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廖道南《楚纪》研究

作 者: 邱亚
导 师: 周国林
学 校: 华中师范大学
专 业: 历史文献学
关键词: 廖道南 《楚纪》 楚地通史
分类号: K09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4年
下 载: 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楚纪》是明代廖道南所编撰的一部楚地(明代湖广地区)通史。叙述始于远古,止于当朝(嘉靖时期),以人为主,兼记诗文,将数千年与楚地相关的帝王大臣、学者文人、隐逸笃行之士及其相关诗文载录无遗。廖道南从历代史籍、地方志书等多方面搜集与楚地历史文化相关的史料,经过归纳总结、加工整理,最终确立以皇运、国基等15纪的分类编排来统筹史料、贯通全书,并于叙述史事、发表议论中寄寓会通古今、重视经变、阐发幽隐的史学思想。本文主体分五部分。绪论部分重在概述廖道南的生平与《楚纪》的基本情况,意在说明廖道南撰述《楚纪》是有志于著成一部“昭代不刊典”的自觉行为。第一部分考察《楚纪》的史料来源类型,认为其史料来源类型主要分为:历代史籍、地方志书、文集小说、自作诗文、见闻等5种。第二部分概括《楚纪》的主要内容与分类编排,指出《楚纪》是一部地方通史性著作,其分类编排依据的是尊尊、亲亲、贤贤的理念。第三部分阐述《楚纪》的主要史学思想,即会通古今,重视经变,阐发幽隐。第四部分总结《楚纪》的价值与不足,首先辨析了《四库全书总目》对它的论断,其次着眼于文本自身,从史料、分类编排、史学思想等三方面论述了它的价值与不足。总之,《楚纪》是廖道南从历代史籍、地方志书等多方面搜集与楚地历史文化相关的史料,加以裁剪熔铸、分类编排,整合而成的一部楚地通史性的新史著。通过多种史料的整合、分类编排的创新、史学思想的寄寓,《楚纪》焕发出新的形态、新的内容与新的价值。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7
Abstract  7-10
绪论  10-18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0
    1、选题缘由  10
    2、选题研究的意义  10
  (二) 选题研究现状  10-14
    1、历代楚地地方史著作及其研究情况  11-12
    2、明代类似《楚纪》的其他地方史著作及其研究情况  12-14
    3、《楚纪》的研究情况  14
  (三) 廖道南生平与《楚纪》基本情况简介  14-18
    1、廖道南生平简介  14-15
    2、《楚纪》基本情况简介  15-18
一、《楚纪》的史料来源类型  18-27
  (一) 源于历代史籍  18-23
  (二) 源于地方志书  23-24
  (三) 源于文集小说  24-25
  (四) 源于自作诗文与见闻  25-27
二、《楚纪》的主要内容与分类编排  27-36
  (一) 主要内容  27-32
  (二) 分类编排  32-36
    1、纪与纪之间的分类编排  32-34
    2、每纪内部内外前后的分类编排  34-36
三、《楚纪》的史学思想  36-47
  (一) 会通古今  36-40
    1、崇尚通史  36-38
    2、注重当代  38-40
  (二) 重视经变  40-43
  (三) 阐发幽隐  43-47
四、《楚纪》的价值与不足  47-52
  (一) 《四库全书总目》对《楚纪》的评价  47-49
  (二) 《楚纪》的价值与不足  49-52
    1、史料方面  49-50
    2、分类编排方面  50
    3、史学思想方面  50-52
结语  52-53
参考文献  53-55
致谢  55

相似论文

  1. 荆州楚纪南城大遗址保护区环境敏感性评价及应用,X820
  2. 《吕著中国通史》研究,K092
  3. 文明史研究概述及教学反思,K092
  4. 人类学与当代西方史学研究浅论,K092
  5. 先秦诸子引证解释历史之旨趣论析,K092
  6. 吴泽与中国史学史研究,K092
  7. 年鉴史学派的跨学科方法论,K092
  8. 历史不会流亡,K092
  9. 袁宏《后汉纪》史学思想研究,K092
  10. 任乃强(1894-1989)学术及其治学特点之研究,K092
  11. 陈澧郑学研究述评,K092
  12. 述评章实斋“《春秋》经世”观,K092
  13. 当代中国“史学危机”现象研究,K092
  14. 潘柽章及其《国史考异》研究,K092
  15. 李泰棻学术思想研究,K092
  16. 傅斯年史学思想探析,K092
  17. 梁启超与乾嘉学派关系研究,K092
  18. 李塨史学思想研究,K092
  19. 孙祚民的农民战争史研究,K092
  20. 以道自任,K092
  21. 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史学探析,K092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史学理论 > 史学史 > 中国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