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近代康区政治权力结构演变研究

作 者: 孙明明
导 师: 徐永志
学 校: 中央民族大学
专 业: 民族政治学
关键词: 近代 康区 政治权力结构 演变
分类号: D63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1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康区是三大藏区之一。近些年来不少学者又提出“康藏学”这一概念,以期增强康区研究的独立性。本文对近代康区政治权力结构演变进行探讨,不仅可以对近代康区政治进行研究,分析各种政治权力主体在康区政治变迁中所起的作用,而且也可以间接研究中央政府以及川、滇地方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关系。研究近代康区政治权力结构的演变,将宏观历时分析与中观区域和微观事件分析结合起来,也是对民族—政治—社会史研究的一种新的探索。近代历届政府治理康区的策略或许会对当代边疆地区的治理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分析近代康区政治权力结构演变方面的档案、史料、文献、地方志等资料,对资料中论述对象相同的部分,进行归纳;历史比较研究法:对近代康区政治权力结构在不同时期形成的不同状态进行比较,以便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性;系统分析法:将近代康区各个政治权力主体看作一个结构体系,进行系统性分析。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政治权力要素纳入一个结构进行考量。所谓政治权力结构演变研究就是将各种权力主体纳入一个结构体系之中进行观察,分析体系内部各主体的相互关系,考察外部因素对这个结构的影响,最后考察内外环境变化对结构演变所起的作用。另外,康区政治权力结构演变隐含了国家权力不断下沉到基层的过程,康、藏关系的演变,以及康区行政建置的不断完善三种变化。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康区政治权力结构的初变。鸦片战争之后,随着洋教的传入,反洋教斗争不断涌现,而清廷对洋教的态度随着中国纳入不平等条约体系而逐渐改变。康区爆发了瞻对工布朗结起义,结果以瞻对赏藏告终。随着边疆危机的进一步加深,鹿传霖有“收瞻改流”之议,意在加强国家权力。政治权力结构随即发生变化,并酝酿更深刻的裂变。第二章康区政治权力结构的剧烈变化。反新政、反洋教、反清廷三种不同力量促使了“凤全事件”的发生,国家权威被大大削弱,地方土司、寺院、驻瞻藏官趁机起乱。清政府通过军事征伐处理“凤全事件”。赵尔丰接手康区事务之后,重塑国家力量在康区权力结构中的领导地位。之后,国家权力牢牢占据政治权力结构的中心,但潜在的危险依然没有消除。这一时期,康区的区域独立性也逐渐显现出来。第三章康区政治权力结构的变乱。辛亥革命前后,康区因防务空虚,一时陷入混乱。尹昌衡奉命西征,收复故地,并再次进行改土归流。之后,由于控制西康的各位川边镇守使在康区的防卫投入不足,藏军不断东进,致使康区的主政者仅能控制原有版图的一小部分。同时城乡匪乱严重,导致地方民不聊生。英国同西藏亲英势力又操纵西姆拉会议,图谋动摇中国政府对藏区的主权。这时康区政治权力结构一个典型的特点是没有一种力量能够处于主导地位。第四章刘文辉治理下康区政治权力结构的重构。刘文辉接管康区以后,在康藏战争中收回了金沙江以东的失地,并对康区的寺院、土司势力采取怀柔与控制并举的策略。土司不仅名号被取消,而且力量也逐渐衰弱,但寺院势力却依然强大。期间发生了“大白事件”、“甘孜事件”等寺院对抗地方政权的事件。国民党中央支持主张“康人治康”的康区自治力量,并试图清除刘文辉在康区的影响,但均未成功。但中央政府、地方政权、自治力量在西康建省问题上却能达成一致。这一时期借国家权力名义的地方军阀在康区政治权力结构中处于中心地位,不断回应各种力量的挑战。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有所加强,但两者关系仍然相对松散。第五章中国共产党对康区政治权力结构的改造。工农红军长征进入康区后,对共产党的民族政策进行了大力宣传,并按照统一战线的理论组织了第一批藏人苏维埃政权。解放之后,共产党在康区展开一系列经济和社会改革,加强民族自治政府的建设,发展教育事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力量在康区政治权力结构中牢牢占据中心地位。结语部分政治权力结构演变中的现代民族国家构建。在近代康区政治权力结构演变中,伴随着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康区藏民地方意识的增强和国家认同是同步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政教的适度分离,国家政权也不断提高自己的权力能力。现代民族国家构建呈现出三个趋势:民主化、现代化、政治生活世俗化。这些趋势在康区政治权力结构演变中同样能够得到体现。

全文目录


摘要  5-8
ABSTRACT  8-13
导论  13-38
  第一节 论文选题的意义  13-21
    一、 选题的理论意义  13-16
    二、 选题的学科意义  16-19
    三、 选题的现实意义  19-21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21-29
    一、 区域政治与社会史研究综述  21-24
    二、 早期康区政治研究概况  24-27
    三、 建国后康区政治研究概况  27-29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有关问题  29-38
    一、 研究内容  29-32
    二、 主要研究方法  32-33
    三、 相关问题的界定  33-38
第一章 康区政治权力结构的初变  38-92
  第一节 康区内外政治危局的初现  41-71
    一、 土司与地方官、寺院之关系分析  41-45
    二、 四川与西藏地方之间的合力与暗斗  45-56
    三、 地方官员、土司与驻瞻藏官的冲突  56-62
    四、 清廷与洋教关系的变化  62-66
    五、 寺院、僧众与洋教的矛盾  66-71
  第二节 康区政治权力结构的初步变化  71-92
    一、 康区政治的内外格局  71-77
    二、 收瞻对政治局势的影响  77-81
    三、 清廷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政治对抗  81-88
    四、 清廷处理地方冲突分析  88-92
第二章 康区政治权力结构的剧烈变化  92-139
  第一节 新政时期康藏地区政治危机的加剧  94-104
    一、 驻藏大臣与帮办大臣的论战  94-97
    二、 新政引发的政治矛盾  97-104
  第二节 新政初期康区政治权力结构的激变  104-112
    一、 “凤全事件”的原因分析  104-108
    二、 “凤全事件”过程中的博弈  108-112
  第三节 改土归流中康区政治权力结构的新变  112-139
    一、 地方政权的军事行动  112-118
    二、 康区改流与土司、寺院势力的衰弱  118-128
    三、 赵尔丰的征剿和建设  128-139
第三章 康区政治权力结构的变乱  139-190
  第一节 挽救康区政治危局  140-157
    一、 辛亥革命后的康区政治  140-143
    二、 西征中的开始与结束  143-147
    三、 西征中的川滇军阀关系  147-150
    四、 西征的阻碍与困难  150-153
    五、 尹昌衡的行动与设计  153-157
  第二节 二次康藏纠纷及康区政治权力结构的紊乱  157-170
    一、 藏军东进与川边军的退缩  157-162
    二、 政治衰败与辖境的缩小  162-166
    三、 乡城匪乱对地方政府控制力的削弱  166-170
  第三节 与康区相关的界务争端  170-190
    一、 民初中英划界交涉  170-173
    二、 西姆拉会议及影响  173-184
    三、 第二次康藏纠纷后的谈判  184-190
第四章 刘文辉治理下康区政治权力结构的重构  190-254
  第一节 第三次康藏纠纷前后康区的政治格局  191-207
    一、 土司与寺院冲突引发的争议  191-197
    二、 康藏双方的政治较量  197-202
    三、 康区政治势力的胜利  202-207
  第二节 地方权力在政治权力结构中的崛起  207-219
    一、 国家主义与地方思想  207-213
    二、 对抗地方军阀与红军  213-215
    三、 行辕、土司与刘文辉的冲突  215-219
  第三节 建省前后康区政治权力结构的构建  219-244
    一、 各种政治力量的接力与汇合  219-227
    二、 三个权力主体的不同主张  227-231
    三、 西康省政府的组织规划  231-235
    四、 绰斯甲之争  235-238
    五、 刘文辉的省建纲领  238-244
  第四节 康区政治权力结构中社会力量的影响  244-254
    一、 康区土司、寺院、洋教的变化  244-251
    二、 康南抢掠风气的延续  251-254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对康区政治权力结构的改造  254-272
  第一节 红军入康后对当地政治权力结构的影响  255-262
    一、 红军在康区的民族政策  255-258
    二、 藏人自治政府的成立  258-262
  第二节 建国初期康区政治权力结构的刷新  262-272
    一、 解放与反解放力量的较量  262-268
    二、 康区政治权力结构的新变  268-272
结语  272-287
  第一节 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增强  272-278
    一、 民族身份到国民身份  272-274
    二、 从地方意识到国家认同  274-276
    三、 从政教关系紧密到政教适度分离  276-278
  第二节 现代国家权力能力的提高  278-283
    一、 行政建制和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力  278-280
    二、 现代教育、社会事业的逐步展开  280-282
    三、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日趋紧密  282-283
  第三节 康区政治的现代化  283-287
    一、 政治参与与民主化  283-284
    二、 政治生活世俗化  284-285
    三、 政治现代化的其它方面  285-287
参考文献  287-29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93-295
后记  295

相似论文

  1. 近代福州三坊七巷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比较研究,TU984.114
  2. 社会消费方式变迁下的服装终端空间变化之研究,TS941.1
  3. 论藏族传记文献价值及其演变,K28
  4. 陕西关中地区唐代陵墓石刻侍臣像造型研究,K878.8
  5. 在融合与开新之间—杨文会佛教思想述论,B948
  6. 重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演变与重庆经济发展研究,F127
  7. 1990年以来吉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研究,F127
  8. 长春市开放空间的历史演变及优化策略,TU984.113
  9. 朱琦诗歌研究,I207.22
  10. 《中日修好条规》再探讨,K256
  11. 资本全球化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K25
  12. 长春商业区域的城市历史地理研究,K928.6
  13. 解读美国华人刻板形象的演变,K712
  14. 日本战时统制体制研究,K313
  15. 吴汝纶的人际关系与其教育思想的内在联系,K252
  16. 可口可乐品牌要素构成及其演变情况研究,F416.82
  17. 幕末日俄军事冲突与《下田条约》,K14
  18. 东北典型湿地生态环境演变及适应对策研究,X171
  19. 日美同盟的演变及走向分析,D871.2
  20. 维吾尔族妇女传统化妆习俗及其当代演变研究,K892.3
  21. 清代吉林、宁古塔两城空间关系演变的多维分析,K928.6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国家行政管理 > 民族工作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