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研究-经济增长源泉的角度

作 者: 王丽萍
导 师: 刘刚
学 校: 南开大学
专 业: 政治经济学
关键词: 经济增长模式 全要素生产率 要素驱动 创新驱动 技术进步
分类号: F120.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8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从经济增长源泉的角度,研究了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依然是资本驱动型增长模式,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本质上属于要素驱动型增长。文中使用1978-2010年的数据,通过总量生产函数,测算了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变动率。结果表明,1978-1985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25%,1986-1994年间该贡献率上升为5.91%,1994年以后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负值,总体上拉低了1978-2010年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储蓄率不断上升,为投资的扩张提供了充足的前提条件。同时,我国凭借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和巨大的市场优势吸引了大量外国直接投资,成为世界产品的集散地和组装中心。另外,1996年高等教育的产业化使得我国在增加人力资本的同时,也投入了大量的资本。这些都使得经济增长越来越多地依靠资本而不是技术进步。为了实现经济增长模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十分关键。同时,本文对我国三次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分别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978-2010年间我国第一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对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16.47%,而资本的平均贡献率为83.65%;第二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贡献率在1878-2010年间平均为22.81%,资本贡献率为59.88%;第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在1978-2010年间对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负,约为-5.26%。我国三次产业均为要素驱动型增长模式,其中第二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最高,第一产业次之,第三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最低。这说明,我国第二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稍高,有可能率先实现从要素驱动增长向创新驱动增长的转变;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中,技术进步作用较低,这两个产业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和潜力,特别是第三产业。当前我国国内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约束以及劳动力约束,国内消费不足,加上外部市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贸易摩擦频发,这些使得我国国内投资和出口增长受到了冲击和影响。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不得不转向创新驱动型增长模式。本文接下来从全要素生产率角度分析了决定和影响经济增长模式的原因,考察了决定和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国内的人力资本、研发投入、产业结构、金融深化、所有制结构、技术转移和市场集中度,来自国外的国际技术溢出。文中使用1990-2010年间的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了岭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出口和第二产业的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人力资本、自主研发投入、进口、金融深化、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中的国家预算资金、技术转移和市场竞争对全要素生产率有负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机制和政策建议。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机制主要是要激发技术创业活动。技术创业活动能通过资源配置效应和激励效应,进一步加强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与政府之间的联系,促进技术向现实生产能力的转化,从而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政策建议方面,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是当前的主要对策,要通过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政府采购等方面的结合来实现。此外,提高教育质量增加人力资本,改变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转变政府职能对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也很关键。当前,对我国而言,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现实选择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给出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7
Abstract  7-14
第一章 引言  14-22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14-17
    1.1.1 选题背景  14-16
    1.1.2 选题意义  16-17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17-20
    1.2.1 研究内容  17-19
    1.2.2 研究方法  19-20
  第三节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20-22
    1.3.1 本文创新点  20-21
    1.3.2 本文存在的不足  21-22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2-58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回顾  22-26
    2.1.1 亚当·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  22-23
    2.1.2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理论  23-24
    2.1.3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24-25
    2.1.4 新经济增长理论  25-26
    2.1.5 制度经济学派的经济增长理论  26
  第二节 全要素生产率理论的文献综述  26-40
    2.2.1 增长核算法  27-34
    2.2.2 经济计量法  34-40
  第三节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的文献综述  40-52
    2.3.1 总体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文献  41-44
    2.3.2 行业和企业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文献  44-47
    2.3.3 区域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文献  47-50
    2.3.4 TFP 的要素投入度量、发展规律等其他方面的文献  50-51
    2.3.5 研究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的文献  51-52
  第四节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文献综述  52-58
第三章 基于全国数据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  58-76
  第一节 数据来源及模型设定  58-65
    3.1.1 数据来源  58-63
    3.1.2 模型设定  63-65
  第二节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65-76
    3.2.1 模型估计  65-70
    3.2.2 估算结果及结果分析  70-76
第四章 基于三次产业数据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  76-100
  第一节 数据来源及模型设定  76-82
    4.1.1 数据来源  76-81
    4.1.2 模型设定  81-82
  第二节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82-100
    4.2.1 第一产业的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82-86
    4.2.2 第二产业的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86-92
    4.2.3 第三产业的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92-100
第五章 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00-108
  第一节 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现状  100-101
    5.1.1 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本质——要素驱动型增长  100
    5.1.2 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形成的原因  100-101
  第二节 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必要性  101-105
    5.2.1 我国国内、国际环境的要求  101-105
    5.2.2 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105
  第三节 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方向——创新驱动型增长  105-108
第六章 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决定和影响因素分析  108-139
  第一节 决定和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  108-116
    6.1.1 决定和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国内因素  108-114
    6.1.2 决定和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国外因素  114-116
  第二节 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决定和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116-139
    6.2.1 实证分析选用指标和模型说明  116-118
    6.2.2 模型说明  118-122
    6.2.3 回归分析及回归结果分析  122-139
第七章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机制  139-151
  第一节 实现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途径——技术创业  139-147
    7.1.1 创业  139-140
    7.1.2 技术创业  140-141
    7.1.3 技术创业促进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机制  141-147
  第二节 促进技术创业的机制  147-151
    7.2.1 创业教育  147-148
    7.2.2 技术创新  148
    7.2.3 风投制度  148
    7.2.4 创新创业环境  148-150
    7.2.5 产学研联盟  150
    7.2.6 制度因素  150-151
第八章 政策建议  151-171
  第一节 构建自主创新体系  151-166
    8.1.1 自主创新体系  151-152
    8.1.2 税收政策  152-154
    8.1.3 金融政策  154-155
    8.1.4 政府采购  155-156
    8.1.5 调整产业结构  156-159
    8.1.6 提高教育质量,增加人力资本  159-161
    8.1.7 大力扶持中小企业  161-164
    8.1.8 政府转变职能  164-166
  第二节 扶持技术创业  166-168
    8.2.1 推进创业和创新教育  166-167
    8.2.2 对技术创业的融资支持  167
    8.2.3 构建产学研联盟  167
    8.2.4 创新创业环境构建  167-168
  第三节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68-171
    8.3.1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义  168
    8.3.2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府政策  168-171
第九章 结论  171-173
参考文献  173-187
致谢  187-189
附录  189-197
个人简历  197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97-198

相似论文

  1. 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化原因研究,F224
  2. 技术进步对重庆市工业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F224
  3. 公共支出与全要素生产率,F124;F224
  4. 我国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分析,F224
  5. 我国钢铁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研究,F224
  6. 数字技术与标志表现趋势研究,J524
  7. 中部地区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F205;F127
  8. OFDI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传导路径的实证研究,F124;F224
  9. 制造业升级中的FDI因素分析,F224
  10. 中国纺织企业出口与生产率研究,F426.81;F224
  11. 中国能源结构与经济增长模式转变,F124;F224
  12.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我国电信业生产效率变动研究,F224
  13. 中国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F224
  14. 我国进口服务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F224
  15. 1978-2008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及其分解,F224
  16. 中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F426.4
  17. 中国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F224
  18. 河北省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研究,F224
  19. 宁波实现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路径研究,F224
  20. 技术进步与收入分配,F124.7
  21. 内蒙古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F127;F206

中图分类: > 经济 >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 中国经济 >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 经济发展道路、模式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