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唐人选唐诗研究

作 者: 石树芳
导 师: 肖瑞峰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唐诗选本 唐人选唐诗 汉书学 文选学 类书 《才调集》 《珠英学士集》 《丹阳集》 《荆扬挺秀集》 《河岳英灵集》 《箧中集》
分类号: I207.2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23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唐人选唐诗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唐代诗歌繁荣与选本兴盛的社会动力与学术渊源,并以汉书学、文选学类书为切入点勾勒隋唐之际社会思潮的演变轨迹。全面考察《翰林学士集》、《才调集》、《珠英学士集》、《丹阳集》、《荆扬挺秀集》、《河岳英灵集》《箧中集》的时代特色与批评价值,试图在总体关照与专题拓展的基础上将唐人选唐诗研究向纵深推进。第一部分探讨唐人选唐诗生成的历史地域因缘。唐人选唐诗的兴起既是文学现象也是社会现象,与选学兴盛、类书涌现、科举改革、创作繁荣的时代氛围密切相关。初唐时期民间研习之风由“汉书学”转向“文选学”,宫廷喜好由修撰史书转向游宴唱和,科举考试诗赋渐占主导,三股力量互相作用共同推动诗歌创作走向兴盛。“文选学”在“汉书学”的基础上萌芽成长,李善的著述教授活动使得“文选学”由学术一途转向文学一途,至此“文选学”与唐诗发展呈现渐趋清晰的联系。初唐《文选》续作的大量涌现为唐人选唐诗的出现奠定基础,《文选》在选录宗旨、文学追求等方面为唐人选唐诗提供范本,优秀的“唐人选唐诗”多以《文选》为逻辑起点。二者的地域因缘表现在“文选学”由扬润到京师,“诗选学”由京师到扬润,传播路线相同,方向相反,都与扬润地区有着不解之缘。类书兼具史学与文学的双重性质,是史学向文学过渡的重要桥梁。抄撮之风的盛行,赋体文学的发展,藏书事业的兴盛是唐代类书高度繁荣的基础,类书促使诗歌创作走上普泛化、技术化的普及之路,并为唐人选唐诗提供构建模式。唐人选唐诗中选择大于抄撮者多受《文选》影响,如《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抄撮大于选择者多受类书影响,如《翰林学士集》、《唐写本唐人选唐诗》、《才调集》。第二部分衡定唐人选唐诗在文学史、批评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一、唐人选唐诗揭示唐诗的发展历程,由古体——近体,由五言——七言,为文学体裁的内部演变提供佐证。二、唐人选唐诗再现诗歌复古与革新理论的互动与碰撞。唐诗创作在复古与革新的屡次论争中走向高潮,唐人选唐诗亦循此径徘徊前进。三、唐人选唐诗凸显诗歌教化功能与审美功能交替进行的演变历程。四、唐人选唐诗体现诗歌与音乐的密切关系,表明诗、词之间的渗透交融。第三部分为专题研究。以崔融、殷璠、元结编选的六部选本为考察重点。崔融《珠英学士集》在701—706间的任何时段成书皆有可能,斯2717抄写较为规范,基本符合“官班为次”的编排规则,但伯3771重出复见,对《珠英学士集》的体例研究帮助极其有限。《珠英学士集》非唱和集,具有相对明确的编选宗旨,折射崔融数年宦海沉浮与两度从军边塞的个人际遇。悲慨之风是《《珠英学士集》的主要风格,过渡性质是《珠英学士集》的时代特色。《珠英学士集》的选本意义在于:一、表明宫廷文人由元老重臣向中举士子转变,新兴阶层迅速崛起并逐渐占据文坛主流,二、是宫廷官员与底层文士交流碰撞的结晶,两者的汇集改变诗歌创作内容与形式长期分离的局面,边塞、闺怨题材已现盛唐风采。三、逐步展现近体律诗由探索到成熟的发展历程。对于殷璠,生平仕宦需要重新认识。殷璠并非一生困守润州,开元中赴京应举,天宝四载彻底离开,曾在京师担任“文学”一职,因而对盛唐诗坛有全面的认识与精准的把握。以殷瑶生平为出发点,以诗歌审视社会,盛中之变天宝三载已经显现。是年盛唐著名诗人王翰、王湾、孟浩然、王维、高适、王昌龄、王之涣、岑参、杜甫悉数登场,又渐趋消失,部分诗人创作已达高峰,而身居高位的贺知章与平步青云的李白同年离京摧毁众多士人理想,天宝三载文坛已经显露中唐风貌,盛唐诗歌先于“安史之乱”十年走向终结。《丹阳集》并未特意凸显“仕宦不达”,是殷璠于长安在宫廷诗风的影响下编撰的地域选本。《河岳英灵集》初选始于长安,主要确定诗人,复选始于丹阳,主要增补作品,杜甫不被选入是时机问题。《荆扬挺秀集》是介于《《丹阳集》与《河岳英灵集》之间的诗歌选本,以荆、扬二州士人为选录重点,兼及润州,似以追溯《文选》的发展历程为出发点,并为《河岳英灵集》的出现奠定基础。元结《箧中集》是第一部既面对“开元盛世”又面对“安史之乱”的选本,主要表现“复古思想”与“写实精神”。元结对上古文学的过度迷恋导致其诗歌理论脱离时代走向偏执,在极端复古之中未能找到正确出路。

全文目录


致谢  5-6
中文摘要  6-8
Abstract  8-13
绪论  13-33
  一、唐人选唐诗的界定  13-18
  二、唐人选唐诗研究综述  18-29
  三、本文的总体目标与主要论题  29-33
第一章 “选学”兴盛与唐人选唐诗的历史、地域因缘  33-109
  第一节 从“汉书学”到“文选学”:史与文的嬗变  38-54
    一、“汉书学”的繁荣  38-46
    二、“文选学”的兴起  46-54
  第二节 从宫廷史学到宫廷文学:科举的意义  54-92
    一、宫廷修史与游宴唱和  54-82
    二、科举变革与诗赋取士  82-92
  第三节 “文选学”与唐人选唐诗的意义  92-109
    一、李善与“文选学”转向  92-96
    二、《文选》与唐人选唐诗的历史因缘与示范意义  96-100
    三、《文选》与唐人选唐诗的地域因缘与学术中心  100-109
第二章 类书兴盛与唐人选唐诗的模式  109-146
  第一节 类书的兴起  109-118
  第二节 类书与唐诗  118-126
  第三节 唐人选唐诗的模式:《翰林学士集》、《唐写本唐人选唐诗》  126-146
    一、《翰林学士集》  126-129
    二、《唐写本唐人选唐诗》  129-132
    三、《才调集》的抄撮来源与诗歌归属补正  132-146
第三章 价值衡定:唐人选唐诗的文献与文学意义  146-170
  第一节 文献价值  146-148
  第二节 唐人选唐诗与诗歌创作的互动  148-157
  第三节 文学价值与批评价值  157-170
第四章 崔融与《珠英学士集》  170-212
  第一节 研究回顾  170-171
  第二节 编撰过程:《三教珠英》、《珠英学士集》与珠英学士关系探微  171-177
  第三节 编排方式:“官班为次”再考  177-182
  第四节 选本特色:悲慨之风与过渡性质  182-194
  第五节 选本意义  194-203
  第六节 余论:李峤《杂咏》与崔融《唐朝新定诗格》  203-212
第五章 :殷璠与《丹阳集》、《荆扬挺秀集》、《河岳英灵集》  212-256
  第一节 殷璠生平及相关问题  217-232
    一、殷璠生平辨析  217-225
    二、天宝三载——盛、中之变新解  225-232
  第二节 《丹阳集》所录诗人“仕宦不达”考辨  232-242
  第三节 《河岳英灵集》再考  242-251
    一 储光羲与《河岳英灵集》  243-245
    二 殷璠与《河岳英灵集》  245-248
    三 杜甫与《河岳英灵集》  248-251
  第四节 《荆扬挺秀集》新证  251-256
第六章 元结与《箧中集》  256-302
  第一节 研究价值  256-259
  第二节 编纂过程  259-263
  第三节 《箧中集作者事辑》补正举例:王季友生平补正  263-269
  第四节 《箧中集》版本流传考  269-278
    一 版本源流  269-271
    二 《箧中集》补校  271-278
  第五节 《箧中集》的文学思想  278-295
    一、复古思想  279-289
    二、写实精神  289-295
  第六节 《箧中集》的选本意义与主体追求  295-302
    一、选本意义  295-299
    二、主体追求  299-302
参考文献  302-311
作者简历  311

相似论文

  1. 《初学记》诗赋收录分类研究,I206.2
  2. 《文馆词林》编纂研究,I206.2
  3. 《艺文类聚》引《汉书》研究,G256
  4. 《艺文类聚》诗赋收录分类研究,I206.2
  5. 汪师韩与《文选》学,I206.2
  6. 《古今图书集成·乐律典》的编纂研究,J609.2
  7. 从现存唐人选唐诗看唐诗独特风貌,I207.22
  8. 《国色天香》研究,I207.41
  9. 明清《四书》专题类书研究,G256.1
  10. 中国古代类书编纂研究,G239.29
  11. 金圣叹唐诗批选研究,I207.22
  12. 《河岳英灵集》诗学观研究,I207.22
  13. 从四部类书乐部看唐人音乐思想的特别样态,J609.2
  14. 《古今图书集成·筝部》研读,J632.32
  15. 《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初探,K204
  16. 《玉烛宝典》研究,G256
  17. 敦煌类书叙录,G256.1
  18. 《文选考差异》,I206.2
  19. 走进盛唐——论张九龄的诗歌创作,I207.22
  20. 韦縠《才调集》研究,I207.22
  21. 隋唐时期类书的编纂及分类思想研究,K206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诗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