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曾国藩儒学士大夫人格探析

作 者: 杨涛
导 师: 严正
学 校: 南开大学
专 业: 中国哲学
关键词: 曾国藩 儒学士大夫人格 内圣外王 知识分子
分类号: K827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3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典型代表,是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成功实践者。儒学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修身,曾国藩高度自律,以近乎严苛的儒家道德律令要求自己,克己成人,成为世人的道德典范;论齐家,曾国藩注重对家庭成员的教育,不仅其生前家庭和睦,兄弟友爱,而且其后人也多有成就,《曾国藩家书》更是成为流传后世的著名家训;论治国平天下,曾国藩筹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并以汉人的身份封侯拜相,权倾一时,晚年还以实际行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掀起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序幕。总之,以儒家的道德标准来衡量,曾国藩绝对可以说是儒学史上的成功者。由此证明,“内圣外王”的儒家理想人格在传统社会是可以实现的。具体来看,曾国藩的成功主要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建立在儒家道德价值体系下的个人修养以及由此养成的坚忍性格;二是团结在曾国藩周围的士大夫群体。但是如果上升到整个传统社会的高度来看的话,以曾国藩为代表的儒学士大夫之所以在传统社会中能够取得成功,主要与传统社会的整体特点有关。传统社会为儒学理想人格的实现提供了三个基本条件:第一,儒学思想中对天道的坚定信仰;第二,儒者精英阶层的存在;第三,传统社会的宗族制度。这三个基本的社会文化条件为儒者个体的自我实现提供了现实的保障。儒学士大夫所赖以生存的三个社会文化条件在现代社会都已经基本消亡殆尽,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理论的转化使儒家的理想人格转变为现代知识分子而继续存在下去。当代中国社会需要构建自己的知识分子理论体系,并挺立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和独立人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传统的儒家思想理论,将其作为可以利用的理论资源之一。在儒学思想当中,现代知识分子最应该继承的是儒者的担当意识,我们应该以此为基础重建当代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和信仰。正是在这个含义上,我们重新解读、诠释曾国藩的一生,通过曾国藩的理想人格分析,对于我们今天的为人处世、社会秩序的重建,必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儒学虽然在政治层面失去了其现实的价值,但是在广阔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却依旧存在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6
Abstract  6-11
绪论  11-24
  一 选题意义  11-13
  二 研究综述  13-22
  三 研究角度和创新点  22-24
第一章 曾国藩:传统士大夫人格的典型代表  24-53
  第一节 曾国藩生平简介  24-46
    一 三试始中  24-26
    二 京官十二年  26-32
    三 湘军岁月  32-40
    四 晚年生涯  40-46
  第二节 曾国藩及其“士大夫之学”  46-53
第二章 曾国藩的修身  53-75
  第一节 曾国藩的修身方法  53-62
    一 立诚  53-55
    二 居敬  55-57
    三 主静  57-58
    四 自省  58-62
  第二节 曾国藩修身理论的主要内容  62-75
    一 劳  63-67
    二 谦  67-71
    三 廉  71-75
第三章 曾国藩的齐家  75-99
  第一节 曾国藩齐家思想的来源  75-82
    一 儒家的家庭伦理思想  75-78
    二 儒家先贤的齐家、治家理论  78
    三 曾国藩家族素有的家训传统  78-82
  第二节 曾国藩齐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82-91
    一 八好、六恼、三不信  82-85
    二 八本、三致祥  85-91
  第三节 曾国藩齐家思想的主要精神  91-99
    一 耕读并重  91-94
    二 不求仕宦  94-96
    三 勤俭惜福  96-99
第四章 曾国藩的治国平天下  99-122
  第一节 军事方面的变革和创新  99-107
    一 创建湘军的缘由  100-102
    二 湘军的新气象  102-107
  第二节 人才方面的培养和选用  107-113
    一 重视人才  107-108
    二 人才选用标准  108-110
    三 人才培养方法  110-113
  第三节 洋务方面的开拓和创新  113-122
    一 军事方面  113-115
    二 工业方面  115-116
    三 人才培养方面  116-118
    四 曾国藩的外交思想  118-122
第五章 曾国藩成功因素分析  122-144
  第一节 对曾国藩指责的辨析  122-134
    一 曾、左之争  123-129
    二 天津教案中的清议之声  129-134
  第二节 曾国藩成功因素分析  134-144
    一 个人修为  134-138
    二 团结士人  138-144
第六章 儒学士大夫理想人格分析  144-161
  第一节 儒学士大夫理想人格赖以实现的基础  144-156
    一 坚定的天道观信仰  145-148
    二 儒者精英阶层  148-152
    三 宗族宗法制度  152-156
  第二节 结语:士大夫理想人格的现代转化  156-161
参考文献  161-166
致谢  166-167
个人简历  167-168

相似论文

  1. 知识分子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作用研究,D663.5
  2. 《孟子》内圣外王理论构建辨析,B222.5
  3. 女性公务员和知识分子与男性同龄退休的需求及对策研究,D669.6
  4. 教育心理学视野下的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研究,K252
  5. 曾国藩法律思想研究,K252
  6. 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待遇政策研究,D663.5
  7. 论建国以来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历史演变及经验启示,D663.5
  8. 论毛泽东的知识分子观,A841.6
  9. 传媒制度与文化传播,G122
  10. 中国电视文化类谈话节目的文化研究,G222
  11. 执着·反思·抉择,I206.7
  12. 论新时期以来的老舍形象建构,I206.7
  13.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探析,G0
  14. 欧阳修易学浅析,B244
  15. 《新社会》的“新社会”之梦,K261.1
  16. 西川诗歌的互文性特征研究,I207.25
  17.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改造问题研究,D231
  18. 大众媒介公共性研究,G206
  19.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B546
  20. 现代诗性隐喻:作为消解现代诗歌困境的一个方法及其建构,I207.25
  21. 论90年代诗坛“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之争,I207.25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传记 > 中国人物传记 > 人物传记:按学科分 > 社会政治人物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