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媒介环境学视野下移动互联网传播及其影响研究

作 者: 左璐
导 师: 严功军
学 校: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媒介环境学 移动互联网传播 社会影响
分类号: G20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4年
下 载: 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媒介环境学派主张每一种媒介所呈现的现象都隐含着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新型编织机制,原有的时空阻隔、自然限制、社会格局、个体角色都将得到最大程度的消解。当前,媒介技术的发展把我们推进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构建了新的移动互联网媒介环境,原有的时空阻隔、自然限制、社会格局、个体角色的解构与建构也成为必然。移动互联网传播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多感官同时卷入的感知环境、内容更加多元、编码过程更加便捷的符号环境、以及与社会其他元素互为影响的社会环境。移动互联网构建的这一媒介环境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个体、媒介及整个社会。在个体层面,移动互联网碎片化的特性使人们理性思考能力日趋减弱;人们被图片、视频等媒介幻象包围,因而对现实与虚拟的分辨更加模糊;移动互联网一方面消解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感和空间感,另一方面却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社会隔离;人们面对爆炸式的信息却面临着知识的匮乏。在媒介层面,移动互联网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媒体形成了巨大冲击,但是传统媒体的日渐式微并不代表传统媒体的消亡,而是在新的媒介环境中互相渗透,共同发展。在社会层面,移动互联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形成了相当影响:移动互联网正在成为民众反映民意、表达政治诉求的重要渠道,影响着政治传播格局;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增加了新的经济市场,对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带来了变革;最后,移动互联网催生出了新的文化业态及文化消费形态,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此,根据媒介环境学的理论,在移动互联网构建的媒介环境的多重影响下,如何寻求媒介、社会、人三者之间新的传播平衡显得尤为重要。提出移动互联网新的媒介环境平衡的客观要求和解决路径,成为本论文落脚点,也是本研究的应用价值所在。我们必须意识到媒介环境平衡的重要性,平衡的媒介环境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思考与分析提出了媒介环境平衡的要求及实现路径。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Abstract  5-10
1 绪论  10-15
  1.1 选题缘起  10
  1.2 选题意义  10-11
  1.3 文献综述  11-13
  1.4 研究方法  13
  1.5 研究内容  13-15
2 媒介环境学理论溯源  15-30
  2.1 媒介环境学的历史分期  16-17
  2.2 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与观点  17-27
    2.2.1 触发灵感:史前史时期的代表人物与观点  17-20
    2.2.2 开创思路:初创时期的代表人物与观点  20-23
    2.2.3 选取重点:全面发展时期的代表人物与观点  23-25
    2.2.4 承前启后:新时期的代表人物与观点  25-27
  2.3 媒介环境学理论内涵与评价  27-30
    2.3.1 媒介环境学的理论内涵  27-28
    2.3.2 对媒介环境学的评价  28-30
3 移动互联网传播构建的媒介环境  30-41
  3.1 移动互联网及其传播特点  30-35
    3.1.1 移动互联网  30-31
    3.1.2 移动互联网的传播特点  31-35
  3.2 作为环境的移动互联网传播  35-41
    3.2.1 作为感知环境的移动互联网  36-37
    3.2.2 作为符号环境的移动互联网  37-39
    3.2.3 作为社会环境的移动互联网  39-41
4 移动互联网传播的影响研究  41-56
  4.1 移动互联网传播对个体的影响  41-44
    4.1.1 碎片化代替理性思考  41-42
    4.1.2 媒介幻像带来的冲击  42
    4.1.3 距离感与空间感的消解  42-43
    4.1.4 自我构念与社会隔离  43-44
    4.1.5 信息爆炸与知识匮乏  44
  4.2 移动互联网传播对传媒格局的影响  44-49
    4.2.1 传统媒体日渐式微  45-46
    4.2.2 创新空间:增量与存量市场共生  46-47
    4.2.3 媒介融合:新旧媒体的相互渗透  47-49
  4.3 移动互联网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49-56
    4.3.1 移动互联网传播的政治的影响  49-51
    4.3.2 移动互联网传播对经济的影响  51-53
    4.3.3 移动互联网传播对文化的影响  53-56
5 策略思考:促进移动互联网媒介环境的平衡  56-68
  5.1 媒介环境学平衡观及其价值  56-59
    5.1.1 媒介环境学平衡观  56-58
    5.1.2 寻求媒介平衡的必要性  58-59
  5.2 移动互联网媒介环境平衡的要求  59-62
    5.2.1 权力和资源平衡分配  59-60
    5.2.2 话语权的平衡分配  60-61
    5.2.3 构建良性互动的媒介环境  61-62
  5.3 移动互联网媒介环境平衡的路径思考  62-68
    5.3.1 利用移动互联网优势实现传播平衡  62-65
    5.3.2 规避移动互联网弊端实现传播平衡  65-68
结语  68-69
参考文献  69-70
附录 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70-71
致谢  71-72

相似论文

  1. 乡村旅游的社会影响研究,C912.82
  2. 基督信仰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C912.82
  3. 尼尔·波兹曼媒介环境学思想研究,G206
  4. 技术垄断下的媒介生产与传播,G206
  5. 西医在宁波的成长及其社会影响,R197.3
  6.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民众幸福感研究,C913.1
  7. “主动回归型”返乡农民工的社会特征及影响,C913.2
  8. 保罗·莱文森媒介环境理论研究,G206
  9. 高考英语写作评分中评分员心理的从众效应分析,G633.41
  10. 从《接骨师之女》中的女性心理分析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I712
  11. 明代中后期儒学讲学活动研究,K248
  12. 武广高速铁路对湖南经济社会影响研究,F127
  13. 陕甘宁边区劳模运动及其社会影响,K265
  14. 我国基层教育督导机构的社会影响力研究,G526
  15. 第三部门参与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F320
  16. 基于核心价值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F512
  17. 山区铁路车站布局调整的技术经济分析,U291
  18. 媒介环境学视野下的教学媒体应用策略研究,G434
  19. 教会大学与近代福建社会,G649.29
  20. 昭乌达盟土地改革研究,K266
  21. 哈尔滨俄侨地位群体的演化及其社会影响,C912.2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信息与传播理论 > 传播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