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纳米银涂层深静脉导管的体外抗菌研究

作 者: 刘衍智
导 师: 范锟铻
学 校:
专 业: 外科学
关键词: 导管相关性感染 生物膜 纳米银 抗菌导管
分类号: R318.0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2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背景:危重症患者常需置入深静脉导管以便治疗和监测,但随之而来的导管相关性感染已成为院内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观察纳米银涂层深静脉导管的体外抗菌性能,探索一种强效广谱、持久稳定的新型抗菌导管,满足危重病人液体输入、营养支持及血流动力学监测等方面的需求,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方法:1.抑菌圈实验:采用抑菌圈实验法分别测定纳米银涂层抗菌导管(实验组)和普通导管(对照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圈直径。2.体外抗菌实验:将纳米银涂层抗菌导管(实验组)和普通导管(对照组)浸泡于无菌生理盐水中长期恒温保存;相应时间后取出部分导管与菌悬液混合,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导管表面粘附的细菌数,并计算抗菌率。3.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和方差分析法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数据,判断差异有无显著性。结果:1.抑菌圈实验。实验组纳米银涂层抗菌导管的抑菌圈直径(mm)明显大于对照组普通导管(P<0.05)。实验组抑菌圈直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3.20±1.30、表皮葡萄球菌11.40±1.14、大肠埃希菌9.60±1.52、铜绿假单胞菌9.80±1.30、鲍曼不动杆菌10.80±0.84、白色念珠菌11.20±1.92,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抑菌圈直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80±0.84、表皮葡萄球菌4.60±1.95、大肠埃希菌0.00±0.00、铜绿假单胞菌0.00±0.00、鲍曼不动杆菌0.00±0.00、白色念珠菌0.00±0.00,差异有显著性(P<0.05)。2.体外抗菌实验。实验组纳米银涂层抗菌导管表面粘附细菌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普通导管(P<0.05)。纳米银涂层抗菌导管对金黄色葡萄球菌5个时相点的抗菌率(%)分别为91.28±0.44、89.96±0.43、90.60±1.07、89.63±1.02、91.63±0.88;对表皮葡萄球菌为91.25±0.97、89.58±1.47、89.34±1.11、88.49±0.16、90.13±0.71;对大肠埃希菌为87.41±0.96、86.57±2.27、87.64±1.00、88.23±1.14、89.14±1.07;对铜绿假单胞菌为84.02±0.70、85.99±0.64、86.62±0.88、82.93±0.87、85.55±1.48;对鲍曼不动杆菌为86.27±1.38、88.76±0.53、88.78±0.90、88.87±1.46、86.89±1.52;对白色念珠菌为84.49±2.37、84.82±2.40、86.19±0.94、83.42±1.60、84.27±2.16。结论:纳米银涂层深静脉导管对各常见菌种具有强效、广谱的抗菌能力,且抗菌效果持久稳定,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9
中英文缩略词表  9-10
第1章 前言  10-15
  1.1 引言  10-13
    1.1.1 背景  10
    1.1.2 CRI 诊断标准  10
    1.1.3 CRI 相关病原学  10-11
    1.1.4 预防 CRI 的探索  11-12
    1.1.5 纳米银抗菌材料  12-13
  1.2 纳米银涂层抗菌导管相关数据  13
  1.3 实验设计思路  13-15
第2章 抑菌圈实验  15-22
  2.1 实验菌种选择  15
  2.2 材料  15-16
    2.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15-16
    2.2.2 菌株  16
    2.2.3 导管  16
  2.3 实验方法  16-17
    2.3.1 配制菌悬液  16
    2.3.2 菌悬液涂布平板  16-17
    2.3.3 导管插入平板  17
    2.3.4 平板培养  17
    2.3.5 测量抑菌圈直径  17
    2.3.6 统计学分析  17
  2.4 结果  17-19
  2.5 小结与讨论  19-21
  2.6 几点说明  21-22
第3章 体外抗菌实验  22-37
  3.1 引言  22
  3.2 实验评价标准  22-23
  3.3 实验设计  23
  3.4 材料  23-24
    3.4.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3-24
    3.4.2 菌株  24
    3.4.3 导管  24
  3.5 实验方法  24-25
    3.5.1 导管置入生理盐水中保存  24
    3.5.2 菌悬液浸泡导管,培养菌膜  24
    3.5.3 洗脱菌膜,得到待测菌悬液  24-25
    3.5.4 待测菌悬液涂板,培养菌落  25
    3.5.5 菌落计数,并计算抗菌率  25
    3.5.6 统计学分析  25
  3.6 结果  25-34
  3.7 小结与讨论  34-37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37-39
  4.1 结论  37
  4.2 展望  37-39
    4.2.1 抗菌导管新进展  37-38
    4.2.2 后续实验设想  38-39
致谢  39-40
参考文献  40-42
综述  42-52
  参考文献  50-52

相似论文

  1. 饥饿期粪肠球菌生物膜的形成及次氯酸钠溶液对其作用研究,R780.2
  2. 饥饿期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相关毒力因子的表达及两种根管常用药物对其作用研究,R780.2
  3. 生物膜中耐酸因子F-ATPase的表达与龋病的关系,R781.1
  4. 海藻酸钠—壳聚糖生物膜在引导骨再生中的应用研究,R318.08
  5. 纳米贵金属核壳结构复合材料的制备、组装及性能的研究,TB383.1
  6. 自交联氟碳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及其抗菌应用研究,R96
  7. 纳米银的环保制备及其性能研究,TB383.1
  8. 纳米银修饰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杀菌性能研究,TB383.1
  9. 纳米银及纳米银凝胶的毒性研究,TB383.1
  10. 以球形聚电解质刷为纳米反应器制备纳米金属颗粒及其催化性能,TB383.1
  11. 壳寡糖对变链菌生物膜脱落效果的实验研究,R780.2
  12. 二氧化碳存在条件下SRB在管道内腐蚀状况研究,TE988.2
  13. 载纳米银细菌纤维素抗菌材料的制备及其评价,TB383.1
  14. 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增强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的研究,TM914.4
  15. 中空银纳米球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TB383.1
  16. 口腔细菌在渗透树脂表面动态粘附的SEM研究,R783
  17. 纳米银局部给药治疗脊柱化脓性感染的实验研究,R687.3
  18. 生物慢滤处理微污染原水的研究,TU991.2
  19. 生物活性炭工艺去除水中氯代乙酰胺类除草剂的研究,TU991.2
  20. 成型活性炭的银离子吸附研究,TQ424.1
  21. 生物大分子的光谱法研究,O657.3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 医用一般科学 > 生物医学工程 > 一般性问题 > 生物材料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