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民工荒”治理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作 者: 白战伟
导 师: 逄锦聚
学 校: 南开大学
专 业: 政治经济学
关键词: “民工荒” “刘易斯转折点” 迁移模式 全要素生产率 经济发展方式
分类号: F323.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4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作为一个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的国家,我国经济增长经历着一个典型的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路径。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向以城市工业、服务业和乡镇企业为主的现代经济部门流动,促进了现代经济部门资本的不断积累和产值的持续增长,现代部门的不断扩张又吸引着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现代部门的转移。正当我国经济按照这条发展路径继续前行时,“民工荒”的持续发生和波及范围的越来越广,引发了关于“刘易斯转折点”的热烈讨论。与此同时,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面对的主要任务。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判断是目前我国学术界判断“刘易斯转折点”的主要依据,但是,现有的测度方法和数据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测算结果存在着巨大差异,单纯以此为依据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做出判断缺乏足够的基础。本文通过对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及其扩展模型的全面审视,发现“刘易斯转折点”应该是被广泛介绍的费景汉和拉尼斯模型中的“商业化点”;“刘易斯转折点”的判断标准应该是传统部门中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和其收入的关系。据此,运用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后我们发现,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与平均收入水平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尚未到达“刘易斯转折点”,仍处于二元经济发展阶段。“民工荒”反映了农民工的工资水平上升需求,而这种需求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现代部门转移的模式息息相关。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人口迁移制度和土地制度共同决定了进行非永久性迁移,保留农村集体的成员权,将家庭劳动力在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进行配置,以充分利用家庭资源,最大限度地增加家庭就业和收入并降低风险成为多数农村家庭的最优选择。在非永久性迁移模式下,现代部门可以以低于永久性迁移模式下的工资获得发展所需的劳动力,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对转移工资水平存在着一种上升需求。并且,非永久性迁移模式所能释放的劳动力数量有限,随着现代部门劳动力需求的不断增加,其能释放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会被吸收殆尽,此后,必须进行永久性迁移才能释放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永久性迁移,将进一步强化工资水平上升需求。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我国非永久性迁移所能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被吸收殆尽,我国已进入永久性迁移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上升需求将得到不断强化。“民工荒”标着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制度的供给不足,而地方政府的资本偏向和农民工的集体失声共同决定了工资调整制度供给不足的局面。因此,治理“民工荒”,关键在于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而农民工工资水平的提高,需要从制度供给着手。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容之一。这个转变的核心在于解决消费需求不足问题。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占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下降是导致我国最终消费率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人均国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是提高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关键。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不仅可以直接提高农村家庭的工资性收入,进而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人均国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还可以通过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合并促进农地的规模经营进而增加务农收入的效果,这可以间接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人均国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因此,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对于提高消费水平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对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进而对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具有重要意义。农民工工资水平提高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具体作用机制主要为:技术进步方面,农民工工资水平的提高将导致物质资本收益水平的降低进而加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或者技术引进的激励,同时,扩大市场需求规模,通过分摊研发成本、降低研发风险、优化市场结构、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等增加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或技术引进的动力。人力资本方面,农民工工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增加人力资本的预期收益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需求并增强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的供给能力。同时,工资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农民工的流动性、增强雇用稳定性,确保企业有足够的时间收回其投资成本并获得投资收益,从而增强企业对其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可能性和力度。此外,农民工工资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企业劳动力队伍的质量和工作的努力程度、降低农民工的流动性,这可以直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进而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关键在于制度供给。解决制度供给不足问题,主要对策有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将农民工的公众福利纳入到转入地政府的考核范围;通过工会体制改革、吸引农民工加入工会,增强农民工组织性等措施。本文拟实现的创新有:首先,从理论上明确“刘易斯转折点”的判断标准应该是传统部门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与其收入水平的关系,并利用这个判断标准对我国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实证研究;其次,从迁移模式的角度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资上升决定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为研究“民工荒”的成因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在经典二元经济理论关于经济阶段划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经济实际,将二元经济发展阶段进一步细分为劳动力非永久性迁移和永久性迁移两个阶段,进一步修正了经典二元经济理论。第三,对农民工工资水平提高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和全面的研究,补充了我们对工资水平和经济发展之间关系方面的研究。

全文目录


摘要  5-8
Abstract  8-16
第一章 绪论  16-43
  第一节 引言  16-22
    1.1.1 研究背景  16-20
    1.1.2 研究意义  20-22
  第二节“民工荒”研究文献综述  22-39
    1.2.1 基于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民工荒”成因  22-34
    1.2.2 关于“刘易斯转折点”的争论  34-39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和拟实现的创新  39-43
    1.3.1 研究思路  39-41
    1.3.2 研究方法  41
    1.3.3 拟实现的创新点  41-43
第二章 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  43-65
  第一节 “民工荒”背景下剩余劳动力数量的研究回顾  43-49
    2.1.1 剩余劳动力数量的测度方法  43-46
    2.1.2 估计结果及其不足  46-49
  第二节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再审视  49-55
    2.2.1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基本模型  49-52
    2.2.2 刘易斯模型的扩展和“刘易斯转折点”  52-55
  第三节 “刘易斯转折点”的实证检验  55-63
    2.3.1 传统部门劳动力边际生产力的测算方法  55
    2.3.2 计量模型与检验方法选择  55-58
    2.3.3 指标选择和数据说明  58-59
    2.3.4 模型估计结果  59-62
    2.3.5 “刘易斯转折点”的判断  62-63
  第四节 本章小结  63-65
第三章 “民工荒”与工资水平上涨  65-101
  第一节 劳动剩余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上升——经验与理论解释  65-75
    3.1.1 劳动力剩余下的工资水平上升——已有理论与经验证据  65-71
    3.1.2 本章研究的理论工具  71-75
  第二节 制度、迁移模式与工资上升需求  75-91
    3.2.1 非永久性迁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模式  76-78
    3.2.2 国外关于非永久性迁移成因的研究  78-81
    3.2.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非永久性迁移成因  81-86
    3.2.4 非永久性迁移与工资上升需求  86-91
  第三节 制度供给不足与“民工荒”  91-99
    3.3.1 地方政府的资本偏向与制度供给不足  92-95
    3.3.2 农民工集体失声与制度供给不足  95-99
  第四节 本章小结  99-101
第四章 农民工工资水平提高、消费水平增长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01-130
  第一节 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特征  101-105
    4.1.1 从供需均衡角度看消费需求不足  102-103
    4.1.2 从消费需求地位及其贡献度角度看消费需求不足  103-105
  第二节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过慢是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成因  105-114
    4.2.1 消费需求不足的理论基础  105-107
    4.2.2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过慢与消费需求不足实证分析  107-112
    4.2.3 务农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112-114
  第三节 提高农民工工资是增加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关键  114-117
    4.3.1 农民工工资水平与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国民人均收入比重  114-115
    4.3.2 农民工工资增速实证分析  115-117
  第四节 提高农民工工资是提高农村居民务农收入的主要因素  117-129
    4.4.1 我国农地规模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118-122
    4.4.2 农民工工资水平提高与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122-129
  第五节 本章小结  129-130
第五章 农民工工资水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变动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30-156
  第一节 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30-138
    5.1.1 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30-133
    5.1.2 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  133-136
    5.1.3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的相关对策——文献回顾  136-138
  第二节 农民工工资水平提高与技术进步  138-145
    5.2.1 农民工工资水平与技术进步——市场供给视角  139-141
    5.2.2 农民工工资水平提高与技术进步——市场需求视角  141-145
  第三节 农民工工资水平提高与人力资本投资  145-151
    5.3.1 农民工工资水平提高与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增长  145-148
    5.3.2 农民工工资水平提高与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增长  148-151
  第四节 农民工工资水平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效率工资理论的解释  151-155
    5.4.1 农民工工资水平提高与劳动力队伍的质量  152
    5.4.2 农民工工资水平提高与工作努力程度提高  152-154
    5.4.3 农民工工资水平提高、流动性与企业的生产率  154-155
  第五节 本章小结  155-156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政策建议  156-164
  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逻辑与研究结论  156-159
  第二节 政策建议  159-164
    6.2.1 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将农民工福利纳入输入地地方政府目标  159-160
    6.2.2 消除城乡分割格局,建立全国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160
    6.2.3 进一步深化工会体制改革,鼓励农民工加入工会  160-162
    6.2.4 进一步扩宽农民工的利益表达渠道,提高农民工代表的参政议政能力  162-164
参考文献  164-174
致谢  174-175
附录  175-180
个人简历与科研成果  180-181
  教育背景  180
  博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180-181

相似论文

  1. 技术进步对重庆市工业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F224
  2. 公共支出与全要素生产率,F124;F224
  3. 我国绿色信贷理念与实践的研究,F832.4
  4. 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F127
  5. 我国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分析,F224
  6. 我国钢铁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研究,F224
  7. 贵州省煤炭产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F426.21
  8. 中部地区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F205;F127
  9. 珠江三角洲“民工荒”现象分析及对策,F249.2
  10. 基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F121.3
  11. 民工荒中的农民工理性选择研究,C912.82
  12. OFDI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传导路径的实证研究,F124;F224
  13. 制造业升级中的FDI因素分析,F224
  14. 中国纺织企业出口与生产率研究,F426.81;F224
  15.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我国电信业生产效率变动研究,F224
  16. 中国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F224
  17. 基于劳动力供给视角的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研究,F249.2
  18. 我国进口服务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F224
  19. 青海三江源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F127
  20. 农村剩余劳动就业的新特点及深层微观原因,F249.2
  21. 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制造业企业迁移特征、模式及动力机制,F425

中图分类: > 经济 > 农业经济 > 中国农业经济 > 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 > 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