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可控性微动的时间效应影响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

作 者: 向明
导 师: 邓友章
学 校: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医骨伤科学
关键词: 实验研究 骨折愈合 外固定架 骨折微动 时间效应 骨钙素osteocalcin(oc) Ⅱ型胶原collagen type Ⅱ(col2) 破骨细胞
分类号: R68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本研究利用自行研制的微型外固定架,制备标准兔股骨骨折端微动模型,通过动态观察各时间点的X线表现,了解骨痂的大小以及生长情况,检测骨痂骨密度(BMD)和骨痂力学刚度、分析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结果,探讨不同时间开始可控性微动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本课题制备标准兔股骨骨折模型48只,随机平均分成四组(每组12只),第一组:持续固定组:兔股骨骨折模型建立后,用单边双杆外固定架固定,骨折断端间持续固定不诱导微动;第二组:即刻微动组:兔股骨骨折模型建立后,用单边双杆外固定架固定,骨折断端间即刻通过两连接杆之间的滑动而诱导0.5mm的微动。第三组:1周微动组:兔股骨骨折模型建立后,用单边双杆外固定架固定,骨折断端间于固定1周后通过两连接杆之间的滑动而诱导0.5mm的微动。第四组:2周微动组:兔股骨骨折模型建立后,用单边双杆外固定架固定,骨折断端间于固定2周后通过两连接杆之间的滑动而诱导0.5mm的微动。术后1、2、3、5周摄取股骨正侧位片,观察骨痂生长情况,并用外骨痂及骨折线模糊程度进行评分;术后5周分批处死动物,每组各3只,取出完整股骨干后,清除其周围软组织,纱布包裹,生理盐水浸透后,用双层塑料袋封存于-20。C冰箱内。检测时标本解冻后,通过8874型Instron生物力学试验机测量骨折断端处骨痂的最大载荷、挠度和刚度;在进行生物力学之前,测量骨痂的大小,并用GE Prodigy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骨折处的骨密度。术后1、2、3周处死动物,在每时间点每组处死3只动物,以骨折断端为中心,切取1cm长标本,单面刀片将骨标本分割成0.5cm×0.2cm×0.2cm小块,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后,立即置入4%多聚甲醛中固定72小时,然后脱钙、包埋、制成石蜡切片,HE染色及其它染色观察骨痂的相关组织学形态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蛋白质水平上检测骨痂中骨钙素和Ⅱ型胶原(osteocalcin (oc) and collagen type II(col2))的表达和分布。结果:一、X线观察:2周后即刻微动组骨折断端间的外骨痂较持续固定组明显增多,但骨折线模糊程度和桥接骨外骨痂形成却晚于持续固定组,而1周和2周微动组骨折断端间的外骨痂较持续固定组明显增多,骨折线模糊程度和桥接骨痂形成加快。按外骨痂和骨折线模糊程度半定量标准进行评分后统计学分析证实:2周时即刻微动组、1周微动组骨折处外骨痂及骨折线模糊程度评分较持续固定组和2周微动组明显增高(P<0.05),3周和5周时即刻微动组外骨痂及骨折线模糊程度评分明显低于持续固定组(P<0.05),1周和2周微动组外骨痂及骨折线模糊程度评分明显高于持续固定组(P<0.05)微动的时间效应对实验组动物骨折愈合有不同的影响,即刻微动组虽骨折处外骨痂多于其它各组,但骨折线模糊程度却明显慢于其它组;1周和2周骨折处外骨痂多于持续固定组而少于即刻微动组,但骨折线模糊程度却快于持续固定组和即刻微动组。二、骨痂大小的测量:5周时即刻微动组外骨痂前后径和内外径较持续固定组明显增加(P<0.05),而1周和2周微动组外骨痂前后径和内外径虽小于持续固定组却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骨密度测量结果:5周时即刻微动组骨折处骨密度值及比率与持续固定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1周和2周微动组骨折处骨密度值及比率高于正常水平,较持续固定组显著增高(P<0.05)。四、生物力学测量结果:术后5周骨痂的最大载荷1周微动组和2周微动组均显著高于持续固定组、即刻微动组(P<0.05);而即刻微动组其最大载荷则明显低于持续固定组(P<0.05)。术后5周骨痂的挠度各组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5周骨痂的刚度1周微动组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2周微动组其刚度则显著高于即刻微动组和持续固定组(P<0.05),而即刻微动组和持续固定组之间其刚度无明显差异(P>0.05)。五、组织学观察:术后一周:四组均见骨折断端间血肿机化,大量细胞聚集在骨折断端间及周围而形成纤维骨痂,可见间充质细胞、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以及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和新生的毛细血管,骨折断端的骨膜外间充质细胞增殖、分化为软骨细胞与成骨细胞而形成新生骨小梁,在骨膜下成骨区域的边缘,成骨细胞增殖活跃,出现1-2层的成骨细胞,开始出现软骨细胞,分泌软骨基质,并且可见即刻微动组新生的软骨细胞明显多于其它组。各组均可见出现少量膜内骨性骨痂。术后两周:骨折断端间已有部分软骨骨痂连接。可见四组均在骨膜下形成的骨小梁与软骨细胞交界处出现钙化前缘,软骨内成骨开始,一周微动组可见较多的破骨细胞,成骨细胞更加活跃,出现3-4层的成骨细胞;而即刻微动组新生的骨小梁较少,软骨细胞成熟较慢,软骨基质较少,仅见少量的软骨内成骨。一周微动组已可见少许编织骨存在。术后三周:持续固定组和2周微动组相似,可见破骨细胞出现,纤维性骨痂内的软骨岛不断扩展,血管周围多为体积较小的圆形幼稚软骨细胞,软骨痂周边部的软骨细胞肥大,可见变性坏死的软骨细胞被原始骨小梁所取代。一周微动组仍有较多的破骨细胞,成骨细胞活跃,软骨内成骨活跃,可见较多的编织骨膜性骨痂延伸到骨折端,其内血管增生明显,部分骨痂已越过骨折间隙。而即刻微动组软骨细胞成熟较慢,软骨内骨化延迟,新生的骨小梁较稀疏,尚无骨痂越过骨折断端。六、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各组外骨痂中的骨钙素和Ⅱ型胶原染色强度随时间延长而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术后一周时,即刻微动组骨钙素染色强度明显弱于1周微动组(P<0.05),而Ⅱ型胶原染色强度强于其余各组(P<0.05);术后二周时,即刻微动组骨钙素染色强度明显弱于持续固定组、1周微动组和2周微动组(P<0.05),但持续固定组Ⅱ型胶原染色强度明显弱于即刻微动组和1周微动组(P<0.05):术后三周时,即刻微动组骨钙素染色强度明显弱于持续固定组、1周微动组和2周微动组(P<0.05),而1周微动组骨钙素染色强度明显强于持续固定组(P<0.05),持续固定组Ⅱ型胶原染色强度明显弱于即刻微动组和1、2周微动组(P<0.05)。结论:1.微动的时机是影响骨折愈合的一项重要因素,不同时间点开始可控性微动有不同的时间效应,过早和过晚的微动均不利于骨折的愈合。2.即刻微动虽然有最多、最大的外骨痂,但其愈合时间、骨折处的骨密度和愈合组织的刚度却逊于持续固定组。3.1周和2周开始微动能明显增加骨折处的外骨痂量、骨折线模糊程度,加快桥接骨痂的形成。4.1周和2周开始微动能明显增加骨折处外骨痂的骨密度和愈合组织的刚度。5.1周和2周微动组可见成骨细胞活跃,甚至出现3-4层的成骨细胞,软骨细胞成熟、肥大以及矿化加快,使软骨内成骨过程加快。即刻微动组虽然早期刺激软骨细胞的形成,但软骨细胞的成熟、肥大和矿化则反而减慢。6.各组外骨痂中的骨钙素和Ⅱ型胶原染色强度随时间延长而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即刻微动组骨钙素染色强度明显减弱;术后三周时,1周微动组骨钙素染色强度明显强于持续固定组;持续固定组Ⅱ型胶原染色强度明显弱于微动各组。7.1周和2周开始微动除了使成骨细胞活跃外,还能增加破骨细胞数量和密度,明显加快软骨细胞的成熟和矿化;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耦合作用的加强促进了软骨痂向硬骨痂转化以及硬骨痂的重塑。

全文目录


前言  2-7
摘要  7-11
Abstract  11-17
目录  17-20
缩略词表  20-21
实验一 可控性微动的时间效应骨折愈合的影响  21-41
  1. 材料与方法  21
    1.1 实验材料  21
      1.1.1 实验动物  21
      1.1.2 主要仪器  21
      1.1.3 主要药品及试剂  21
  2. 实验方法  21-24
    2.1 微型外固定架设计  22
    2.2 动物分组及模型制作  22-24
      2.2.1 实验分组  22
      2.2.2 模型制作  22-23
      2.2.3 标本采集  23
      2.2.4 X线观察  23
      2.2.5 骨痂大小的测定  23-24
      2.2.6 骨密度测量  24
      2.2.7 生物力学测试  24
      2.2.8 统计学处理  24
  3. 结果  24-27
    3.1 X线观察  24-26
    3.2 骨痂大小的测定  26
    3.3 骨密度值及比率测量  26
    3.4 生物力学测试  26-27
  4. 讨论  27-34
    4.1 研究背景及趋势  27-29
    4.2 模型的合理性  29-31
    4.3 微动的时间效应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31-34
  5. 实验研究相关图片  34-37
  6. 参考文献  37-41
实验二 可控性微动的时间效应影响骨折愈合的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观察  41-64
  1. 材料与方法  41-42
    1.1 实验材料  41-42
      1.1.1 实验动物  41
      1.1.2 主要仪器  41-42
      1.1.3 主要药品及试剂  42
  2. 实验方法  42-47
    2.1 微型外固定架设计  42-43
    2.2 动物分组及模型制作  43-47
      2.2.1 实验分组  43
      2.2.2 模型制作  43-44
      2.2.3 标本采集  44
      2.2.4 取材、脱钙  44
      2.2.5 HE染色  44-45
      2.2.6 甲苯胺蓝染色  45-46
      2.2.7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 P)染色  46
      2.2.8 免疫组化染色  46-47
      2.2.9 骨钙素和Ⅱ型胶原显色强度判定  47
  3. 统计学处理  47
  4. 结果  47-49
    4.1 组织学观察  47-48
    4.2 骨钙素和Ⅱ型胶原的免疫组化结果  48-49
  5. 讨论  49-53
    5.1 微动的时间效应对软骨内成骨的的影响  49-51
    5.2 探讨微动促进骨折愈合的机制  51-53
  6. 结论  53-54
  7. 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54-56
  8. 实验研究相关图片  56-60
  9. 参考文献  60-64
综述一 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和生物学进展  64-84
  1. 骨的结构和构成  64-65
  2. 骨形成和骨生长  65
  3. 骨折  65
  4. 骨折愈合  65-69
    4.1 一期愈合  66
    4.2 二期愈合  66-69
      4.2.1 二期愈合参与的组织  66
      4.2.2 骨折二期愈合的修复阶段  66-68
        4.2.2.1 炎症阶段  67-68
        4.2.2.2 修复阶段  68
      4.2.3 重塑阶段  68-69
  5. 骨折愈合的生物学影响  69-71
  6. 骨折愈合的力学影响  71-75
  7. 参考文献  75-84
综述二 骨折微动与组织分化  84-97
  1. 骨折愈合的机械模型  84-87
  2. 力学环境与骨折愈合各阶段生物学变化的关系  87-91
    2.1 炎症阶段  87
    2.2 硬骨痂阶段  87-88
    2.3 软骨痂阶段  88-90
    2.4 重建和吸收  90-91
  参考文献  91-97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97-98
致谢  98-99

相似论文

  1. 煤制油连续性模型系统的实现及其液化实验研究,TQ529.1
  2. 极低频脉冲电磁场促进骨折愈合的临床研究,R683
  3. 拓展训练引入初中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实验研究,G633.96
  4. 烤烟叶片物理性能参数测定技术与设备试验研究,S572
  5. 中药接骨散对犬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S858.292
  6. 矿井回风流中瓦斯回收利用技术研究,TD712
  7. 归芩合剂治疗大鼠阿霉素肾病的实验研究,R285.5
  8. 瓦斯煤尘共存的爆炸特性与传播研究,TD712
  9. 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儿童胫骨骨折的临床研究,R726.8
  10. 普伐他汀钠对兔股骨头坏死中破骨细胞数量影响的实验研究,R681.8
  11. 几种天然保鲜剂的抑菌机理,TS201.3
  12.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同伴反馈有效性实验研究,H319
  13. 哈尔滨高校游泳选项课蛙泳教学过程性评价的实验研究,G861.1
  14. 体育课运用激励策略对小学生运动参与影响的研究,G623.8
  15. 高中体育课“常规+选项”链式教学模式与实验研究,G633.96
  16. 高师体教专业速滑普修课中应用表象训练法的实验研究,G862.1
  17. 雷奈酸锶对大鼠胫骨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研究,R683
  18. 双相磷酸钙/丝素蛋白/硫酸钙/rh-BMP-2复合材料在绵羊腰椎间融合的实验研究,R687.3
  19. 快易网球教学法在普通高校网球选修课中的应用研究,G845
  20. 领会教学法在高校公共体育排球教学中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G842
  21. 多角体蛋白融合的OPG在大肠杆菌和家蚕细胞中的表达与活性测定,Q78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外科学 > 骨科学(运动系疾病、矫形外科学) > 骨折、骨的损伤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