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与发展

作 者: 冯德楠
导 师: 邢贵和
学 校: 沈阳理工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中国共产党 继承 发展
分类号: D25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1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在长达九十多年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其中尤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从而使党所领导的各项事业获得了能够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决定了党必须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就是善于组织群众、宣传群众、联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创造并发展起来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根本保证和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弥足珍贵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当代,中国共产党群众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更好更快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有必要深入研究和全面准确理解中国共产党群众观,尤其要正确评价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当代价值。基于此,本论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当代价值三方面,较为系统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群众观,以期更好地揭示中国共产党群众观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当代价值以及重大意义。

全文目录


摘要  6-7
Abstract  7-11
第1章 绪论  11-17
  1.1 选题意义  11
  1.2 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4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1-12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14
  1.3 本论文的创新点  14-15
  1.4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15-17
    1.4.1 研究方法  15-16
    1.4.2 基本框架  16-17
第2章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及其中国化  17-28
  2.1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17-20
    2.1.1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科学内涵  17
    2.1.2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主要内容  17-20
  2.2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0-28
    2.2.1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20-25
    2.2.2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价值追求  25-28
第3章 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传承与发展  28-53
  3.1 毛泽东对群众观的探索与贡献  28-36
    3.1.1 人民群众的内涵  28-30
    3.1.2 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30-32
    3.1.3 把群众路线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  32-34
    3.1.4 群众利益高于一切是我党群众工作的准则  34-36
  3.2 邓小平对毛泽东群众观的继承与创新  36-42
    3.2.1 赋予“人民群众”以新的时代内涵  36-37
    3.2.2 人民群众是力量源泉,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37-39
    3.2.3 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判断一切工作的准则和标准  39-40
    3.2.4 正确评价领袖的功过是非以及其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40-42
  3.3 江泽民对毛泽东、邓小平群众观的继承与丰富  42-46
    3.3.1 科学地界定了“人民”的范畴,对“党的群众基础”做出了全新的概括  42-43
    3.3.2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是我党一切工作的根本生长点,同时也是根本的归结点  43-46
    3.3.3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  46
  3.4 胡锦涛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群众观的继承与提升  46-53
    3.4.1 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47-48
    3.4.2 “三为民思想”构筑胡锦涛群众观的核心内容  48-51
    3.4.3 坚持“以人为本”,体现群众观的执政理念  51-53
第4章 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当代价值  53-64
  4.1 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党的执政能力  53-57
  4.2 把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政府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  57-59
  4.3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59-60
  4.4 坚持以人为本,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60-64
结论  64-65
参考文献  65-6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68-69
致谢  69

相似论文

  1. 基于SWOT分析的南宁市商业健身俱乐部发展对策研究,G80-05
  2. 云南普通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研究,G649.2
  3. 基于福利经济学的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研究,F590
  4. 我国大众媒介对农村公共政策传播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422.0
  5. 佛山市班主任专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G451.1
  6. 中山市区域性推进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G451.1
  7. 我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G647
  8. 论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G715
  9. 桂林市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G895
  10. 福州市区老年体育开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G812.48
  11. 教师专业成长积分制的实践探索,G451.1
  12. 粤东地区农村生物教师行为发展问题研究,G633.91
  13. 中职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G718.3
  14. 从历届世界健美操规则看健美操难度动作发展态势,G831.3
  15. 社会消费方式变迁下的服装终端空间变化之研究,TS941.1
  16. 云南天然橡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F326.2
  17. 周乃玉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益气法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研究,R249.2
  18. 福建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研究(1949-1976),D665
  1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增量民主研究,D621
  20. 胶南市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G719.2
  21. 我国清洁发展机制的实践和展望,X38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共产党 > 党的领导 > 群众路线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