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障碍研究-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启示

作 者: 辛丽艳
导 师: 刘云林
学 校: 南京师范大学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哈贝马斯 交往行动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 主体间性 沟通障碍
分类号: D6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有效性对现阶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有重要意义。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出现的种种障碍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故本文试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存在的障碍入手,以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为依据,将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按照静态(结构要素)和动态(过程环节)两个不同视角进行审视,对每个视角下存在的沟通障碍进行具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实效性。本文通过对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旨要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基本问题的阐述,找出二者在理论上的相通点,从而奠定理论借鉴的可能性。从静态视角(结构要素方面)看,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进行要素划分,基于此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障碍进行审视,即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的各个要素及主要要素之间产生的障碍进行分析,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环境和教育媒介产生的障碍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者分别与教育内容之间产生的障碍。从动态视角(过程环节方面)看,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概念,过程环节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障碍进行审视,即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及具体环节产生的障碍进行分析,主要是单向式和静止式沟通过程产生的障碍,以及沟通过程中的对话、理解和共识三个具体环节产生的沟通障碍。基于动静视角的分析,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存在的障碍,寻求消除对策,主要包括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交往范式,改善交往范式下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各个要素以及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各具体环节。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8
引言  8-14
  (一) 立论的缘起及意义  8-9
    1. 立论缘起  8-9
    2. 论题的意义  9
  (二) 研究现状综述  9-12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2-13
    1. 主要研究方法  12
    2. 创新之处  12-13
  (四) 本文的内容和结构  13-14
一、哈氏交往行动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理论依据  14-22
  (一)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要旨  14-16
    1. 交往行为的哲学出发点:主体间性  14
    2. 交往行为的本质特征:理解  14-15
    3. 交往行为的规则:通过对话达成共识(商谈伦理学)  15-16
  (二) 哈氏交往行动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启示  16-22
    1. 交往与沟通的联系  16-18
    2. 以交往行动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基本问题  18-19
    3. 哈氏交往行动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启示  19-22
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障碍的静态视角分析  22-31
  (一) 各个要素产生的沟通障碍分析  22-28
    1.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主体自因性障碍分析  22-25
    2.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客体造成的障碍分析  25-26
    3.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环境造成的障碍分析  26-27
    4.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媒介造成的障碍分析  27-28
  (二) 主要要素间产生的沟通障碍分析  28-31
    1.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主体间关系不洽造成的障碍  28
    2.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主客间关系不洽造成的障碍  28-31
三、思想政治教育沟通障碍的动态视角分析  31-38
  (一)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不彻底造成的障碍分析  31-32
    1. 单向式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造成的沟通障碍  32
    2. 静止式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造成的沟通障碍  32
  (二)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具体环节造成的障碍分析  32-38
    1. 对话中产生的沟通障碍  32-34
    2. 理解中产生的沟通障碍  34-36
    3. 共识产生的沟通障碍  36-38
四、思想政治教育沟通障碍的消除对策  38-44
  (一) 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交往范式  38
    1. 从观念上确立沟通的交往范式  38
    2. 在实践中强化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38
  (二) 改善交往范式下的沟通各要素  38-40
    1. 提升沟通主体的综合素质  38-39
    2. 优化沟通内容  39
    3. 改进沟通媒介  39-40
    4. 改善沟通环境  40
    5. 促进要素间的最佳耦合  40
  (三) 提高沟通过程中具体环节的效度  40-44
    1. 提高对话的实效性  40-41
    2. 加强理解的效度  41-42
    3. 促进共识的契合度  42-44
结语  44-45
参考文献  45-48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8-49
致谢  49

相似论文

  1.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G40-09
  2. 主体间性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构建的探索,G641
  3. 从主体间视角研究英语报刊的批评性阅读,H315
  4. 对外汉语教师与留学生沟通探究,H195
  5. 学术语篇中功能性言语对主体间性的建构,H052
  6. 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G420
  7. 当代学校主体间性德育实施研究,G641
  8. 从主体间性看翻译文本阐释,H059
  9. 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研究,B712.7
  10. 中国网络自媒体时代下的交往行动研究,G206
  11. 翻译批评主体间性多元动态体系研究,H059
  12. 论交往的实践本性和主体性特征,B089.1
  13. 跨国企业销售团队中项目管理沟通研究,F426.471
  14. 简论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以及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研究,B516.59
  15. 交往范式及其对泰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启示,B089.1
  16. 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道德建设研究,B82-052
  17. 吉登斯、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的比较研究,B03
  18. 马克思实践生存论视域中的主体间性理论研究,B023
  19. 哈贝马斯交往理性视域下的网络空间交往行为研究,B516
  20. 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的性别倾向,I207.42
  21.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研究,G643.1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