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保罗·利科对弗洛伊德主义主体观的解读

作 者: 谢诗思
导 师: 潘德荣
学 校: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专 业: 哲学
关键词: 主体哲学 弗洛伊德 利科
分类号: B84-06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2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主体哲学现在越来越多地面对各种争议,利科对主体性的辩护为其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随着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中提出了无意识理论,“我思”的神话被打破。利科认为,弗洛伊德提出了哲学史上从有过的崭新的“主体”概念。本文试图阐述其中弗洛伊德主义提出的一种主体观。利科在《解释的冲突》中在回顾弗洛伊德主体学说的主要观点后概括道:心理分析绝没有取消意识与自我;心理分析并没有取代主体,而是转移了主体。我们已经看到,意识与自我继续出现在场所和角色之中,而场所和角色的集合构成了人类主体。通过依次例举三种梦的工作中力量与意义的须臾不可分,利科指出梦的诠释作为一种系统化的工作,也应该需要一种混合的语言,而非纯语义学或唯能论。弗洛伊德在被构想为其场所论的诸多场所之一的无意识观念之上,又添加了作为一种在主人手中并受到其支配的力量之自我观念。主体问题于是就一分为二了。弗洛伊德所称为“分析”的运动中要放弃直接意识。无意识变成了一种心理场所。这是运动的第一条路径。第二条路径是从已然是心理事实的“冲动的心理代表”到心理代表在意识中的派生物。如何从反思角度理解这种双向运动呢?利科认为,第一条路径的任务是转移和第二条路径的任务是在诠释中意义的重新获得。第二条路径中,利科认为心理代表这个概念就在这种运动的转折点上,在“成为意识”以等同于真实的我思、重新占有意义的开端上。无论是意识还是自我,都不再处于本原或起源的立场之中。那么,从这个转移中产生了什么样的重新表达的要求呢?对情感的心理代表这个概念的引出了对社会学、语言学及其他人文科学的视角。象征与反思的双向运动涉及到将文化作为具体的我思来对待。除了批判性的矫正,主体哲学从精神分析那里还得到积极性的使命。那就是在弗洛伊德之后一种反思哲学的使命,辩证地把一种目的论与这种考古学重新联系起来。首先要阐述的是主体存在之扎根于欲望之中这个事实所带来的存在论蕴含和主体的考古学所带来的有益的启示。其次,主体为了有起源(arche)就必须有一个目的(telos)。利科提及了意识的目的论的典范——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为了证明黑格尔的问题域就在弗洛伊德中,就要证明欲望的出现或假定是在意识的重复这个“精神”过程的中心位置,而欲望的满足是内在于自我意识的认可的。而证明弗洛伊德的问题域就在于黑格尔之中,利科给出了弗洛伊德主义内在目的论的三个重要切入点。

全文目录


摘要  2-3
Abstract  3-5
引言  5-7
第一章 被转移的主体  7-19
  第一节 力量与语义  7-14
    一, 非唯能论  8-9
    二, 符号学对主体的挑战——结构主义  9-11
    三, 符号学对主体的挑战——精神分析  11-14
  第二节 场所和角色  14-19
    一, 受伤的我思  15-16
    二, 第一条路径  16-19
第二章 反思的主体  19-27
  第一节 第二条路径  19-21
    一, 重获意义  19-20
    二, 调和的特点  20-21
  第二节 情感的心理代表  21-24
  第三节 象征与反思的双向运动  24-27
    一, 从象征到反思  24-26
    二, 从反思到象征  26-27
第三章 努力生存的主体  27-35
  第一节 主体的考古学  27-28
  第二节 欲望与努力  28-31
    一, 欲望的至高性  28-30
    二, 欲望的存在论意义  30-31
  第三节 主体的目的论  31-35
    一, 操作性概念  32
    二, 认同  32-34
    三, 升华的问题  34-35
结语  35-38
参考文献  38-40
后记  40-41

相似论文

  1. 苏珊·桑塔格的文学理论在《恩主》中的体现,I712.074
  2. 弗洛伊德式分析《女勇士》中的金斯敦,I712.074
  3.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角度解读菲利普·罗斯《鬼作家》,I712.074
  4. 翻译研究的心理学视域,H059
  5. 对弗洛姆的自由困境理论探析,B84-06
  6. 利科的解释学符号美学研究,B83
  7.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I206.09
  8. A Psychological Reading of Tennesee Williams and His Three Women Characters,I712
  9. Two Victims: An Analysis of the Two Protagonists Stanley and Blanche in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I712
  10. 观看之道—精神分析对艺术的探究,J110.9
  11. 朝鲜主体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比较研究,A811
  12. 误用的心理分析与误读的自我,I561.074
  13. 谈歌创作论,I207.42
  14. 基于电力GIS的最短路径优化算法的应用与分析,TM769
  15. 弗洛伊德绘画的后现代特征,J205
  16. 弗洛伊德人学思想探析,B84-06
  17. “网络伦理问题”的哲学思考,B82
  18. 论叙事同一性与他者维度,B565
  19. 西方绘画历程中的三位大师,J205
  20. 对艾米丽·狄金森超现实死亡诗的梦心理学解读,I712
  21. 交互主体与德育师生关系的重构,G41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心理学 > 心理学理论 > 心理学派别及其研究 > 精神分析学派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