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调肝扶脾、化痰通络法针药并用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

作 者: 晋秀林
导 师: 陈志刚
学 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医内科学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 针药并用 调肝扶脾 化痰通络
分类号: R743.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4年
下 载: 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以及卒中患者最主要的自杀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质量。因其没有特殊症状,也没有特异的生物学指标,加之有些患者存在语言障碍或智能障碍,抑郁症状不能被检出,易致漏诊。因此,卒中后抑郁的早期发现与早期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目前抗抑郁西药治疗存在起效慢、疗程长、副作用大、患者依从性差、价格昂贵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治疗的依从性。中医药治疗对本病的治疗和延缓病势发生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探究一种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以频数分布归纳出卒中后抑郁患者最常见的十个中医症状:情绪低落、兴趣减低、全身疲乏感、睡眠障碍、烦躁、头晕、食欲减退、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小便清长,依其症状无、轻、中、重的程度不同,分别赋予相应分值,制定卒中后抑郁中医症状评分量表。同时从抑郁、睡眠、神经功能缺损等方面进行量表评定,综合探讨中医药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疗效。[目的]通过中医症状量表及抑郁、睡眠、神经功能缺损等方面的相关量表评定,综合探讨中医药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2012年9月至2014年1月期间美国洛杉矶地区Eastern Medicine诊所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就诊的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两组均给予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治疗及根据病情在医师指导下的抗抑郁药物治疗,治疗组患者以调肝扶脾化痰通络为法,采用针灸+中药治疗,治疗周期为8周。对比2组患者入组时、治疗2周、4周、8周中医症状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匹兹堡睡眠量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结合不同时点的相关量表分值变化及量表分值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多层面探讨中医药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疗效,为中医药治疗卒中后抑郁提供新思路。[结果]1、一般资料60例患者中,男性27例占45%;女性33例占55%,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吸烟者占48.3%;饮酒者占33.3%;高血压病发病率较高,其次为血脂异常和糖尿病。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烟酒史及既往病史经卡方检验提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评价量表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的相关性通过对2组不同时点中医症状量表、NIHSS量表、ADL评分、MRS评分及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与HAMD量表分值行秩相关检验,结果提示2组各时点中医症状分值与HAMD分值有相关性(P<0.05);对照组4个时点HAMD分值与NIHSS分值具有相关性(P<0.05);对照组4个时点HAMD分值与ADL分值具有相关性(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HAMD分值与MRS分值具有相关性(P<0.05),;2组各时点PSQI分值与HAMD分值有相关性(P<0.05)。该结果一方面说明了中医症状量表及匹兹堡睡眠量表与HAMD量表从抑郁症状评价上的一致性,引发我们多角度出发探究针药并用治疗方法的有效率,同时也提示我们卒中后患者的抑郁程度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预后有相关性,引发我们早期积极干预卒中后抑郁的症状,从而加强肢体功能的康复。3、2组治疗前后各量表分值变化从抑郁、睡眠、神经功能缺损等方面进行量表评定,综合探讨调肝扶脾、化痰通络法针药并用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疗效。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分值、HAMD分值、NIHSS分值、ADL分值、匹兹堡睡眠量表分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治疗8周与入组时、2周、4周三个时点分值比较有明显差异;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MRS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调肝扶脾、化痰通络法针药并用可从抑郁症状的改善、睡眠质量、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等方面起到一定疗效。4、实验室检查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有所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及治疗8周与治疗组高密度脂蛋白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低密度脂蛋白有所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入组时与治疗8周空腹血糖水平无差异(P>0.05)。一方面考虑患者经脑血管病二级预防后血脂情况有所改善,还初步证实调肝扶脾、化痰通络法针药并用治疗对患者血脂及血糖无负性影响。5、不良事件总结针药并用治疗常见的不良事件:胃肠道症状、皮肤过敏、咽喉肿痛、头晕头痛及心慌胸闷,观察发现调肝扶脾、化痰通络法针药并用治疗卒中后抑郁虽少数患者有不良事件,但症状较轻,不影响继续治疗,且未出现危及生命的症状。2组对比无差异(P>0.05)。6、药物加减情况对比治疗前后患者药物(药量和服药数目)加减情况,卡方检验提示2组有差异(P<0.05)。[结论]1、卒中后患者的抑郁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预后有相关性,中医症状量表和匹兹堡睡眠量表可以从抑郁常见伴随症状及睡眠方面判定患者的抑郁症状,与HAMD量表评价有相关性。2、调肝扶脾、化痰通络法针药可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睡眠质量、神经功能缺损、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缩略词  10-11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1-33
  综述一 卒中后抑郁中西医机制研究进展  11-21
    参考文献  16-21
  综述二 卒中后抑郁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21-33
    参考文献  27-33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33-60
  前言  33
  材料与方法  33-36
  结果  36-54
  结论  54-55
  讨论  55-58
  参考文献  58-60
附件  60-72
致谢  72-73
个人简介  73

相似论文

  1. 涤痰汤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观察,R277.7
  2. 初发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分析,R749.1
  3. 氟西汀对卒中后抑郁大鼠海马组织细胞因子的干预作用,R749.1
  4. 眼针与中药并用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病的临床观察,R255.3
  5. 脑卒中后抑郁的中医病机及证型研究,R277.7
  6. 止眩化痰通络汤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干预作用的研究,R259
  7. 秦苍化痔汤内服配合针灸防治混合痔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研究,R269
  8. 应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对照研究,R749.1
  9. B族维生素对卒中后抑郁干预作用的临床研究,R743.3
  10. 卒中后抑郁中医易患因素的临床调查,R743.3
  11. 息风化痰通络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R277.7
  12. 活血化痰通络法治疗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疗效观察,R259
  13. 调气通督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临床研究,R246
  14. 影响卒中后抑郁发生与程度的相关因素分析,R749.1
  15. 5-羟色胺2A受体T102C基因多态性与卒中后抑郁的关联研究,R749.1
  16. 血府逐瘀汤联合西酞普兰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R749.1
  17. 脑卒中后抑郁与血小板功能的关系探讨分析,R743.3
  18. 多巴胺代谢系统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多巴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分析,R743.3
  19. 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治脑梗死(气虚血瘀痰阻型)的临床研究,R277.7
  20. 经穴加耳穴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R246
  21. 针药结合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R259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 神经病学 > 脑血管疾病 > 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