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明代名臣刘健研究

作 者: 翟爱玲
导 师: 李小林
学 校: 南开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史
关键词: 明代 刘健 弘治中兴 正德初政
分类号: K248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5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明王朝是在元末农民起义基础上,由农民出身而深受封建地主阶级思想影响的朱元璋创建的一个延承封建宗法社会关系和君主专制政治统治的封建王朝。经过明前期诸帝调整生产关系,缓和社会矛盾,恢复和发展经济,以及强化君主专制,确立程朱理学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等等政策和措施的实行,不仅重建和稳定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秩序,并且大大推进了封建社会在各个方面的深入发展,形成明前期的盛世局面。然而,自明英宗正统时期开始直到正德年间,封建社会固有的各种矛盾日益激化。豪强地主强占土地,农民流离失所,起义频起。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也日趋激烈。尤其是皇权控制下,以司礼监与内阁为代表的内廷宦官势力与外朝文官集团之间权力地位的争夺与转换,直接影响着朝政的治乱兴衰,从而形成这一时期明王朝动荡纷乱的政治局面。期间虽曾有过被后人誉为“弘治中兴”的短暂稳定,却最终难以挽阻封建统治危机不断深化的趋势。明代名臣刘健就生活在这个由前期盛世向后期衰败转变过程中的,被称为“动荡衰微”的明代前中期。宣德八年(公元1433),刘健出生于河南府洛阳县西南部一个普通的地主家庭。当时的洛阳刘氏家族和当地其他许多家族一样在长期农耕经济方式和儒家伦理思想文化影响下,形成了勤俭朴质、直道行事,恭行孝义、和睦乡邻,重视读书求学、尊崇正统儒教的风尚。这种氛围对刘健个性的形成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和当时许多士子一样,刘健自幼便在洛阳那种充满理学风尚的文化氛围里,在学术与科举相结合的求学过程中接受了儒家那种人格精神和思想意识的培养。在刘健早期的社会交往中,如阎禹锡、白良辅那样的洛中理学名士,或如毕享、许进那样以理学为学习内容的科举士子,甚至如赵锡、李祥那样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儒家礼教风范的人物,都曾对刘健个性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更强化了他以理学为宗、注重践履的政治意识和思想品格。明英宗天顺四年(公元1460),刘健中进士,改庶吉士,入翰林。自此开始了其长达46年的仕政历程。在第一阶段16年的翰林生涯中,刘健只是作为一名普通的史官,主要从事编撰典籍、侍从讲读、主考乡试,以及其它书记类事务。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他升右谕德,次年转左庶子,9年后升任少詹事。这期间虽然仍从事修书、讲读,主考等“不关政本”的事务,但作为东宫属官,却使他得以与皇太子朱祐樘,即未来的明孝宗之间建立了非同一般的关系,这为他后来在孝宗时期政治上施展抱负奠定了基础。成化二十三年(1487)十一月,孝宗即位不久即擢刘健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从此终孝宗之世。刘健在内阁以其独有的严谨认真、果敢善断、不偏不倚的为政风格,发挥着劝谏启沃、辅养君德,论思建言、赞画政务的作用。在辅成“弘治中兴”中写下其政治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页。孝宗驾崩后,刘健以顾命元臣的身份,与同官李东阳、谢迁等在武宗初政时期,以新皇即位诏书为纲领,实行了一系列宽恤民力、安抚流民、清查皇庄、抑制兼并、裁汰冗滥、节省开支,以及其它清理弊政的政策与措施,从而使朝政一度呈现“新政”气象。但由于武宗宠信内侍宦官,日事游逸娱乐,不仅使“新政”举步惟艰,且使刘健等人的地位岌岌可危,其职权作用的发挥受到严重影响和限制。在率领文官集团反对宦官势力失败的情形下,刘健被迫致仕,结束了他的仕政历程。但在宦官擅权乱政的形势下,他仍被榜为“奸党”之首,削爵夺敕。直到明世宗即位后,才完全恢复他原有的政治地位和待遇。刘健历事明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世宗五朝。他与孝宗间长期的师生之谊、致政意识的一致性,以及个性的互补等因素,形成君臣间较为融洽和谐的关系。这奠定了辅成“弘治中兴”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但他谨守儒学传统,执着于致政追求的风格却与自幼好逸乐,无视礼教规范和传统君德的武宗之间极易产生矛盾与冲突。正是这种矛盾和冲突最终导致了刘健等文官集团与宦官势力斗争中的失败,并由此宣告了刘健政治生涯的结束。刘健与其他朝臣间的关系在不同时期因其政治地位和交往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但无论是在天顺、成化年间受朝中重臣如李贤、彭时等人的器重,或是在弘治、正德年间与徐溥、李东阳、谢迁等阁臣的融洽,抑或是与王恕、马文升、刘大夏、韩文、白昂、闵硅、.戴珊等部院诸卿之间的协调,以及在后期为政中受到许多后辈官员政治上的支持等等,都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其致政意识中的共性基础。当然,因年资、经历的差别,以及同年、乡故的特殊关系,刘健也确与某些朝臣之间具有亲疏不同的私人关系,如与张元祯、祁顺、郑纪间的知交,与丘浚、程敏政、吴宽、李梦阳、何景明等人间的某种隔阂,与焦芳之间的仇隙等等。这些在实际上都对刘健的政治活动产生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影响。但总的来看,刘健谨守规矩的风格限制了他在朝廷人事方面过多施加个人的影响。而他疏于识人之偏向,也并未造成对朝政事务较大的影响。刘健存世的著述并不丰富,但从中仍可看出其“以道事君”、追求致政的政治意识,以及崇儒兴学、注重实政实务,摒弃佛道异教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意识与他在文作上崇义理、信礼教,重实务,轻虚饰的风尚是相通相应的。刘健著述的体裁以奏疏及实政碑记类为主,也时常有诗文之作。而这些诗文作品大都与其政务活动相关,单纯应酬性、消闲性诗文在刘健著述中极为少见。刘健的著述在语言风格上所表现的刚正气势,也与他端谨严正的个性与为政风格是一致的。明清时期官方和民间对刘健的认识,虽因朝代不同或官、私立场角度差别而在一些具体评述中呈现不同特色和风格,但就其政治功绩、人品、个性,及为人处事作风、识见、文才等多方面,大多给予了正面肯定和赞扬。但是,随着近代以来社会变革和人们政治观念的深刻变化,刘健作为历史名臣的形象逐渐隐没于人们的视野之外,只剩下民间传说中还演绎着以前的片断史迹。至于当代,在“大众史学”与戏说历史以及史学领域,对刘健的关注正日益增加,并由此引发着对其进行全面的认识和研究。通过对刘健个性、思想意识、政治作为及其影响的多角度、多层次考察与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刘健的确无愧于封建社会一代名臣的政治形象。他“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的气节、执着于儒家政治理想的追求、以及践履封建礼教的道德品格和风尚,至今也有令人敬佩之处。然而,正因为他秉承着儒家君臣意识又自觉地接受封建专制主义政治的制约和规范,从而注定了他的政治理想不仅不能最终实现,甚至连他个人的命运也受到严重的影响和制约。他政治生涯兴败起落的巨大反差,正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治背景下政治人物命运的典型写照。可见,人的个性的全面解放必有赖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尤其是社会政治的不断进步。这便是研究刘健对当今社会政治建设的一种启示。

全文目录


摘要  5-8
Abstract  8-19
绪论  19-48
  一、选题缘起  19-24
    (一) 历史人物研究的重要地位和一般要求  19-20
    (二) 明代名臣刘健的政治地位和影响  20-22
    (三) 以明代名臣刘健为研究对象的直接原因  22-24
  二、学术研究现状  24-31
    (一) 综合性研究中的相涉内容  25-26
    (二) 有关明代各种具体领域研究的相涉内容  26-28
    (三) 明史研究论文中所涉及对刘健的论述  28-31
  三、研究主要依据的史料  31-36
    (一) 编年史类  31-32
    (二) 纪传体类  32-33
    (三) 政书与方志类  33-34
    (四) 明清文集与笔记类  34-35
    (五) 其它杂史及谱表碑录类  35-36
  四、研究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36-41
    (一) 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指导理论  36-39
    (二) 一般史学研究方法的运用  39-41
  五、论文基本结构  41-43
    (一) 章次内容设定  41-42
    (二) 逻辑结构特点  42-43
  六、研究创新、难点及学术意义  43-48
    (一) 研究的创新性  43-44
    (二) 研究的难点  44-45
    (三) 研究的学术意义  45-48
第一章 刘健生活的社会时代  48-90
  第一节 明代社会发展走势及其阶段性特征  48-61
    一、明代建国与立制  48-58
      (一) 封建社会秩序的恢复与重建  49-52
      (二) 明王朝封建专制主义体制的创建  52-54
      (三) 明代社会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54-58
    二、明代社会形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58-61
  第二节 明代前中期的政治形势  61-74
    一、正统初期的“治世”余绪  62-64
    二、正统中期至成化间的动荡纷乱  64-67
    三、“弘治中兴”的相对稳定  67-71
    四、正德时期的政治衰败  71-74
  第三节 明代前中期政治思想环境及其“臣道”意识  74-90
    一、“以儒治国”背景下的政治思想  74-78
      (一) 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  74-76
      (二) 明代“以儒治国”方略下的政治思想  76-78
    二、儒家政治思想中的“君臣关系”与“臣道”规范  78-80
    三、君主专制政治现实中的“臣道”处境  80-90
      (一) 君主专制政体对“臣道”实现的制约  80-84
      (二) 士大夫对“臣道”的追求与困境  84-90
第二章 刘健的家世及早期经历  90-121
  第一节 祖世家族与乡里环境  90-101
    一、祖世与家族背景  90-96
      (一) 祖世根基  90-93
      (二) 家族背景  93-96
    二、乡里社会生活环境  96-101
      (一) 自然环境与经济方式影响下的民风  96-99
      (二) 文化传统与生活习尚  99-101
  第二节 家教传统与求学  101-107
    一、家教传统  101-104
    二、刘健早年的求学情形  104-107
  第三节 乡里交谊  107-114
    一、与洛中名士的交游与论学  107-111
    二、其他人际交游  111-114
  第四节 刘健的个性与其为人处事风格  114-121
    一、影响刘健个性形成的主要因素  114-118
    二、刘健个性特点及其表现  118-121
第三章 刘健的政治作为  121-174
  第一节 入阁前仕宦经历  121-130
    一、任职翰林院之训练  122-126
    二、东宫侍讲之任事  126-130
  第二节 入阁后的为政实绩  130-166
    一、为弘治前期阁臣之历事  131-140
      (一) 履行内阁辅助决策职责中的地位和作用  131-138
      (二) 在其它重要场合中表现出的作用和影响  138-140
    二、为弘治后期首辅之勋业  140-155
      (一) 弘治后期刘健在内阁中地位的提升  140-144
      (二) 弘治后期刘健任首辅为政实迹  144-150
      (三) 刘健为政风格及其特点  150-155
    三、正德初期辅政之政绩  155-166
      (一) 顾命大臣与“新政”气象  156-159
      (二) 正德初期致政日益艰难  159-162
      (三) 宦官势力上升与刘健罢政  162-166
  第三节 致仕家居的从政余绪  166-174
    一、致仕、落职与复职家居  166-169
    二、心忧朝政与新朝优礼  169-174
      (一) 身在乡野,心系庙堂  169-170
      (二) 新朝优礼的政治待遇  170-174
第四章 刘健政治生涯中的人际关系  174-239
  第一节 与诸帝的君臣关系及其政治浮沉  174-195
    一、与英、宪、世三宗的普通君臣关系及其政治上升的平缓  175-178
      (一) 与英宗、宪宗的关系和刘健政治地位的缓慢上升  175-177
      (二) 与世宗的关系和刘健政治地位及影响的恢复  177-178
    二、刘健与孝宗关系的融洽及其“中兴”名臣地位的形成  178-188
      (一) 与孝宗融洽关系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179-184
      (二) 与孝宗融洽关系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184-188
    三、与武宗关系的演变及其政治地位的跌落  188-195
      (一) 武宗的思想意识及其个性特点  189-192
      (二) 武宗与刘健关系的变化及刘健政治命运的突变  192-195
  第二节 与朝中重臣间的关系及其政治影响  195-217
    一、初入仕途受朝中重臣的器重及其影响  195-201
    二、入阁后同官间相对和谐的关系及其影响  201-208
    三、入阁后与部院诸卿间的协作关系及其影响  208-217
  第三节 入阁后与其他僚属关系及对其行政的影响  217-239
    一、仕宦中的同年关系及其政治影响  218-224
    二、仕宦中的乡故关系及其政治影响  224-229
    三、仕宦中与其他僚属故吏及门生的关系及其政治影响  229-239
      (一) 仕宦后期与其他僚属的关系及其政治影响  230-234
      (二) 仕宦中与门生故吏关系及其政治影响  234-239
第五章 刘健的编著及其思想意识  239-278
  第一节 刘健著述整理的说明  239-243
    一、刘健著述留存稀少散乱的主要原因  239-241
    二、刘健著述搜集整理的概况  241-243
  第二节 刘健奏疏类著述中体现的政治思想  243-257
    一、奏疏数量和类别中体现的致政意识  244-250
    二、奏疏内容中反映的政治思想  250-257
  第三节 刘健碑记铭文著述反映出的实政思想  257-269
    一, 实务类碑记著述中反映的思想内容  257-265
      (一) 崇儒兴学的思想  258-262
      (二) 重视具体实务的思想  262-265
    二, 墓志碑铭类作品中反映的意识倾向  265-269
  第四节 刘健诗文作品与其著述风格  269-278
    一、刘健的诗文作品及其思想内容  269-272
    二、刘健著述的风格与特点  272-278
第六章 历史时代变迁中的刘健形象  278-319
  第一节 政治规范:明清官修典籍中的贤臣榜样  278-288
    一、明代官修史籍中的评价  278-284
    二、清代官修史籍中的评论  284-288
  第二节 人格特色:明清私纂史书中的良相风范  288-308
    一、明代私修史书中对刘健的认识与评价  289-300
      (一) 寓论于史的评述风格  289-292
      (二) 政治评论中的众说纷纭  292-295
      (三) 品格评议中的多重角度和侧面  295-300
    二、清代私修史书中的评说与议论  300-308
      (一) 清代私修纪传类史籍中对刘健的评述  300-303
      (二) 清代私修杂史、文集及其它史著中对刘健的议论  303-308
  第三节 虚化追求:民间流传中扑朔迷离的幻影  308-319
    一、明清记述中有关刘健的神异现象  308-312
    二、近代以来民间传说的神奇事迹  312-314
    三、当前“大众史学”演义中的生动角色  314-319
结语:致治良相功,败政贤臣窘——皇权专制下的名臣命运  319-337
  一、贤臣良相——刘健在明清时期的政治地位与影响  319-326
    (一) “理学名臣”的型塑  319-323
    (二) 政治贤辅的地位  323-326
  二、治兴败窘——封建君主专制政治与大臣个人命运的关系  326-334
    (一) 孝宗治政对刘健政治追求的促成和制约  327-330
    (二) 武宗败政使刘健致政遭遇窘迫  330-334
  三、社会政治环境与个人命运关系的启示  334-337
附件  337-442
  附件1 明代阁臣刘健年谱  337-357
  附件2 刘健任职履历简表  357-360
  附件3 刘健仕政中主要人际交往关系简表  360-363
  附件4 刘健著述类目及资料索引汇编  363-381
  附件5 明清主要官方史籍及官员奏疏中对刘健的评述列表  381-407
  附件6 明清私修史著中对刘健的评述列表  407-442
参考文献  442-456
  一、古籍文献  442-450
  二、基础理论著作  450-451
  三、近现代论著  451-456
后记  456-458
个人简历  458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58-459

相似论文

  1. 明代西宁卫研究,K248
  2. 明代洮州卫研究,K248
  3. 明代岷州卫研究,K248
  4. 明式家具与明代文人审美情趣,J525.3
  5. 明代通政司制度研究,K248
  6. 旱魃为虐,如惔如焚,K248
  7. 高拱经济思想及其改革研究,K248
  8. 明代小说版画插图的表现形式研究,J217
  9. 明代巡抚与中央政府关系探究,K248
  10. 明代北疆总督研究,K248
  11. 明代中后期的内阁之争,K248
  12. 从士人心理变化看明代书法的发展脉络,J292.1
  13. 福建南少林武术与明代抗倭战争关系研究,G852
  14. 张小夫、刘健电子音乐作品中国音乐传统手法比较,J614
  15. 明代住宅室内元素在现代的复兴,J525.1
  16. “实非平淡,绚烂之极也”——探寻明代民间青花瓷绘的极简风格,J527
  17. 明代服饰词语研究,K248
  18. 传统木刻语言探究,J217
  19. 《训世评话》虚词研究,H195
  20. 明人自传与明代士人的精神生活,I206.2
  21. 明代昆山、太仓作家研究,I206.2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1840年) > 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 > 明(1368~1663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