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抗肿瘤抗生素链黑菌素生物合成机制研究

作 者: 徐飞
导 师: 邓子新
学 校: 上海交通大学
专 业: 微生物学
关键词: 生物合成 链黑菌素 淡紫醌霉素 甲酯化反应 双氧化酶 碳氮键断裂
分类号: R91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1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链黑菌素(streptonigrin, STN,1)是一个由绒毛链霉菌(Streptomyces flocculus)产生的具有独特的氨基喹啉醌式结构的抗肿瘤抗生素。链黑菌素与和具有类似结构和活性的链黑菌酮(streptonigrone,2),淡紫醌霉素(lavendamycin,7)以及其他四个天然的结构类似物构成了一个抗生素家族,命名为“streptonigrinoids”。链黑菌素由四个环构成,其中三个环共处于一个平面,第四个环则与这个平面垂直。链黑菌素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广谱的抗菌和抗病毒活性,最重要的是它具有广谱的抗肿瘤活性,尤其对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及其他骨髓增生性疾病均有较好的疗效。链黑霉素抑制肿瘤的机制有多种,它可以抑制DNA和RNA的生物合成,诱导DNA单链或双链断裂,诱导DNA的非程序化合成及与DNA形成复合体,抑制DNA拓扑异构酶II。然而,链黑霉素具有较为明显的骨髓抑制副作用,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因此,链黑菌素吸引了化学家和生物学家的极大关注,化学家通过全合成方法合成了多种链黑菌素类似物期望能够降低其毒性以利于临床应用。有关链黑菌素生物合成的早期研究集中于利用同位素喂养实验揭示了链黑菌素的生物来源,而仍无法企及其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我们利用基因组测序技术获得了链黑菌素产生菌基因组序列,以苯丙氨酸β-碳甲基转移酶MppJ为探针,筛选到了链黑菌素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并通过大片段缺失实验予以证实。我们利用基因敲除确定了以stnA为上边界和stnT4为下边界,含有48个基因的链黑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生物信息学分析揭示该基因簇含有四个SAM依赖的甲基转移酶基因,四个亮氨酸羧甲基转移酶基因(LCM),十三个氧化还原酶基因,四个参与合成3-羟基安息香酸的基因,以及多个调控、抗性和未知功能基因。我们对基因簇中的21个基因进行了敲除,分离鉴定了11个链黑菌素生物合成中间体或类似物。stnA基因的失活菌株积累了3,4和5三个链黑菌素结构类似物,并通过喂养实验证实这三个化合物是链黑菌素的生物合成中间体。突变株stnT4和stnF3-4积累化合物6,喂养实验证实6同样能回补链黑菌素的产生,推测其为水解酶StnA催化3水解的产物。stnB1编码芳香环双氧化酶的-亚基,其突变株stnB1积累淡紫醌霉素7及其甲酯8,此外,HPLC分析显示β-咔啉碱oxapropaline D15在该突变株中的产量比原始菌株有所提高。喂养实验证实7和8能够参与链黑菌素的生物合成而15不能,由此可以证实淡紫醌霉素7及其甲酯8是链黑菌素的生物合成中间体,而15可能是链黑菌素生物合成途径中非程序性脱酸形成的副产物。在电子供体联亚硫酸钠存在下,我们利用StnB1及芳香环双氧化酶的-亚基StnB2在体外实现了7和8的氧化开环形成化合物9和10,初步证实了芳环双氧化酶StnBs负责吲哚环N-C8键的开环和双羟基化。此外,化合物7和8的共底物生化研究表明,化合物8可能是StnBs体系的最适底物。根据以上的喂养实验和生化研究,我们初步推测淡紫醌霉素7经甲酯化形成8,然后在芳环双氧化酶StnBs催化下开环形成链黑菌素生物合成的直接前体。stnF1-F4编码亮氨酸羧甲基转移酶。在这四个基因的敲除突变菌株中,只有stnF1丧失了链黑菌素的生产, stnF2仍产生少量的链黑菌素, stnF3-4均积累化合物6及微量链黑菌素。据此,我们推测StnF1或者StnF2可能负责了淡紫醌霉素7的甲酯化形成化合物8,并通过生化实验证实是StnF2而不是StnF1负责了7的甲酯化。我们还完成了四个编码SAM依赖的甲基转移酶基因的敲除。从编码碳甲基转移酶基因stnQ1的失活突变菌株中,我们分离鉴定了3-去甲基链黑菌素13;stnQ2的失活完全终止了链黑菌素的生产;stnQ3的失活突变菌株积累了化合物11,6-甲氧基化的化合物10;我们从stnQ4的失活突变菌株的发酵液中分离鉴定了10-去甲基链黑菌素12。然而喂养实验表明11不是链黑菌素生物合成的中间体,可能是一个副产物。此外,我们完成了其他4个基因的突变失活,这些突变菌株或者不影响链黑菌素的生产,或者中断了链黑菌素的生产,但不积累任何与链黑菌素生物合成相关的化合物,那么这些基因编码的酶蛋白催化的反应可能位于链黑菌素生物合成途径的早期阶段。基于对基因簇各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合突变菌株所积累的化合物的结构分析,相应化合物的喂养实验及关键步骤的生物化学研究,我们推测了链黑菌素的生物合成途径。这为阐明链黑菌素生物合成途径,揭示途径中所蕴含的新颖酶催化反应的分子酶学机制,和利用遗传学、酶学及有机化学多学科的原理和技术创造链黑菌素的类似物,以期获得活性更好,毒性降低的药物奠定了基础。

全文目录


摘要  3-7
Abstract  7-14
符号说明  14-17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7-44
  1.色氨酸及其衍生物在天然产物化学结构中扮演的角色  17-44
    1.1 天然产物的研究现状  17-18
    1.2 氨基酸在参与天然产物生物合成中的重要作用  18-24
    1.3 色氨酸对天然产物化学结构多样性的贡献  24-42
    1.4 色氨酸是链黑菌素的一个重要组成模块  42-44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44-61
  2.1 实验材料  44-50
  2.3 实验方法  50-61
第三章 链黑菌素(Streptonigrin)产生菌基础微生物操作探索及基因组扫描克隆基因簇  61-74
  3.1 链黑菌素生物合成的研究现状  61-63
  3.2 链黑菌素产生菌发酵、产孢条件及遗传转移系统的建立  63-66
  3.3 链黑菌素产生菌454全基因组测序  66-67
  3.4 链黑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定位与克隆  67-69
  3.5 链黑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验证  69-71
  3.6 链黑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拼接  71-72
  3.7 本章小结  72-74
第四章 链黑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边界的确定,基因功能分析以及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74-89
  4.1 前言  74-75
  4.2 链黑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上游边界的分析与确定  75-79
  4.3 化合物3,4,5的结构解析与stnA生物合成功能的推测  79-83
  4.4 链黑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下游边界的分析与确定  83-87
  4.5 本章小结  87-89
第五章 链黑菌素生物合成后修饰基因功能的研究和生物合成途径的推测  89-112
  5.1 前言  89-90
  5.2 基因簇中双氧化酶StnB系列体内实验的研究  90-94
  5.3 双氧化酶StnB系列体外酶催化实验的研究  94-98
  5.4 基因簇中SAM依赖的甲基转移酶StnQs系列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  98-103
  5.5 基因簇中亮氨酸羧甲基转移酶StnF1-4系列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  103-107
  5.6 基因簇中几个功能未明确的基因的初步研究  107-110
  5.7 本章小结  110-112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112-118
  6.1 链黑菌素生物合成途径的推测和总结  112-114
  6.2 展望一:关键的酶催化反应机制的研究  114-116
  6.3 展望二:以lavendamycin为母核的组合生物合成研究  116-118
参考文献  118-127
附录  127-152
  1 本论文中所使用的引物  127-131
  2 本论文中化合物的核磁图  131-152
致谢  152-155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已录用的学术论文  155-156
附件  156-158

相似论文

  1. 在大肠杆菌内引入MVA途径高效合成抗疟药青蒿素前体—紫穗槐-4,11-二烯,TQ463
  2. AMPK通路对急性光损伤模型中视网膜感光细胞的保护作用,R779.1
  3. 核黄素生物合成抑制剂产生菌的筛选及研究,TQ460.1
  4. 红树林源白浅灰链霉菌中苯并萘啶化合物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克隆及功能分析,Q78
  5. 工业龟裂链霉菌G6PDH基因敲除和自身抗性基因增强提高土霉素生物合成策略研究,TQ927
  6. 拟无枝菌酸菌CP2808中Ansacarbamitocins的生物合成,TQ927
  7. 银离子、银纳米颗粒对细菌影响的显微成像研究,TB383.1
  8. 力达霉素产生菌中atrA同源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的初步研究,TQ465
  9.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脑出血后脑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中风闭、脱证的关系研究,R255.2
  10. 芳香聚酮抗生素美达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的功能研究,Q93
  11. 类胡萝卜素的制备、分离及其相关生物合成的初步研究,TQ464
  12. 盐霉素菌种选育和补油发酵工艺的优化,TQ927
  13. 始旋链霉菌普那霉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功能和表达研究,Q933
  14. 环已烯酮类除草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测试,TQ457.2
  15.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抑制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线粒体生物合成与ATP生成及其机制,R587.1
  16. 磷酸银/酵母纳米复合材料和纳米银的生物合成及其机理和性能研究,TB383.1
  17. 微生物法合成磷酸钛与磷酸钛锂的研究,O614
  18. 小鼠酒精性脂肪肝中线粒体生物合成的损伤,R575.5
  19. 结核分枝杆菌NAD生物合成酶NaMNAT(Rv2421c)的分子伴侣功能,R378
  20. 维生素B_6对血小板保存期间形态和功能的影响研究,R457.1
  21. 不同时间注射甘精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的安全性及疗效评价,R587.1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药学 > 药物基础科学 > 药物生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