究分析,G841
  4.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服装结构研究,TS941.1
  5. 后配额时代中印纺织品贸易发展关系研究,F752.7
  6. 哲学视域下的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研究,D25
  7.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D61
  8. 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观演变中的思维方式变革,D61
  9.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宗教政策研究,D635
  10.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律制度完善研究,D922.68
  11. 传播学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B27
  12. 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研究,D616
  13. 夏南牛和中国西门塔尔牛肉品特性的比较研究,S823
  14.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研究,D61
  15. 来华西方左翼思想家看社会主义在中国,D61
  16. “中国NGO”的发展现状研究,D632.9
  17. 中国女排接应二传的选择研究,G842
  18. 中国优秀冰壶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特征研究,G862.6
  19. 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探索古代体育健身思想的演变,G812.9
  20. 六朝江西佛教及其相关问题研究,B948
  21. 南海问题上的利益冲突与中国的战略选择,D823

中图分类: > 经济 > 农业经济 > 农业经济理论 > 土地经济学 > 土地管理、规划及利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