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Nanog基因的表达与调控探讨缩泉丸“补肾缩尿”的机理

作 者: 徐晶晶
导 师: 吴清和
学 校: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药学
关键词: 缩泉丸 补肾缩尿 ESCs Nanog基因
分类号: R285.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9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补肾缩尿法是改善尿频、多尿、遗尿、尿失禁等下尿路症状的重要治法。缩泉丸是一首通过温补肾阳、温化肾气而达到治疗尿量过多、小便频数或遗尿的经典古方。其功效可用四个字概括为“补肾缩尿”,补肾治其本,缩尿缓其标。肾为先天之本,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为人体生命之本原。胚胎干细胞与肾精无论在来源或功能上均十分相似,用胚胎干细胞可以解释肾精的有关功能。因此,肾中精气与胚胎干细胞必然有着某种联系。目的:从胚胎干细胞角度入手探讨缩泉丸“补肾缩尿”的科学内涵,运用传统的理论研究与现代的分子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研究缩泉丸对胚胎干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凋亡、分化等基本生命活动的影响与干预,以及缩泉丸对胚胎干细胞功能的关键决定基因Nanog在转录、表达及功能方面的调节,从微观角度和干细胞水平深层次揭示缩泉丸“补肾缩尿”的科学内涵。方法:一、小鼠胚胎干细胞的培养实验所用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 ESCs)是来源于中山大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采用的培养方法是ESCs的复苏采用饲养层法,传代过程采用无饲养层法并且添加PD0325901和Chir99021两种小分子抑制剂以维持ESCs的形态。二、以胚胎干细胞作为肾精实质在细胞水平体现的模型,采用血清药理学的方法检测缩泉丸含药血清对胚胎干细胞活动的影响设置组别:缩泉丸低、中、高剂量含药血清组,金匮肾气丸含药血清组,以正常青年大鼠等体积血清为对照组。分别采用MTT比色法和CFSE标记法测缩泉丸含药血清对ESCs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法测定缩泉丸含药血清对ESCs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磷脂结合蛋白V/碘化丙啶(Annexin V/PI)流式细胞分析法测定缩泉丸含药血清对H202诱导的ESCs早期凋亡的影响;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缩泉丸含药血清对DMSO诱导的ESCs的分化情况。三、观察缩泉丸对胚胎干细胞关键因子Nanog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设置组别:缩泉丸低、中、高剂量含药血清组,金匮肾气丸含药血清组,以正常青年大鼠等体积血清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测定各组ESCs中Nanog mRNA的表达;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印迹法测定各组ESCs中Nanog蛋白的表达。四、采用RNA干扰方法观察缩泉丸对胚胎干细胞关键因子Nanog mRNA及蛋白表达改变的影响设置组别:正常对照组、干扰阴性组、siRNA干扰组、缩泉丸低、中、高剂量含药血清组,金匮肾气丸含药血清组。用siRNA特异性地降低胚胎干细胞中Nanog的表达后,观察各组形态学差异并采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测定缩泉丸对胚胎干细胞Nanog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一、ESCs的生长情况培养的ESCs形态学特征为:细胞成集落状生长,集落立体感强,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清楚,折光性强,细胞体积较小,细胞核大。采用无饲养层法传代培养的ESCs和饲养层法复苏的ESCs在形态上无差别,都具有ESCs的典型形态学特征。二、缩泉丸含药血清对胚胎干细胞活动的影响MTT法结果表明,缩泉丸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可使OD值提高,增强ESCs的增殖能力,CFSE染色法结果显示,随着缩泉丸给药剂量的增加,其荧光强度逐渐降低,表明缩泉丸含药血清有促进ESCs增殖的能力;流式法结果表明缩泉丸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可减少处于G0/G1期的细胞百分比,增加处于G2/M期的百分比,提高ESCs的增殖指数,促进ESCs由相对静止时相(G0/G1期)进入细胞增殖活跃时相(S+G2/M期);Annexin V/PI双染法结果显示缩泉丸高剂量组含药血清可减少早期凋亡的细胞数目,能明显降低H202诱导的胚胎干细胞的早期凋亡率;倒置相差显微镜显示缩泉丸含药血清能够促进DMSO诱导的胚胎干细胞进行分化。三、缩泉丸对胚胎干细胞关键因子Nanog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缩泉丸低、高剂量可以显著提高ESCs中Nanog 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术和WB结果表明,缩泉丸中、高剂量可以显著提高ESCs中Nanog蛋白的表达。四、采用RNA干扰方法观察缩泉丸对胚胎干细胞关键因子Nanog mRNA及蛋白表达改变的影响用siRNA特异性地降低胚胎干细胞中Nanog的表达后,各给药组与空白血清组从形态上观察无明显差异,荧光定量PCR和WB结果分别表明缩泉丸含药血清可以提高siRNA作用后胚胎干细胞Nanog mRNA的表达,对于其Nanog蛋白的表达有一定的上调作用,但作用不显著。结论:缩泉丸含药血清可以影响ESCs的基本活动,增加ESCs的增殖能力,促进其进入细胞增殖活跃时相,抑制H202诱导的ESCs的凋亡,促进DMSO诱导的胚胎干细胞进行分化。其可通过上调ESCs中Nanog的表达来促进细胞分裂、维持ESCs的全能性。因ESCs与肾精的相似性,提示缩泉丸可能是通过培育和充养肾中精气的作用发挥其温补肾阳、温化肾气的功效,从而治疗肾气虚寒而致的小便频数、遗尿、夜尿等病症。

全文目录


摘要  4-7
Abstract  7-11
目录  11-12
引言  12-14
文献研究部分  14-30
  第一章 缩泉丸的研究概况  14-23
    第一节 中医对“肾虚多尿”的认识  14-15
    第二节 缩泉丸及其加味的临床应用  15-19
    第三节 缩泉丸“补肾缩尿”作用机制的研究  19-23
  第二章 中医药与干细胞关系的研究进展  23-27
    第一节 干细胞的中医理论研究  23-24
    第二节 胚胎干细胞与肾精的相关性  24-25
    第三节 补肾中药在干细胞研究中的应用  25-27
  第三章 Nanog与胚胎干细胞的自我更新  27-30
    第一节 Nanog的表达时限  27
    第二节 Nanog的功能  27-28
    第三节 Nanog与ESCs自我更新的信号转导途径  28-30
实验研究部分  30-92
  第一章 小鼠胚胎干细胞的培养  30-36
  第二章 缩泉丸对小鼠胚胎干细胞活动的影响  36-63
    第一节 缩泉丸对ESCs增殖的影响  36-46
    第二节 缩泉丸对ESCs细胞周期的影响  46-52
    第三节 缩泉丸对ESCs早期凋亡的影响  52-58
    第四节 缩泉丸对DMSO诱导ESCs分化的影响  58-62
    第五节 小结  62-63
  第三章 缩泉丸对Nanog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63-79
    第一节 缩泉丸对Nanog mRNA表达的影响  63-70
    第二节 缩泉丸对Nanog蛋白表达的影响  70-78
    第三节 小结  78-79
  第四章 采用RNA干扰方法观察缩泉丸对胚胎干细胞形态及Nanog mRNA、蛋白表达的影响  79-92
    第一节 RNA干扰后缩泉丸对ESCs形态的影响  79-84
    第二节 RNA干扰后缩泉丸对Nanog mRNA表达的影响  84-87
    第三节 RNA干扰后缩泉丸对Nanog蛋白表达的影响  87-91
    第四节 小结  91-92
结语、创新性及研究展望  92-95
参考文献  95-104
附录  104-106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6-107
致谢  107-108
统计学证明  108

相似论文

  1. 益智仁盐炙温肾缩尿的研究,R245
  2. 小鼠胚胎干细胞Notch1基因沉默对Dvl-1和JNK-3表达的影响,Q78
  3. 应用小鼠ESCs体外诱导己分化体细胞为iPSCs的异性来源鉴别体系研究,Q343
  4. 不同条件下银屑病患者表皮干细胞分离、培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R758.63
  5. 缩泉丸对醛固酮合成与分泌的调控机制研究,R285
  6. 基于逼尿肌胶原蛋白及神经受体探讨缩泉丸作用机制,R285
  7. 基于β_3-AR探讨缩泉丸补肾缩尿的作用机制,R285
  8. 猪Nanog基因在成纤维细胞与克隆胚胎中的过表达研究,Q78
  9. 小鼠胚胎干细胞核心转录因子调控网络的生物信息学分析,Q343
  10. 猪Sox2和Nanog慢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Q78
  11. Nanog和Oct-4基因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R737.25
  12. 儿童白血病病人特异性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样细胞株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R733.7
  13. 人Sox2和Nanog基因克隆及其对胎肺成纤维细胞分化的影响,R362
  14. 缩泉丸对衰老大鼠尿动力及膀胱舒张相关的β-AR功能研究,R286
  15. 缩泉丸对自然衰老大鼠膀胱逼尿肌受体的调控及机制研究,R285.5
  16. 桑螵蛸散合缩泉丸加减治疗小儿遗尿的临床观察,R272
  17. Nanog mRNA在骨肉瘤类肿瘤干细胞中的表达和意义,R738.1
  18. 应用小鼠胚胎干细胞(ESCs)裂解液逆转化胎儿成纤维细胞(MEFs)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的研究,Q813
  19. 稳定表达牛Nanog基因的成纤维细胞制作、多能性分析及转基因克隆胚胎构建,S823
  20. 基于AQP-2研究缩泉丸补肾缩尿的机理,R285.5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药学 > 中药药理学 > 中药实验药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