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麻黄—白术药对主要化学成分、药效及尿液代谢物研究

作 者: 邢学锋
导 师: 罗佳波
学 校: 南方医科大学
专 业: 中药学
关键词: 麻黄-白术 药对 配伍 相互作用 气质联用 代谢组学
分类号: R289.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20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研究背景与意义药对,又称对药,由两味药成对,个别由三味以上药组成,是临床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配伍形式。药对组成形式主要是在七情配伍的基础上,以一定证候特点及采用相应治法为前提,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选择性地将两味或两味以上的中药进行配对,其配伍蕴涵着丰富的客观规律。药对的配伍规律是基于中医药理论体系,能体现疾病证型、病机及药物特点而配合应用的药物间的联系,它是历代医家的经验总结,并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具有普遍性、重复性的特点。我们进行药对组成规律研究的意义:(1)进一步揭示药对配伍的客观规律与科学内涵,阐明药对配伍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在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展现中医治疗疾病的科学原理。(2)指导临床遣方用药,既能更有效地运用已有的药对,亦利于针对疾病谱的变化、病证的发展而创制新药对。(3)随着药对的作用机理与物质基础更加明确,在新药研究中以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配伍已越来越多,中西药配伍亦不鲜见,传统配伍的普遍规律同样可以指导新的配伍形式,对中药新产品制剂处方研创具有现实意义。本药对组成规律研究遵循中医药的“理法方药”诊疗理论,选择麻黄加术汤及麻黄-白术药对为研究对象,按性味的“七情合和”配伍,以药味配比量为切入点,将药对配伍研究分解为:(1)药对配伍前后的体外化学成分变化研究。(2)主要药理效应(毒性)比较研究。(3)药对配伍对代谢组生物信息干预的研究。(4)运用解析多变量复杂关系的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通过麻黄-白术药对配伍、化学成分变化、药理效应改变、体内代谢途径与机制几者间的内在联系,揭示药对的组成规律,据此为中医临床遣方用药、创制新药对及开发新药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目的通过比较麻黄与白术不同配伍配比对水煎液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探求麻黄与白术药对的化学变化规律。以期从物质基础的变化来阐述药理效应变化的内因。通过比较麻黄与白术不同配伍配比对急性毒性、发汗作用、镇痛作用、利尿作用的影响,定量评价麻黄和白术配伍后主要药理效应的变化,以判断药物是否增效减毒。通过运用代谢组学技术探讨大鼠灌胃麻黄、白术和麻黄—白术药对配伍后对尿液中生物标志物的影响,寻找表征这一变化过程的生物标志物,从系统与整体层面探讨麻黄配伍白术的相互作用机制。方法1.麻黄-白术药对不同配伍配比的体外化学成分研究分析在制备过程(体外)中化学成分数和量的变化,探讨麻黄、白术主要效应成分在制备过程中的理化变化和相互影响。采用气质联用(GC-MS)考察麻黄水煎液及麻黄—白术药对不同配比共煎液中麻黄类生物碱(麻黄碱、伪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含量的变化情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考察白术水煎液及麻黄—白术药对不同配比共煎液中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Ⅱ、白术内酯Ⅲ的指纹图谱峰的变化情况。比较麻黄与白术不同比例配伍前后水煎液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2.麻黄-白术药对不同配比的主要药理效应(主证)比较研究以毒副作用、发汗作用、镇痛作用、利尿作用、药物相互作用等相关指标,从药理效应相互关系方面分析药对配伍(偶合)对靶标效应强度的规律。急性毒性实验及相互作用研究采用昆明小鼠,按照麻黄、白术、麻黄白术(3:2)、麻黄白术(3:4)、麻黄白术(3:8)分为5个给药组,采用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来评价麻黄、白术及麻黄—白术药对三个配比的急性毒性,无法测得LD50值的,采用测定其最大耐受量(MTD)的方法以获取其安全性信息。发汗药效实验研究采用SD大鼠,通过比较大鼠腋窝部和足趾部皮肤汗腺,确定了取材部位,建立了定量评价发汗强度的方法。采用汗腺导管面积为指标考察了麻黄-白术药对配伍对大鼠的发汗作用。镇痛药效实验研究采用昆明小鼠,运用热板镇痛和光辐射热甩尾镇痛法,考察麻黄、白术、麻黄-白术药对及麻黄加术汤全方的镇痛作用;依据中效原理(Chou-Talalay联合指数法),应用Calcusyn统计软件(Biosoft,USA)分析,绘制单味药及二药配伍使用对小鼠痛阈的影响曲线,确定二药的效应(fa)—合用指数(CI)的关系,根据曲线定量评价麻黄与白术镇痛的相互作用利尿药效实验研究采用SD大鼠,运用水负荷排尿实验-代谢笼法,考察麻黄、白术、麻黄-白术药对大鼠的利尿作用;采用昆明小鼠,运用滤纸称重法,考察麻黄、白术、麻黄-白术药对小鼠的利尿作用,探索药对配伍对于利尿作用的影响。3.麻黄-白术药对配伍的代谢组学研究选用SD大鼠40只,雄性,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对照组、麻黄组、白术组和麻黄白术3:4组,每组10只。生理盐水、麻黄水煎液、白术水煎液、麻黄—白术药对水煎液给大鼠灌胃,每天收集8h尿液,尿液离心后衍生化。采用GC-MS联用技术测定各组大鼠尿液代谢物谱。将所得的GC-MS数据进行峰识别、峰对齐、扣除溶剂峰、杂质峰的处理。导出的数据进行峰面积归一化处理,生成二维矩阵。将矩阵导入模式识别软件Simca-P12.0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分析麻黄组、白术组、麻黄-白术药对组生物标志物的差异及水平变化。4.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均数比较采用单向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方差齐性采用LSD法;方差不齐,Welch法校正后采用Games-Howell法多重比较。所有检验水平a=0.05(双侧)。结果1.麻黄-白术药对不同配伍配比的体外化学成分研究与麻黄单煎液相比,麻黄白术配伍后,随着白术的配伍比例增大,水煎液中去甲基伪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麻黄碱、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含量均有所下降。与白术单煎液相比,麻黄白术配伍后,水煎液中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Ⅱ、白术内酯Ⅲ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2.麻黄-白术药对不同配伍配比主要药理效应(主证)比较研究急性毒性实验麻黄LDso值为79.098g·kg-1,白术和三个药对配伍组均无法测得LD5o值,均测得其最大耐受量(MTD),白术三个配伍组及全方配伍均对麻黄的毒性具有拮抗作用。发汗药效实验模型动物的选择,以大鼠为优,取材部位选取足趾部皮肤汗腺,取材时间为给药后1h。麻黄有较好的发汗作用,白术不明显,麻黄白术配伍后,对于麻黄的发汗效力有拮抗作用,其中以麻黄白术(3:4)组影响最为显著。镇痛药效实验与空白组相比,各给药组均不同程度的具有提高小鼠痛阈值,抑制小鼠甩尾的作用,说明单味麻黄、单味白术及麻黄白术配伍后均具有镇痛作用,在相同剂量时,效应强弱顺序为麻黄白术(3:4)组>白术组>麻黄组;与单味药相比,麻黄白术配伍后镇痛作用有所增强,说明麻黄、白术配伍后,镇痛作用为协同作用。利尿药效实验大鼠的代谢笼法及小鼠的滤纸称重法实验结果均表明,麻黄—白术药对配伍能增加正常大鼠及正常小鼠排尿量,与单味药材相比,药对配伍使其利尿效应增强。3.代谢组学研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白术组存在差异的生物标志物有:正丙胺、α-酮戊二酸、己二酸、柠檬酸、马尿酸、色氨酸、甲基黄嘌呤、酪氨酸;麻黄组与空白对照组存在差异的生物标志物有:正丙胺、马尿酸、丙氨酸、色氨酸;麻黄白术(3:4)组与空白对照组存在差异的生物标志物有:正丙胺、α-酮戊二酸、己二酸、柠檬酸、马尿酸、半胱氨酸、乌头酸、丙氨酸、氨基马尿酸、甲基黄嘌呤、酪氨酸、色氨酸。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生物标志物水平显著下调的有:正丙胺、α-酮戊二酸、己二酸、柠檬酸、马尿酸;生物标志水平显著上调的有:半胱氨酸、乌头酸、丙氨酸、氨基马尿酸、甲基黄嘌呤、酪氨酸、色氨酸。结论1化学成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麻黄与白术配伍后,麻黄中各有效成分的溶出率明显减少,其溶出率与白术在药对中所占的比例有关,比例越大,麻黄碱类成分溶出率越小;药对配伍后,白术中各有效成分的溶出率与白术单煎液相比也明显减少,麻黄白术配伍后对彼此有效成分的溶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药对配伍使用多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结合急性毒性实验、发汗实验、镇痛实验、利尿实验等研究结果,对麻黄-白术药对不同配伍配比进行分析。麻黄白术配伍使用后,对麻黄的毒性有拮抗作用,发汗作用有拮抗作用,镇痛作用有协同作用,利尿作用有协同作用。其中麻黄白术(3:4)配伍的减毒增效作用十分明显。这与经方麻黄加术汤中麻黄和白术的配伍比例相吻合。3药对配伍对大鼠尿液代谢标志物的影响麻黄、白术单味药影响的代谢标志物不同,麻黄-白术药对除了影响两者单独作用的代谢标志物外,还影响了另外3种标志物,可能是二者在配伍使用时药理效应发生变化的影响因素。

全文目录


摘要  3-8
ABSTRACT  8-19
第一章 前言  19-31
  第一节 课题背景  19-25
    1 药对配伍规律研究现状  19-23
    2 经方药对研究存在问题  23-24
    3 经方药对组成规律的研究思路  24-25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目标  25-28
  参考文献  28-31
第二章 麻黄-白术药对配伍对主要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31-47
  第一节 麻黄-白术药对中麻黄类生物碱含量的测定  31-39
    1 仪器与试药  32
    2 方法与结果  32-38
    3 讨论  38-39
  第二节 麻黄-白术药对中白术内酯类成分含量的测定  39-45
    1 仪器与试药  39-40
    2 方法与结果  40-44
    3 讨论  44-45
  本章小结  45-46
  参考文献  46-47
第三章 麻黄-白术药对主要药理作用研究  47-82
  第一节 麻黄-白术药对急性毒性及其定量分析  47-54
    1 材料  47-48
    2 方法与结果  48-52
    3 讨论  52-54
  第二节 麻黄-白术药对发汗作用研究  54-65
    1 仪器与材料  54-55
    2 方法与结果  55-64
    3 讨论  64-65
  第三节 麻黄-白术药对镇痛作用研究  65-74
    1 仪器和材料  65
    2 方法和结果  65-72
    3 讨论  72-74
  第四节 麻黄-白术药对利尿作用研究  74-79
    1 仪器和材料  74
    2 方法和结果  74-78
    3 讨论  78-79
  本章小结  79-80
  参考文献  80-82
第四章 麻黄—白术药对代谢组学研究  82-97
  第一节 基于GC/MS代谢组学大鼠尿液分析条件的建立  82-94
    1 仪器与材料  83
    2 方法与结果  83-93
    3 有差异的生物标志物主要功能及代谢通路  93-94
  本章小结  94-95
  参考文献  95-97
全文总结  97-99
附图  99-102
缩写词简表  102-103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103-104
致谢  104-106
统计学审稿证明  106

相似论文

  1. 环氧分子在碳纤维表面相互作用的分子模拟研究,TB332
  2. 松萝酸与依托红霉素致肝脏毒性的GC-MS代谢组学研究,R965
  3. 基于质谱的雷公藤甲素肝脏毒性代谢组学研究,R285
  4. 止嗽散治疗慢性咳嗽的配伍规律研究,R256.11
  5. 棉花纤维初始发育期14-3-3相互作用蛋白的酵母双杂交筛选,S562
  6. 不同类型亲水性结构表面修饰的聚氨酯材料与凝血十二因子九肽片段及纤维蛋白原P1片段相互作用的计算机模拟,O631.3
  7. 樟巢螟性信息素通讯系统的相关研究,S763.3
  8. 抗重金属汞、铜、锌单抗可变区序列的克隆鉴定、真核表达及三维模拟,X171.5
  9. 黄芪丹参药对及其有效组分对肾纤维化JAK/STAT信号途径的干预作用,R285.5
  10. 注射用头孢硫脒与四种常用输液的配伍稳定性考察,R942
  11. 药物小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光谱及分子对接研究,R96
  12.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考察,R942
  13. 污水中痕量多环麝香检测技术研究及应用,X703
  14. ISG15的原核表达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与猪瘟病毒相互作用的初步研究,S852.651
  15. 1910至2010百年间美国高等教育作为公共产品与社会变迁相互作用之探析,K712
  16. 储油罐平台动力模型试验研究,TE972
  17. 中药小分子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R285
  18. 大规模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复合物挖掘算法研究,Q51
  19.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界面和热点预测的方法研究,TP181
  20. 掉层结构的非线性抗震性能分析,TU352.11
  21. 考虑结构—电气设备相互作用的大型变电站地震易损性分析研究,TU352.11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方剂学 > 方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