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权威与服从: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程序正义

作 者: 陈盛
导 师: 薛竑
学 校: 西南政法大学
专 业: 诉讼法学
关键词: 权威与服从 程序正义 刑事正义 社会心理学 刑事司法改革
分类号: D925.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1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如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泰勒所言,“法律权威效力的关键在于使法律与决定被公众所遵守的能力”。是以,刑事司法系统的有效运行,核心要义在于使当事人及社会公众可真正接受司法机关对刑事案件的处理结果。时下,我国刑事司法的运作状况差强人意:民众对司法存有不满情绪,社会对司法的总体评价不高,司法公信力不足,刑事司法的权威性岌岌可危。刑事司法在强调“正当化”的改革进程中,“正义”话语受到了越来越多地关注。一般而言,正义存在抽象与具体两个维度。理论界关于“程序正义”的传统研究,主要从法哲学层面、规范法学层面强调程序之价值,并探讨程序正义的内容,属于抽象层面的研究。相对而言,社会心理学与法学的交叉研究强调以经验研究探知程序正义在个体层面的内涵,以及在个案中对个体接受并服从司法裁决的影响,属于具体层面的研究。因此,社会心理学在刑事司法语境中的运用,能够弥补我国关于程序正义之传统研究的不足,完善我国在“实然”层面对其的探讨。是以,本文选择在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下研究刑事司法中的程序正义,分析中国刑事司法的现象,并探讨构建中国权威刑事司法体制的路径。论文以时下最具影响力的两大理论为切入点,即以蒂博特(John.W. Thibaut)为代表之学者“关于程序的理论”与以泰勒(Tom.R. Tyler)为代表之学者的“关于程序正义的内涵”。前者在“社会交换理论”的指引下,根据实验室研究的结论,提出了根据纠纷解决目标选择程序以实现正义的程序理论;后者基于利文撒尔(Leventhal)关于程序正义的六项标准设计了调查问卷,通过调查“人们会如何回应于他们与法律权威接触的个人经历”确定了程序正义的涵义,并运用“群体价值模式”对其进行了解读。文章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与刑事司法交叉研究的课题、我国法律心理学研究的现状,以及国外社会心理学关于程序正义研究的发展。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以蒂博特为代表之学者的理论,包括其关于“客观程序正义”的两项实验以及关于“主观程序正义”的实验。其核心观点即:对抗式诉讼程序更有助于消除法官的偏见,对抗式诉讼程序因将过程控制权赋予当事人而更能实现纠纷解决的正义目标。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以泰勒为代表之学者的理论,包括芝加哥研究的问卷设计、数据分析与心理学理论的阐释。其核心观点即:公众在与法律权威的接触中,会基于对“权威动机、诚实性,偏见,道德性,表述机会,决定的质量以及纠正错误之机会”的评价,评价其经历,从而选择是否服从法律权威及权威的决定。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了社会心理学在中国刑事司法语境下应用的意义,包括方法论的突破以及回应型司法、平民司法、具体正义、权威正义的实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构建权威刑事司法的努力方向。本文指出,我国传统法学研究的规范解读论,往往因忽视了法学作为社会科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忽视了被作为研究对象之“法律现象”的社会本质属性而陷于过于僵化和不切实际的境地。我国传统研究关于程序价值理论的探讨,还停留于理论层面的“思辨”,而未有经验数据的论证。我国传统研究关于程序正义理论的探讨,因限于法哲学、法理学层面的抽象论证而难免显得过于主观、武断,且难以回应司法关于“具体正义”的要求。因此,笔者主张在中国刑事司法的语境中尝试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实验室实验法,围绕“程序对抗抑或职权”、“法官独立抑或管制”、“审级制度的改革”、“职业伦理的构建”等关键词,探讨中国权威刑事司法的建构方案。社会心理学以分析“对个体或事态有影响的变量”为基础,确定并解释具体正义原则的内容。针对刑事司法强调迈向回应型、平民型司法的改革,以及社会对刑事司法之具体正义、权威正义的需求,我们或可预见,社会心理学在刑事司法语境中的应用将成为未来法学领域关于程序正义之实证研究的主流。

全文目录


内容摘要  4-6
Abstract  6-12
引言  12-14
一、导论  14-22
  (一)社会心理学 对象与方法  15-16
  (二)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法学  16-21
    1.社会心理学与法学交叉研究的发展  16-17
    2.社会心理学研究范式在刑事司法课题中的运用  17-20
    3.我国法律心理学研究现状  20-21
  (三)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程序正义  21-22
二、以蒂博特为代表之学者的理论——“关于程序的理论”  22-46
  (一)背景设置  22-24
    1.理论背景  22-23
    2.研究对象与内容  23-24
  (二)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24-41
    1.客观程序正义  24-38
      (1)消除决策者的审前预断  25-31
        A.研究背景  25-26
        B.实验研究  26-27
        C.数据分析  27-30
        D.心理学理论的解释——“布雷姆心理抗拒理论”与“归因理论”  30-31
      (2)源于裁判之事实基础的偏见  31-38
        A.研究背景  31
        B.实验研究  31-33
        C.数据分析  33-36
        D.实验结果的理论阐释  36-38
    2.主观程序正义  38-41
      (1)研究背景  38-39
      (2)实验设计  39-40
      (3)数据分析  40
      (4)理论解释与实践意义  40-41
  (三)结论  41-45
    1.程序系统  42-43
    2.关于程序的理论  43-45
  (四)评价  45-46
三、以泰勒为代表之学者的理论——关于程序正义的内涵  46-60
  (一)芝加哥研究概述  46-48
  (二)调查研究、数据分析与理论阐释  48-57
    1.程序正义的“控制”标准  48-51
      (1)控制的影响作用——“过程控制”在程序正义评价中的重要性37  48
      (2)过程控制发生作用的机制——“价值表现的影响”  48-49
      (3)“价值表现的影响”存在的条件  49-50
      (4)“价值表现的影响”之心理学机制  50-51
    2.程序正义之“控制”以外的标准  51-57
      (1)调查内容与访谈问卷设计  51-53
      (2)数据分析及结果  53-55
      (3)有关调查结果的分析  55-57
  (三)结论 群体价值模式下的正义  57-60
    1.群体价值模式与公共选择理论  57-58
    2.程序正义为何会导致“守法”——群体价值模式的解释  58-59
    3.程序正义的内涵——群体价值模式的解释  59-60
四、权威与服从 社会心理学在中国刑事司法语境下的应用  60-84
  (一)方法论的极大突破  61-68
    1.突破传统过于思辨的程序价值论  61-63
    2.突破传统过于抽象的程序正义论  63-65
    3.突破传统过于僵化的规范解读论  65-67
    4.实验室研究方法在中国刑事司法语境的尝试性应用  67-68
  (二)社会心理学在中国刑事司法语境下的特殊意义  68-76
    1.回应型司法  68-70
    2.平民司法  70-72
    3.具体的正义  72-74
    4.权威的正义  74-76
  (三)中国权威刑事司法建构的关键词设定  76-83
    1.程序对抗抑或职权——以“过程控制”为核心的检验  76-77
    2.法官独立抑或管制——“社会气氛”主导下的分析  77-79
    3.审级制度的改革——基于“修正性”的考察  79-81
    4.职业伦理的构建——基于“道德性”的评价  81-83
  (四)余论  83-84
致谢  84-85
参考文献  85-88

相似论文

  1. 刑事疑难案件研究,D925.2
  2. “李晖诉烟草专卖机关案”行政诉讼法律问题分析,D922.1
  3. 沈阳高校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G645.5
  4. Web2.0营销传播中意见领袖形成的社会心理归因分析,G206
  5. 拆迁主导权研究,D922.181
  6. 我国民事程序选择权研究,D925.1
  7. 我国行政复议程序研究,D922.1
  8. 论我国检察机关量刑建议制度的规范与完善,D926.3
  9. 我国证券欺诈群体诉讼制度研究,D925.1
  10. 我国刑事二审全面审查原则之检讨,D925.2
  11. 公正量刑的程序性保障,D925.2
  12. 我国刑事诉讼“书证中心主义”评析,D925.2
  13. 刑事裁判的可接受性研究,D925.2
  14. 刑事搜查程序完善研究,D925.2
  15. 中国审级制度改革研究,D925.2
  16. 论侦查程序适度公开原则,D925.2
  17. 论刑事诉讼见证人,D925.2
  18. 法官释明之控制研究,D925.1
  19. 论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刑法中的构建,D925.2
  20. 侦查人员程序性违法的举证责任,D925.2
  21. 论中国特色审判方式的确定,D926.2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诉讼法 > 刑事诉讼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