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后考研期本硕衔接阶段学生培养问题的研究

作 者: 张文慧
导 师: 王晓峰
学 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专 业: 教育经济与管理
关键词: 本硕衔接 研究生培养模式 路径-目标理论
分类号: G64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国高等院校的毛入学率逐年增高,在校研究生的数量也是逐渐递增,因此如何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倍受关注。《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对于国家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问题中要着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在高等教育中,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是重要的两个阶段,所以本-硕阶段衔接的连贯性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学生角色转变当中的重要阶段之一。目前中国的研究生考试制度正趋于完善,考研热的相关问题也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可是考研过后学生的教学、毕业论文设计以及学校和老师对其管理方面的问题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对即将成为硕士研究生的学生来说充足的准备是必要的。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达到国家对于高层次人才科研能力培养的目标,面对众多层次和背景都不尽相同的学生,高校和教师担任的领导角色尤为重要。对于理工科院校来说,更加注重对理工类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从本科生的基础学习到研究生阶段的科研能力锻炼的转变更加要重视。不同角度的衔接问题有不同的方法去处理,比如说心理适应力问题、亚健康的状态以及面对就业和继续升学的压力,特别是有些院校和导师对于学生发表论文以及科研成果方面有一定的要求等等,都可以以不同方式去解决。本文立足于大学管理者的角度,注重师生关系中导师的领导方式,进一步从培养过程、培养评价以及管理的角度,从学校可控的学生管理模式和培养模式中找到有效的方式改善本硕衔接阶段学生的培养问题,实现对学生个性化和多元化培养的基础之上进行柔性的管理,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7
目录  7-9
第1章 绪论  9-19
  1.1 研究背景  9-10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0
  1.3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0-16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10-13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15
    1.3.3 总结  15-16
  1.4 研究内容  16-19
    1.4.1 研究框架  16
    1.4.2 本文研究内容逻辑框架图  16-17
    1.4.3 研究方法  17-19
第2章 本硕衔接阶段相关的应用范围界定和理论基础  19-27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19
    2.1.1 学生的界定  19
    2.1.2 学校的界定  19
    2.1.3 本硕衔接过渡期  19
  2.2 研究生培养模式  19-21
    2.2.1 相关概念  19-20
    2.2.2 起源与发展  20-21
  2.3 路径-目标理论  21-24
    2.3.1 起源与发展  21
    2.3.2 内容与特点  21
    2.3.3 领导类型和情景因素  21-23
    2.3.4 路径-目标模型  23
    2.3.5 理论的一些基本假设  23-24
  2.4 应用路径-目标理论模型的可行性分析  24-26
    2.4.1 理工科学生的特点  24
    2.4.2 理工科学校和导师的特点  24
    2.4.3 相关的情景特点  24-25
    2.4.4 模型应用的可行性  25-26
  2.5 本章小结  26-27
第3章 本硕衔接阶段路径-目标模型和管理培养模式的构建  27-41
  3.1 本硕衔接阶段路径-目标模型建立的假设条件  27-28
  3.2 模型各要素的分类及模型的构建  28-32
    3.2.1 导师领导类型  28
    3.2.2 学生类型  28-30
    3.2.3 学习情景  30-31
    3.2.4 本硕衔接阶段的路径-目标模型  31-32
  3.3 师生匹配管理模式和培养模式  32-36
    3.3.1 师生匹配管理模式  32-34
    3.3.2 本硕衔接阶段的学生培养模式  34-36
  3.4 对本文提出的本硕衔接阶段路径-目标模型和管理培养模式的评价  36-40
    3.4.1 针对本硕衔接阶段提出的模型和模式的自我评价  36
    3.4.2 衔接教育及学生分类培养的案例分析  36-39
    3.4.3 模式对比分析  39-40
  3.5 本章小结  40-41
第4章 师生匹配管理模式和学生培养模式的运用及相关建议措施  41-48
  4.1 本硕衔接阶段模型与模式的运用以哈工大为例  41-45
    4.1.1 学科背景介绍  41-42
    4.1.2 相关情景要素分析  42-43
    4.1.3 师生匹配管理模式和学生培养模式的应用  43-45
  4.2 针对本硕衔接阶段提出的建议措施  45-47
    4.2.1 本硕衔接过渡前期的测量  45
    4.2.2 相关的建议措施  45-47
  4.3 本章小结  47-48
结论  48-50
参考文献  50-55
致谢  55

相似论文

  1. 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G643
  2. 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G40-057
  3. 来华留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以长沙市高校为例,G643
  4. 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G643
  5. 中国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研究,R-4
  6. 基于项目管理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G643
  7. 广西高校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G643
  8.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G643
  9. 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以学科教学方向为例,G643
  10. 全日制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G643
  11. 内蒙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G643
  12. 中国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G643
  13. 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G643
  14. 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G643
  15. 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G643
  16. 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G643
  17. 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研究,G643
  18. 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G643
  19. 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G643
  20. 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G643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