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作为政治批评的缝合式批评—齐泽克研究

作 者: 刘昕亭
导 师: 沈立岩
学 校: 南开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齐泽克 缝合 拉康 后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主体
分类号: D09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3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围绕当代斯洛文尼亚哲学家、精神分析家、文化理论家斯拉沃热·齐泽克的著作展开研究,将齐泽克独树一帜的理论书写概括为缝合式批评,即种朝向具体普遍性的知识生产,一种试图抵达并解开当代政治困局的政治批评。缝合这个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被拉康理论化,历经精神分析、电影研究、政治学等领域的扩展,在拉康、雅克·阿兰-米勒、丹尼尔·达扬、希斯、拉克劳等理论家的不断努力下,缝合打开了一个弹性而开阔的思考空间。在此基础上,齐泽克对缝合概念进行了更新,围绕着内部-外部、主体-客体、具体-普遍三个理论轴线,打破了后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思想范式,重新回到对于普遍性问题的探讨,并对“后理论”告别批判理论成果的行为进行了回击。在此基础上,我将齐泽克的理论书写概括为“作为政治批评的缝合式批评”,通过使用幻象和小对形两个增补的能指,齐洋克缝合了拉康派精神分析的一个重要伤口(裂H),即实在-现实的对立,并在最后缝合的时刻,生产出全新的意识形态与主体理论。作为一种政治批评,处于自在状态的缝合式批评,导向的是对意识形态概念的捍卫以及理论内容的更新。齐泽克将当代思想格局概括为“后政治”,伴随着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柏林墙的倒塌,意识形态之争已经不再必要,政治(政治的)讨论所意味的,仅仅是行得通的想法和史为良好的社会运行。齐洋克拒绝后意识形态所携带的犬儒理性,更新马克思的论述,提出今日世界的症结在于“人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却依然坦然为之”。在这一思想氛围和时代语境中,齐泽克捍卫意识形态概念的合法性,并通过为这个概念输入新的活力,重新赎回理论的政治维度。传统意识形态批评的问题就在于,它认为某一特殊群体通过伪装、欺骗,把自己的局部利益上升为普遍共同的利益,而意识形态批评的任务,就是把这个普遍性揭露为特定的运作,于是传统意识形态批评不得不陷入一个相当无力怪圈:他们总在解构,总在祛魅,人们依然坦然为之!针对传统意识形态批评拘(?)于一种揭秘、祛魅的逻辑,齐泽克大胆提出意识形态的秘密就是一无所有,而意识形态的有效运作正是要掩盖这个空无,把这个空无假装为有某物作为一个秘密存在,只是你们并不知道。在此一思想困局中,齐泽克将拉康“精神分析终结于认同征兆与穿越幻象”的论断,搬演到意识形态的战场上,拒绝德里达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幽灵重新召回的理论路径,提出意识形态幻象不能轻易擦抹,因为我们全部的现实体验是倚重幻象建构的,更不能将作为病灶的征兆简单割除,因为主体的全部一致性与连续性是由征兆支撑的,正如拉康派精神分析师要引导病患去认同征兆一样,缝合式批评就是要暴露伤口,并且勇于承认世界已然构造完成却并不完美,主体是有限的存在且是一个失败的存在。正是在这一基础上,齐泽克转向了自为地生产,这就是再造主体,作为政治行动的主体,具有积极行动能力,能够改造客体世界与整个象征秩序的主体。齐泽克在主体和主体化之间做出了区分,借主体作为主体化,亦是质询过程的失败产物,提出“主体也是实体”,突出了主体作为一个永远不可能意指自身的空位存在。在这个意义上,齐泽克与各种后结构主义的主体版本拉开了距离,即主体的确是分裂的、流动的、高度不稳定的,但是这恰恰意味的是大他者即符号秩序是充满了裂隙、缺漏和空白的。如果说在自在阶段,缝合式批评所揭示的是,我们生存于其间的现实,我们现实的体验其实是一个趋利避害的幻象建构,那么在自为阶段,经由“主体即实体”的路径,齐泽克提出,主体的有限性意味的是客体世界的有限性,主体作为普遍性空白的存在是为了填补大他者的空白。齐泽克再造了一个作为空位、空白的主体,各种新的主体性(同性恋的、少数群体的)将被重新缝合上去,在这个过程中,主体经由死亡驱力的彻底否定性,在行动中彻底埋葬符号秩序,获得重生,并擘画新的未来,这就是齐泽克标举的行动的主体,并通过行动迈向了主体再造符号秩序的可能。在自在-自为阶段,缝合式批评抵达了一种新的知识生产,即具体的普遍性。齐泽克同意后结构主义的论断,我们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普遍性,普遍性必须在每一个具体的存在中得以意指。但是借由对拉克劳霸权概念的批判,齐泽克提出,每一种具体情境,其与普遍性的距离关系并不同一,每一个特殊性,固然可以在霸权争夺战中与其他特殊性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普遍性,但是每一个特殊性并非具有均等的机会和相¨同的实力加入这个协商、斗争与谈判的过程巾。这就是齐泽克在霸权概念之外开拓缝合空间的原因所在——缝合代表的,正是特殊性与普遍性之间的直接短路,这就是齐泽克以他独树一帜的理论书写,所开拓的理论的未来。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7
Abstract  7-13
导论 成为齐泽克  13-29
  齐泽克:生平与思想道路  13-20
  国内研究综述  20-25
  国外研究情况  25-29
第一章 回到缝合  29-65
  第一节 缝合:齐泽克之前  29-39
  第二节 齐泽克:回到缝合  39-51
    1.2.1 反对后理论  40-43
    1.2.2 缝合:内部-外部  43-46
    1.2.3 缝合:主体-客体  46-48
    1.2.4 缝合:具体的普遍性  48-51
  第三节 缝合式批评:从自在、自为到自在-自为  51-65
    1.3.1 缝合式批评:从自在、自为到自在-自为  52-54
    1.3.2 缝合式批评的运作:缝合裂口与增补能指  54-65
第二章 被赎回的政治  65-106
  第一节 后意识形态与被赎回的政治  65-75
    2.1.1 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的终结  66-72
    2.1.2 后意识形态陷阱  72-75
  第二节 意识形态:一无所有  75-91
    2.2.1 意识形态幻象  76-82
    2.2.2 粘扣点: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82-88
    2.2.3 意识形态:一无所有  88-91
  第三节 认同征兆与穿越幻象  91-106
    2.3.1 幽灵学批判,或齐泽克反对德里达  91-97
    2.3.2 认同征兆与穿越幻象  97-104
    2.3.3 精神分析伦理学:不在欲望的问题上让步  104-106
第三章 拥抱行动  106-147
  第一节 抵达主体  106-114
    3.1.1 僵局一:我思&询唤  107-109
    3.1.2 僵局二:普遍&具体  109-114
  第二节 再造主体:无中生有  114-133
    3.2.1 主体的形成——一件事先张扬的失败事件  114-119
    3.2.2 主体就是实体  119-124
    3.2.3 凝视与小对形:欲望的主体  124-130
    3.2.4 否定之否定:转败为胜的时刻  130-133
  第三节 拥抱行动  133-147
    3.3.1 主体与行动  133-137
    3.3.2 述行不够激进,或齐泽克反对巴特勒  137-139
    3.3.3 倒错不是顛覆,或齐泽克反对福柯  139-142
    3.3.4 多元文化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142-147
第四章 理论的末来  147-179
  第一节 话语政治与齐泽克的红墨水  147-157
    4.1.1 四种话语与精神分析的位置  148-152
    4.1.2 齐泽克:输送红墨水  152-157
  第二节 具体的普遍性  157-169
    4.2.1 从例外开始  157-160
    4.2.2 齐泽克:具体的普遍性  160-162
    4.2.3 缝合与霸权,或齐泽克反对拉克劳  162-167
    4.2.4 具体的普遍性——精神分析联手马克思  167-169
  第三节 理论尽头与冷酷齐泽克  169-179
    4.3.1 后理论:诠释及其不满  170-173
    4.3.2 反对历史主义  173-175
    4.3.3 理论的执爽与文本的重复  175-179
结语 齐泽克与中国  179-182
参考文献  182-188
致谢  188-189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89

相似论文

  1. 哈尔滨城市空间环境视觉导识系统研究,TU998.9
  2. 中国电视媒体话语范式演变的多视角分析,G220
  3. 三亚俄罗斯旅游者的旅游行为研究,C912
  4.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A811
  5.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G40-09
  6. 政党意识形态研究,D05
  7. 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研究,D648
  8. 面向服务的多主体协作机制的研究与实现,TP393.09
  9. 遭遇乌托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困境及其可能出路,X2
  10.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231
  11. 知识分子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作用研究,D663.5
  12. 建设工程事故致因相互影响关系研究,TU714
  13. 工程主体的伦理责任研究,B82-057
  14.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阻滞问题研究,D630
  15.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A811
  16. 国际金融危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A811
  17. 党员主体性视域下的党内民主建设研究,D262.11
  18. 主体间性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构建的探索,G641
  19. 陕甘宁边区政府行政伦理建设研究,D630
  20. 即时通讯时代人的主体性反思,N02
  21. 农民主体性问题探微,D420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政治理论 > 政治学史、政治思想史 > 世界政治思想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