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榜样与规制-新中国(1949-1976)儿童视觉形象研究

作 者: 潘旖妍
导 师: 刘新
学 校: 广西艺术学院
专 业: 美术学
关键词: 新中国 成人视野 儿童 视觉形象
分类号: J120.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儿童视觉形象,几乎都来自于成人的塑造。这是研究新中国成人视野下的儿童视觉形象的起点,而产生这种特殊的塑造动机则主要来源于政治理想的要求。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政治生活上升到社会活动的主要层面,并开始影响到文化、经济等领域的发展。儿童作为人民群众的一个有机部分,也承载着相应的社会责任,但鉴于儿童本身的特质和处在成人中心话语的边缘,注定他们只能成为社会活动的间接参与者和响应者。正是因为儿童的“天然”身份,使得为政权服务的艺术家们开始绘制大量与儿童有关的视觉形象。这些被塑造出的“儿童们”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新中国生活的各个层面,传达出国家的政治理念和当时中国社会的语言信息;也可以在具体的场景中凸显出国家对下一代的重视。但是,归根结底,此类儿童图像是成人根据儿童进行的艺术生产,虽然或多或少地表达出部分儿童的特质,但本质上已经脱离了儿童的实际语境。这样的儿童形象在特定的社会中有其积极进步的一面,但在文化层面上却相悖于艺术创作的合理性。本论文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儿童的特质出发,以图像分析为依据,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美术学、传播学、符号学等学科研究方法,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归纳,力求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去挖掘这一时期形成这种成人关照下的儿童视觉形象的主要原因,并试图解析新中国时期至文革结束的社会形态、社会生活对儿童形象塑造产生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阐述了苏联对中国儿童形象塑造的影响儿童的特点并概括了成人对儿童主导意识的根源;第二章讨论了苏联对中国儿童形象塑造的产生影响;第三章对建国前的儿童视觉形象、“十七年”(1949-1966)的儿童视觉形象、“文革时期”(1966-1976)的儿童进行分期,并阐释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尤以建国初期的儿童形象表现国家的全新面貌和文革时期的儿童表现出明显的成人化倾向为重;第四章针对新中国儿童视觉形象与家庭、学校、社会的关系和图像形式进行探讨并重点解析了“领袖与儿童”、“少先队员”两种具体的图像类型,找出了当中的异同;最后一章重点阐释了新中国成人视野想的儿童形象的政治进步性、成长的问题,并就新中国儿童视觉形象的产生提出了一系列引申思考。新中国(1949-1976)成人视野下的儿童视觉形象既是新中国文艺的强有力表现,又反映出当时主流文化价值的特点,它在服从国家意志的同时,也构成了新中国美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新中国成人视野下的儿童视觉形象的解读,是中国儿童研究的新领域、新课题,同时也有利于了解新中国建国初期及文革时期的文化面貌和大众的精神生活。

全文目录


内容提要  7-8
Abstract  8-9
引言  9-10
第一章 儿童的特点与成人主导意识的根源  10-17
  第一节 儿童的特点与成人的主导地位  10-13
    一、自然的主导——生命的天然法则  12
    二、主观的主导——成人的高度  12-13
  第二节 新中国儿童视觉形象中成人的政治主导性  13-17
第二章 新中国儿童视觉形象中的苏联影响  17-24
  一、思想教育上的影响  18-19
  二、创作形式上的影响  19-21
  三、宣传效力上的影响  21-24
第三章 新中国儿童视觉形象的分期与类型  24-41
  第一节 建国前的儿童概念和视觉形象  24
  第二节 塑一个新中国的新儿童  24-32
    一、新国家、新代言——儿童形象的转变  26-27
    二、新儿童、新生活——童趣情节的表现  27-29
    三、新穿着、新打扮——儿童服饰的变化  29-30
    四、新精神新面貌——儿童思想的转变  30-32
  第三节 文革时期的特殊儿童形象  32-41
    一、单一的、成人化的服饰转变  34-36
    二、儿童形象常规意义的转移  36-37
    三、“尚武”、“坚毅”的成人意志表达  37-41
第四章 新中国儿童视觉形象中的三种关系  41-56
  第一节 儿童与家庭的关系  42-44
  第二节 儿童与学校的关系  44-47
  第三节 儿童与社会的关系  47-56
    一、儿童与社会的特殊表达——“领袖与儿童”  50-53
    二、儿童与社会的特殊表达——“少先队员”  53-56
第五章 新中国成人视野下的儿童形象的文化解读  56-67
  第一节 成人视野下的儿童形象的政治进步性  56-60
    一、提供了广泛的社会记忆  58-59
    二、寻求了高度的政治认同  59-60
    三、推行了强大的政治社会化  60
  第二节 权力意志下儿童形象的被标准化问题  60-63
  第三节 由新中国成人视野下的儿童视觉形象引发的思考  63-67
结语  67-68
参考文献  68-71
附件:图录  71-7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4-75
致谢  75-76

相似论文

  1. 基于新医学模式的儿童医疗环境设计研究,TU246.1
  2.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宗教政策研究,D635
  3. 西安地区少年儿童网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G845
  4.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问题研究,G522.3
  5. 农村留守儿童学业问题影响因素研究,G521
  6. 低俗文化对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影响与防御机制研究,G632.4
  7. 核心力量训练对少年儿童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平衡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G852
  8. 青纺联集团“海尔兄弟”品牌营销策略研究,F274
  9. 江西农村留守儿童体质健康状况及生活习惯的现状调查,G527
  10. 儿童癫痫症状与MRI变化的相关分析,R742.1
  11. 癫痫儿童智力结构及适应行为特点的初步研究,R742.1
  12. 儿童腺样体肥大与牙颌面部畸形的相关性,R766
  13. 电挤切刀在儿童扁桃体手术中的应用,R766
  14. 父子关系、父性意识与儿童社会化的关系研究,G78
  15. 儿童的父母心理控制、关系攻击与行为问题的关系研究,B844.2
  16. 鼻咽部侧位相DR摄片在儿童腺样体肥大诊断中的价值,R766
  17. 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儿童绘画教学策略研究,G623.75
  18. 工业厂区景观设计探析,TU986.2
  19. 汉语儿童人称代词习得研究,H146
  20. 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中国儿童歌曲研究,J609.2
  21. 渝东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状况的调查研究,G527

中图分类: > 艺术 >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 中国艺术 > 艺术史、艺术思想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