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脆弱的同盟-论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

作 者: 王保进
导 师: 王新谦
学 校: 河南大学
专 业: 国际关系
关键词: 新中国外交 “一边倒”外交政策 意识形态 国家利益
分类号: D82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4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实行“一边倒”对外战略,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结盟。实行这一对外政策是由一些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决定的。从客观方面来看,其一,新中国成立时,由于冷战爆发和意识形态的原因,世界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两大阵营;其二,苏联出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等原因的考虑,积极促使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其三,美国出于意识形态和实现其称霸世界的战略等原因,对新中国采取极端敌视态度。从主观方面来看,一是中国共产党在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后,得出结论是中国不可能倒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不可能走游离于美苏之间的“第三条道路”;二是新中国通过对国家利益分析,得出新中国为了实现国家安全和恢复国民经济等因素,只能实行倒向苏联的“一边倒”对外战略;三是中苏两国拥有共同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以上这些因素决定了新中国在建国后倒向苏联的“一边倒”对外战略。总之,新中国选择“一边倒”对外战略是符合逻辑的理性选择。“一边倒”对外政策经过了酝酿、提出、制定和实现几个阶段,其中刘少奇和毛泽东访苏是重要的两个步骤。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苏两国正式结盟和新中国“一边倒”对外战略的完全形成和确立。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对外战略,使新中国抵制并打破了美国的孤立,提高了新中国在当时世界上的国家地位;保障了新中国的国家安全,使新中国在当时险恶的国际环境中站稳了脚跟;促进了新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全面发展。然而,这一政策也导致新中国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制定内外政策的自主性;这一政策对于新中国一段时期之内的教条主义盛行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它还影响了新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开始,中苏两国在许多方面产生了矛盾和冲突,由于当时国际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中苏在意识形态方面也产生了巨大的分歧,意识形态分歧导致国家利益分歧,最终苏联实行了严重有损中国国家利益的政策。这些不仅导致中苏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生了意识形态的大论战,而且由于苏联对中国的侵略政策最终导致中苏在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另外,中苏两国国家领导人的个人特性也对中苏关系破裂起到了一定的影响。综合以上这些因素的考虑,新中国“一边倒”政策最终由于国家利益之间的分歧而匆匆终结。新中国“一边倒”对外政策的形成及其结束,给了我们许多经验和启示:一、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二、要正确地处理不同国家之间的党际关系和国家关系;三、要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四、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不要把自己绑在任何大国的对外政策的战车上。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引言  10-14
  一、 选题缘由及其意义  10
  二、 研究现状  10-12
  三、 本文的主要内容  12
  四、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2-14
一、 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原因  14-28
  (一) “一边倒”外交政策产生的客观原因  14-21
    1.冷战与阵营意识  14-17
    2.苏联对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的积极推动  17-20
    3.美国倒行逆施的客观推动  20-21
  (二) “一边倒”外交政策产生的主观原因  21-28
    1.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领导革命实践的总结  22-23
    2.维护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  23-25
    3.相同意识形态的考量  25-28
二、 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及其影响  28-42
  (一) “一边倒”外交政策提出  28-32
    1.提出的时机  28-30
    2.“一边倒”政策的基本内涵  30-32
  (二) “一边倒”外交政策实施的关键步骤  32-37
    1.刘少奇秘密访苏及其成果  32-34
    2.毛泽东正式访苏及其成果  34-37
  (三)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  37-42
    1.抵制并打破了美国的孤立和封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37-38
    2.新中国的国家安全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38-39
    3.促进了新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全面发展  39-42
三、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终结及其原因  42-52
  (一)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终结  42-45
    1.中苏分歧的肇始(从苏共“二十大”到赫鲁晓夫第三次访华)  42-44
    2.中苏关系全面恶化(从布加勒斯特会议前到中苏论战爆发)  44-45
    3.中苏同盟关系彻底破裂到兵戎相见(从赫鲁晓夫下台到珍宝岛事件)  45
  (二) “一边倒”外交政策终结的原因  45-52
    1.国际大环境  46-47
    2.意识形态因素  47-48
    3.国家利益因素  48-50
    4.领导者个人因素  50-52
四、 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局限性及历史启示  52-62
  (一)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局限性  52-56
    1.“一边倒”与中国独立自主的缺失  52-53
    2.“一边倒”与中国教条主义的盛行  53-54
    3.“一边倒”与中国对外开放之间的矛盾  54-56
  (二) “一边倒”外交政策对当代中国外交决策的启示  56-62
    1.以发展的眼光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56-57
    2.如何正确处理党际关系与国家关系  57-58
    3.如何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58-60
    4.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中国历史的选择  60-62
结论  62-64
参考文献  64-68
致谢  68-70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0-71

相似论文

  1. 中国电视媒体话语范式演变的多视角分析,G220
  2. 政党意识形态研究,D05
  3. 知识分子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作用研究,D663.5
  4. 网络化形势下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对策研究,D64
  5. 改写理论视角下对林纾译本《迦茵小传》的研究,I046
  6. 论沃勒斯坦自由主义批判理论,B089.1
  7. 从勒菲弗尔的操控论看《圣经》不同汉译本的翻译,I046
  8. 从Red Star over China四个中译本看意形态对文学翻译的影响,I046
  9. 关于奥巴马演讲的批评性语篇分析,H315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D64
  11. 改革开放条件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研究,D61
  12. 改写理论视角下英译《狼图腾》中的文化操控,H315.9
  13. 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看意识形态对新闻汉译的操控,H315.9
  14. 国家利益下的科南特教育机会均等思想研究,G40-097
  15. 朝核问题上的大国博弈研究,D815.2
  16. 简论意识形态对新闻翻译策略的操控,H059
  17. 国家利益至上的行为选择研究,D871.2
  18. 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操控,I046
  19. 从意识形态操纵角度看鲁迅的翻译思想,H059
  20. 论意识形态对政治文献翻译的操控,H059
  21. 论我国民法上恶意串通之规定,D923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外交、国际关系 > 中国外交 >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