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语境主义编史方法论中的中国地理学史

作 者: 孙俊
导 师: 潘玉君
学 校: 云南师范大学
专 业: 科学技术哲学
关键词: 地理学编史学 地理学编史方法论 编史方法论“合法性” 历史语境主义编史方法论 第四范式与e-Science 中国地理学
分类号: K9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地理学史场景是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地理学(假如允许使用这一术语的话)共同浇灌的领域,而中国地理学史则集中古今、中外两种跨文化类型于一身,这使得中国地理学史的编撰需要注意编史方法论的“合法性”问题。基于此,面对矛盾性的书写的中国地理学史场景,需要通过地理学编史学来重估、重建中国地理学传统及其发展史。本文的要义是:①地理学(科学亦同样如此)在不同时代、不同地方并不是同一回事;②书写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地理学史需要将地理学置于其地方、时代来理解,用其所处地方、时代的文化观念、概念、材料来反映地理学所处地方、时代的位置关系。本文第一部分(绪论、第一章)是对中国地理学史矛盾场景的再现及基于其方法论批评的地理学编史学建构。通过呈现中国地理学史的矛盾场景,提议解决其矛盾的途径是编史学研究;通过引介科学编史学的解析框架,建构了地理学编史学的分析框架;通过考察当前业已存在的实证主义、建构主义和历史语境主义编史方法论,阐明了地理学编史学研究进展。在地理学编史学的层面上,地理学史是一项建构性的学术事业,当前存在三种编史方法论:①以《地理学的性质》、《所有可能的世界》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地理学编史学;②以TrevorJ.Barnes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地理学编史学;③以RobertJ.Mayhew为代表的历史语境主义地理学编史学。特别地,第一章中建议地理学史编史方法论的“合法性”选择途径包括:①古近代史宜采用历史语境主义编史方法论;②现当代地理学史可以采用实证主义编史方法论,并注重考察当代地理学与科学和社会文化的关联;③转型时期的地理学可以注重建构主义方法论。亦因历史主义地理学编史方法在国内未有系统认识,第一章第四节通过此方法论理论的重要阐述者RoberJ.Mayhew的思想来源及其工作成就论述了历史语境主义编史方法论的思想渊源、要义及其建构的近代地理学图象,唐晓峰等实际上对中国古代地理学做了同样的工作。本文第二部分(第二、三、四章)是对中国地理学史的编史学研究。第二章考察了中国地理学史研究的基本路径及其历程:科学史、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三条路径;及从科学史到思想史的发展阶段。第三章考察了中国地理学史研究中的方法论,阐明国外学者对中国地理学的评价是模糊、矛盾的,这源于实证主义科学观影响下的编史方法论,具有“辉格”史的倾向,同时受文化交流的语言限制。国内学者对中国地理学差别性的评价源于实证主义编史方法论和历史语境主义编史方法论的偏差。肇始于王庸的中国实证主义编史方法论源于建构现代中国地理学前史的目的,是具有合法性的,其要旨是从知识、学科、思想等方面理清实证主义地理学史的发展线索。唐晓峰为代表的通过中国古代原有文化体系、概念、材料来认识地理学的发展史,可以认为是一种历史语境主义的编史方法。第四章通过考察地理学史中的“传统”阐明,地理学的传统是一个未经严格定义的概念,包括着本体的、方法的涵义(其中的总结还有“辉格”色彩)。通过中国地理学史研究的目录学来考察中国地理学的传统,发现欧美所言的传统,仍然能够在中国地理学中得到“反辉格”的再现。结合王朝地理学的叙述框架,总结了中国地理学传统的流变,认为中国地理学经历了自然与人文的双重传统(《禹贡》前)——人文传统系统化(王朝地理学)与自然传统缓慢发展(《禹贡》之后至明)——王朝地理学传统弱化、自然传统自发转型与国外近现代地理学输入,王朝地理学终结与近现代地理学成型(明末至1949)等阶段。附带说明,第五章回顾了中美地理学跨学科的“地理科学”战略方向源流,从现代地理学及其未来态势的角度阐述了中国地理学的“会通”态势,这是中国地理学目前发展的最后阶段——与欧美地理学“会通”(1949—),且逐渐形成世界地理学大国。第三部分(第五章)是现当代中国地理学史编撰的例析,通过将中国现当代地理学置于地理学的全球化背景中来考察,要义是从“长时段”理论的角度阐明中国地理学当前的“会通”态势,以及其编史的方法论途径。基于选择实证主义地理学编史方法论通过中美地理学跨学科的“地理科学”战略方向思想渊源的梳理,揭示出:跨学科的地理科学是地理学发展的战略方向:①地理学正走向或走入集成研究的“大科学”阶段;②“学科”与“任务”平衡是地理学自身发展及应对了解正在变化的星球的必然要求;③未来地理科学建设应当是具有科学人文主义的学科体系、方法论、技术和工具的“三元”结构。结论与展望一章说明了地理学史是一项建构性的事业,从平衡于历史和未来的层面上看,地理学史在理性、原始历史、未来三方面都不应有偏颇,而是注意编史方法论的选择。因此,除应用历史语境主义进行古近代史编史的同时,注意平衡实证主义与建构主义于现当代地理学史研究,而对于未来地理学史的研究则必须注意当代地理学的跨学科态势及其范式转型与科学和社会文化的关联,这关乎未来地理学的雄心壮志。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4
表目、图目、图版  14-15
缩略语表  15-16
绪论  16-22
  一、 选题背景  16-18
  二、 取材  18-20
  三、 研究框架  20-22
第一章 地理学编史学的建构及其研究进展  22-43
  第一节 呈现地理学史场景:期望与现实之间  22-26
    一、 地理学史的意义  22-23
    二、 与实际历史的差距  23-25
    三、 书写的中国地理学史场景:差别性的评价  25-26
  第二节 地理学编史学的内涵与分析框架  26-30
    一、 地理学编史学的对象与要义  26-28
    二、 地理学史的区分与地理学编史学的解析框架  28-30
  第三节 地理学编史学研究进展  30-36
    一、 澄清一些误解  30-33
    二、 通向历史语境主义地理学史  33-36
  第四节 历史语境主义地理学编史思想述要:从Mayhew教授说起  36-43
    一、 从Mayhew说起的缘由  36-37
    二、 历史语境主义地理学编史思想渊源及要义  37-41
    三、 历史语境主义与近代地理学形象  41-43
第二章 中国地理学史研究的基本进路  43-53
  第一节 科学史进路与中国地理学学科体系的建构  43-45
    一、 王庸的开创之功及其知识体系  43-44
    二、 侯仁之等的“知识体系”到“学科体系”30  44
    三、 地史组的彻底重构与思想史过渡  44-45
  第二节 思想史进路与系统科学地理学思想的建构  45-48
    一、 中国地理学思想史研究概述  45-46
    二、 系统科学地理思想研究的建构  46-47
    三、 以“元问题”为纲  47-48
  第三节 思想史进路与中国古代王朝地理思想体系  48-51
    一、 中国古代地理学思想的人文倾向  48-49
    二、 王朝地理学源流及其体系  49-51
  第四节 社会文化史进路  51-53
第三章 中国地理学史研究的方法论考察  53-63
  第一节 国外学者对中国地理学史的认识及其语境论解释  53-58
    一、 国外学者对中国地理学的认识及其方法论根源  53-55
    二、 国外学者“辉格”史之文化交流语境解释  55-58
  第二节 国内学者实证主义的合法性与历史语境主义的有效性  58-63
    一、 “反向格义”并不是十分的坏事  58-60
    二、 实证主义编史方法论的合法性  60-61
    三、 历史语境主义方法论的有效性  61-63
第四章 中国地理学传统的目录学考察  63-75
  第一节 关于地理学的传统  63-64
    一、 帕蒂森的四个传统  63
    二、 地理学的其他传统  63-64
  第二节 中国官修书目中的地理知识及其与现代地理学的关系  64-66
    一、 官修书目中的地理类及地理知识分布  64-66
    二、 中国地理学传统与官修书目的研究  66
  第三节 中国地理学及其传统之地理学史目录考察  66-71
    一、 关于中国古代有无地理学之说明  66-67
    二、 中国地理学史著作中的诸传统及其体系特征  67-71
  第四节 关于中国地理学传统流变之说明  71-75
    一、 中国地理学传统流变之第一个关节点  71-72
    二、 中国地理学传统流变之第二个关节点  72-75
第五章 当代中国地理学史编撰例析:以跨学科的地理科学“会通”态势分析为例  75-83
  第一节 分析背景  75
  第二节 美国跨学科发展战略源流  75-79
    一、 跨学科发展战略的背景  75-77
    二、 跨学科的地理科学建构及其特征  77-79
  第三节 中国的地理科学建设  79-83
    一、 复杂学科体系及其源流  79-80
    二、 面对复杂对象的方法论  80-81
    三、 面对社会发展的“地理建设”议题  81-83
结论与展望  83-89
  第一节 编史学视角之中国地理学  83-86
    一、 中国地理学之研究路径与历程  83
    二、 中国地理学史研究之方法论  83-84
    三、 中国地理学传统之流变  84
    四、 中西地理学交流之现状  84-85
    五、 未来中国地理学史研究献议  85-86
  第二节 展望:e-Science与地理学的雄心壮志  86-89
    一、 信息时代的地理学框架  86
    二、 通向e-Science  86-89
参考文献  89-10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101-103
致谢  103

相似论文

  1. 明清时期西方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K901
  2. 中职《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中任务引领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K92-4
  3. 晚清西北史地学研究,K92
  4. 晚商地理论纲,K92-09
  5. 湖南历史文化村镇空间形态研究-以金山村、靖港镇和张谷英村为例,K92
  6. 徐霞客对广西地理研究的贡献,K92
  7. 重庆市综合地理区划研究,K92
  8. 16-18世纪入华耶稣会士中国地理研究考述,K92
  9. 《玉海·地理门》文献部分述论-兼论宋代地理文献的发展,K92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地理 > 中国地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