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梨果制汁性能及梨果汁褐变控制研究

作 者: 夏玉静
导 师: 王文辉
学 校: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专 业: 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
关键词: 梨果 制汁性能 秋子梨 后熟 褐变控制
分类号: TS255.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308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梨是我国第三大水果,2008年产量达1367万吨,约为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居世界第一位。但是我国梨果加工量很少,不到总产量的10%,致使采收期大量梨果涌入市场,销路不畅,甚至造成极大浪费。研究梨果的加工特性,解决产品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有效缓解梨果采后鲜销和贮藏压力,提高果农收入,从而提高梨果产业效益和推动产业发展。本文以鸭梨、砀山酥、黄金、花盖、南果、五九香等23个代表性梨品种为原料,研究了其制汁特性,筛选出适于制汁的3个品种,总结提出了梨果制汁适应性的评价方法;同时研究了秋子梨后熟程度对制汁特性的影响,以及梨果汁酶促褐变的机理、非酶褐变的控制方法,以期为梨果加工品质提高提供技术支撑。1.梨制汁品种的筛选应从理化指标(可溶性固形物、糖、酸)、出汁率、褐变度(酚含量、PPO活性、L值、OD420nm值)3个方面综合考虑。供试品种中秋白、黄金、安梨为最佳的制汁品种。梨果实的果皮中酚类物质含量最高,果心次之,果肉中含量最低,果皮中酚的含量与果汁褐变度有显著的相关性。多数梨品种果皮中的PPO活性很高,果肉中的PPO活性很低,所以定位高档的果汁加工时可考虑去皮以减轻褐变。2.以口味淡薄的鸭梨和砀山酥梨为主要原料进行混合梨汁试验,正交设计确定最优组合:Ⅰ:砀山酥梨汁50ml,安梨汁25ml,锦香梨汁30ml混合;Ⅱ:鸭梨汁50ml,花盖梨汁15ml,尖把儿梨汁20ml混合。3.秋子梨等软肉梨制汁时要先经过后熟。秋子梨的硬度在2.5~4.0kg/0.5cm2时,硬度适当,此时的出汁率较高,单宁含量低,褐变程度也较低,此时适宜制汁。4.黄金梨汁和秋白梨汁贮存过程的非酶促褐变中,氨基酸、还原糖和总酚的含量变化与褐变指数(OD420nm)极显著负相关,与L值极显著正相关。梨汁贮藏过程中非酶褐变发生的类型主要是美拉德反应和酚类物质的氧化。低温贮藏能有效的抑制非酶促褐变反应的发生。5.黄金梨汁和秋白梨汁贮存中褐变指数(OD420nm)随温度和时间的增加而上升。20℃下贮存,黄金梨汁的色值变化符合两阶段复合型,秋白梨汁符合抛物线型。0℃下贮存时,黄金梨汁和秋白梨汁符合1级模型。黄金梨汁贮藏时褐变反应的活化能是Ea=12.13kcal/mol,秋白梨汁的活化能是Ea=10.73kcal/mol,黄金梨汁比秋白梨汁更容易发生褐变。6.南果梨是秋子梨中的优良品种,但制汁时褐变严重,利用抗褐变剂可以有效的抑制其酶促褐变反应的发生。相同浓度下,所选5种抗褐变剂的抗褐变能力:Na2SO3>Vc>L-半胱氨酸>柠檬酸>CaCl2.对PPO活性的抑制能力:L-半胱氨酸>Na2SO3>柠檬酸>Vc>CaCl2。抗褐变剂混合使用效果更佳,建议用量:抗坏血酸0.046%、L-半胱氨酸0.037%、柠檬酸0.0401%的配比。

全文目录


摘要  6-7
Abstract  7-12
图表目录  12-14
第一章 绪论  14-24
  1.1 我国梨果生产和加工现状  14-15
    1.1.1 品种结构  14
    1.1.2 面积产量  14
    1.1.3 加工情况分析  14-15
  1.2 梨果的加工特性  15-17
    1.2.1 梨的化学成分及保健作用  15-16
    1.2.2 梨果理化特性  16
    1.2.3 梨汁及梨的制汁适应性研究情况  16-17
  1.3 酶促褐变  17-19
    1.3.1 酶促褐变机理研究  17-18
    1.3.2 抑制酶促褐变的措施  18-19
  1.4 非酶褐变  19-22
    1.4.1 非酶褐变的机理研究  19-21
    1.4.2 抑制非酶褐变的措施  21-22
  1.5 非酶促褐变反应动力学研究  22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2-24
    1.6.1 研究目的意义  22-23
    1.6.2 研究内容  23
    1.6.3 技术路线  23-24
第二章 梨品种制汁适应性评价与混合制汁  24-33
  2.1 材料与方法  24-26
    2.1.1 试材  24
    2.1.2 测定方法  24-25
    2.1.3 数据分析  25-26
  2.2 结果与分析  26-31
    2.2.1 不同梨品种的理化指标  26-27
    2.2.2 梨果实总多酚含量与褐变度的关系  27-29
    2.2.3 果汁的感官鉴评  29-30
    2.2.4 混合制汁  30-31
  2.3 讨论  31-32
    2.3.1 梨品种理化指标  31
    2.3.2 总酚含量与褐变度的关系  31-32
    2.3.3 感官鉴评及制汁适应性  32
    2.3.4 混合制汁  32
  2.4 结论  32-33
第三章 后熟程度对秋子梨制汁性能的影响  33-39
  3.1 材料与方法  33
    3.1.1 试材  33
    3.1.2 测定方法  33
  3.2 结果与分析  33-37
    3.2.1 后熟处理前各个梨品种的基础指标  33-34
    2.2.2 梨果实可溶性固形物随后熟时间的变化  34
    2.2.3 梨果实硬度随后熟时间的变化及硬度与出汁率的关系  34-35
    2.2.4 后熟过程中单宁含量变化  35-37
    2.2.5 后熟过程中果汁的色值变化  37
  3.3 讨论  37
  3.4 结论  37-39
第四章 黄金梨汁和秋白梨汁非酶促褐变的要因分析  39-47
  4.1 材料和方法  39-41
    4.1.1 试材准备  39
    4.1.2 试验设计  39
    4.1.3 测定方法  39-40
    4.1.4 统计分析  40-41
  4.2 结果与分析  41-45
    4.2.1 贮藏期间氨基酸总量的变化  41
    4.2.2 贮藏期间还原糖含量的变化  41-42
    4.2.3 贮藏期间总酚含量的变化  42-43
    4.2.4 贮藏期间氨基酸和还原糖的含量与色值(OD_(420nm),L)的关系  43
    4.2.5 梨汁贮存中的褐变动力学研究  43-44
    4.2.6. 秋白梨汁和黄金梨汁褐变活化能计算  44-45
  4.3 讨论  45-46
  4.4 结论  46-47
第五章 抗褐变剂控制梨汁酶促褐变的方法  47-55
  5.1 材料与方法  47-48
    5.1.1 试材  47
    5.1.2 抗褐变处理  47
    5.1.3 测定方法  47-48
    5.1.4 响应面分析法试验设计  48
  5.2 结果与分析  48-53
    5.2.1 不同浓度的单一抗褐变剂对梨果汁褐变的抑制  49-50
    5.2.2 不同抗褐变剂对PPO活性影响  50-51
    5.2.3 不同抗褐变剂对总酚含量的影响  51
    5.2.4 混合抗褐变剂的使用  51-53
  5.3 讨论  53-54
    5.3.1 抗褐变剂的使用  53
    5.3.2 抗褐变剂与PPO活性  53-54
  5.4 结论  54-55
参考文献  55-60
致谢  60-61
作者简介  61

相似论文

  1. 番茄果实采后品质特性变化及预测模型研究,S641.2
  2. 中国野生秋子梨群体特征及遗传多样性评价,S661.2
  3. 桂花糯米糖藕食品的工艺研究,TS255.5
  4. 稻麦两熟制秸秆沟埋还田作用特点研究,S141.4
  5. 长宁区集贸市场熟食店食品安全状况评价及管理对策探讨,F724.3;F203
  6. 杂柑的果实品质及果汁加工工艺的研究,TS255.44
  7. 中国秋子梨地方品种完熟果实香气成分多样性研究,S661.2
  8. 云南斑铜工艺造型与装饰艺术研究,J526
  9. 吐哈盆地生物气、低熟气资源量评价,P618.13
  10. 三种小麦免耕播种机性能试验及其效果对比研究,S223.2
  11. 普洱茶毒理学的初步研究,R114
  12. 樱桃果酒发酵工艺研究,TS262.7
  13. 鲜切苹果酶促褐变及品质控制技术研究,S661.1
  14. 引进美国葡萄品种制汁性能及中国野葡萄白藜芦醇含量研究,S663.1
  15. 自体牙粉末对小白鼠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R783.1
  16. 小麦戊聚糖含量的QTL定位及迟熟α-淀粉酶鉴定,S512.1
  17. 高产稻麦两熟制条件下秸秆还田效应的研究,S141.4
  18. 不同品种紫花苜蓿种子发育的生理生化研究,S541.9
  19. 基于计算机视觉和敲击振动技术检测两种梨果品质的研究,TP29-AG
  20. 传统钙法除磷的机理及改良,X703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轻工业、手工业 > 食品工业 > 水果、蔬菜、坚果加工工业 > 基础科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