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桑黄子实体中抗衰老化合物的筛选及作用机制的初步探究

作 者: 吴娜
导 师: 杨焱
学 校: 上海师范大学
专 业: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关键词: 桑黄 化合物 抗衰老 作用机制
分类号: R28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3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桑黄(Phellinus baumii),俗称桑黄菇、桑臣、桑耳等,是担子菌亚门层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针层菌属的一种珍贵的食药用真菌,具有“森林黄金”的美称。在我国传统中医中,桑黄一直被广泛使用,具有治疗血崩,闭经,脾虚泄泻等多种功效。现代的研究发现,桑黄中主要有黄酮类、三萜类和糖类等化合物,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调节免疫、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生理活性。现代研究对桑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了较系统的探讨,但桑黄抗衰老作用的物质基础和机理仍不清楚。本论文以修复受损的神经细胞的能力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作为指标,对桑黄的化学成分进行抗衰老活性筛选,探究活性化合物的抗衰老的作用机制。具体的实验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比较桑黄子实体四个萃取相的活性,筛选出抗衰老活性高的萃取相1.5L的桑黄子实体醇提物(241.84g)分别用等体积的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相依次萃取浓缩得到提取物的质量分别为:6.29g,12.02g,19.67g,19.37g。从体外修复受损神经细胞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这两个方面来筛选抗衰老活性好的萃取相。实验结果表明:四个萃取相的抗衰老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的活性要好于其他两个萃取相。乙酸乙酯和正丁醇与损伤的神经细胞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乙酸乙酯相清除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和DPPH的IC50值分别为589.17μg/mL,5.60μg/mL,209.00μg/mL。正丁醇相清除三种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483.12μg/mL,0.42μg/mL,56.22μ g/mL。2、乙酸乙酯相中抗衰老单一成分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柱层析手段对抗衰老活性较高的乙酸乙酯相进行分离纯化,经过柱层析和重结晶反复纯化,得到11个单一化合物。对纯化后的样品进行1H NMR,13C NMR, DEPT,1H-1HCOSY, HMQC等波谱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数据,现已鉴定出六种化合物,它们分别为:星鱼甾醇,麦角甾-6,22-二烯-3p,5α,8α-三醇,灵芝醇B,灵芝酸DM, Inoscavin A,麦角甾-7,22-二烯-3β-醇十五烷酸酯。3、单一化合物抗衰老活性的研究采用修复受损神经细胞的能力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做为指标,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筛选,评价其抗衰老作用。在修复受损神经细胞的实验中,当样品作用浓度为50μg/mL时,化合物1,化合物10和化合物11这三组与损伤组之间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样品作用浓度为100μg/mL时,化合物5,化合物8,化合物10和化合物11这四组与损伤组之间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当P<0.05时,说明样品对受损的神经细胞具有一定的修复能力。在清除超氧阴离子的实验中,化合物8,化合物9,化合物10和化合物11的清除能力较为突出。四种样品的IC5o值分别为:23.69μg/mL,131.38μg/mL,67.89μg/mL,52.69μg/mL。其余的样品则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较弱。在清除过氧化氢自由基的实验中,同样的是化合物8,化合物9,化合物10和化合物11这四种化合物的清除能力较为突出,IC50值分别为:1.22μg/mL,0.83μg/mL,3.00μg/mL,1.47μg/mL。通过体外修复受损神经细胞和清除自由基的实验,最终筛选出化合物10和化合物11这两种单一的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衰老活性。4、抗衰老作用机制的初步探究衰老可能会导致系列疾病、老年痴呆症就是一种与衰老相关的进行性疾病。本论文以痴呆为研究背景,探讨单一化合物对患病过程中几种关键的酶表达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相同浓度下,化合物10,化合物11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率普遍高于其他样品。Western blot结果也表明,化合物10也能够抑制衰老细胞中BACE1和HDAC家族蛋白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延缓衰老的发生。本课题实验结果为延缓衰老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桑黄资源的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全文目录


摘要  2-5
Abstract  5-8
目录  8-11
第一章 综述  11-23
  1.1 桑黄的研究概况  11-14
    1.1.1 桑黄的活性作用  11-13
    1.1.2 桑黄子实体的化学成分  13-14
  1.2 衰老学说及其研究进展  14-17
    1.2.1 自由基学说  14-15
    1.2.2 生物分子自然交联说  15
    1.2.3 免疫学说  15-16
    1.2.4 线粒体DNA损伤学说  16
    1.2.5 其他学说  16-17
  1.3 抗衰老的实验研究方法  17
  1.4 抗衰老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17-20
    1.4.1 AD与胆碱能学说  18-19
    1.4.2 AD与APP  19
    1.4.3 HDAC蛋白家族  19-20
    1.4.4 其他学说  20
  1.5 桑黄抗衰老作用的研究进展  20-21
  1.6 课题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21-23
    1.6.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21-22
    1.6.2 课题研究的内容  22-23
第二章 桑黄子实体醇提物抗衰老活性萃取相的筛选  23-35
  2.1 引言  23
  2.2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配制  23-25
    2.2.2 实验材料  23
    2.2.3 实验试剂  23-24
    2.2.4 实验仪器  24
    2.2.5 溶剂配制  24-25
  2.3 实验方法  25-29
    2.3.1 不同萃取相的制备  25-26
      1. 子实体去杂质清洗  25
      2. 乙醇回流提取  25
      3. 有机相萃取  25-26
    2.3.2 不同有机萃取相对损伤的神经细胞的修复功能  26-27
      2.3.2.1 萃取相对损伤的PC12神经细胞的修复功能  27
      2.3.2.2 萃取相对损伤的Neuor-2A神经细胞的修复功能  27
    2.3.3 不同有机萃取相的清除自由基实验  27-29
  2.4 实验结果  29-33
    2.4.1 不同有机萃取相对神经损伤细胞的修复不同萃取相  29-31
    2.4.2 不同有机萃取相的清除自由基作用  31-33
  2.5 本章小结  33-35
第三章 抗衰老活性的单一化合物的筛选  35-55
  3.1 前言  35
  3.2 实验材料和试剂  35-36
    3.2.1 实验样品  35
    3.2.2 实验材料和样品配制  35-36
    3.2.3 实验仪器  36
  3.3 实验方法  36-38
    3.3.1 子实体中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36-37
    3.3.2 子实体中化合物的活性实验  37-38
  3.4 化合物理化常数和光谱数据  38-47
    3.4.1 化合物的分离  38-39
    3.4.2 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光谱数据  39-43
    3.4.3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43-47
  3.5 化合物的活性实验  47-52
    3.5.1 化合物对损伤的PC12神经细胞的修复作用  47-48
    3.5.2 化合物对损伤的Neuro-2A神经细胞的修复作用  48-49
    3.5.3 清除超氧阴离子  49-50
    3.5.4 清除过氧化氢  50-51
    3.5.5 清除DPPH自由基  51-52
    3.5.6 清除自由基的IC_(50)值(μg/mL)  52
  3.6 本章总结  52-55
第四章 :活性化合物的抗衰老作用机制初步探究  55-67
  4.1 引言  55-56
  4.2 实验材料,仪器和溶液配制  56-57
    4.2.1 实验材料  56
    4.2.2 实验样品配制  56
    4.2.3 实验仪器  56-57
  4.3 实验方法  57-62
    4.3.1 体外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实验  57
    4.3.2. Western Blot检测BACE1和HDAC家族蛋白表达  57-62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62-67
    4.4.1 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实验结果  62-63
    4.4.2 免疫印迹结果分析  63-65
    4.4.3 实验讨论  65-67
全文总结  67-69
创新点  69-71
不足和展望  71-72
致谢  72-73
参考文献  73-79
附录  79-97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与参加会议  97-99
附件  99

相似论文

  1. 氮杂环化合物介质阻挡放电降解的实验研究及机理初探,X703
  2. 天然来源的抗衰老先导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及作用机理研究,R285.5
  3. 沙利度胺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R965
  4. 苯并咪唑类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在萃取分离中的应用,O626.23
  5. 六种6,7-呋喃香豆素对大鼠肝微粒体CYP2C9和2C19活性的影响,R965
  6. 挥发性氯代烃类化合物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与修复技术筛选研究,X820.4
  7. NaHCO3在杨树溃疡病防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S763.7
  8. 西藏生防芽孢杆菌鉴定及其脂肽化合物分析,S476.1
  9. 2个生态型黄瓜品种幼苗徒长的形态解剖及生理生化特性研究,S642.2
  10. 铜、锌、硒对药用菊花产量和药效成分的影响,S567.239
  11. 桑黄(P.baumii Pilát)胞外多糖的液体发酵条件优化及免疫活性研究,R285
  12. 东亚钳蝎昆虫毒素BmK IT中关键活性位点的功能分析,Q51
  13. 锂、钾、镁金属化合物的合成及反应,O621.13
  14. 吡唑啉和咔唑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发光性能研究,O626.2
  15. 香豆素类荧光探针的合成及表征,O657.3
  16. 芜菁药材质量标准的初步研究,R284.1
  17. 哈拉哈塘凹陷海相油气地球化学研究,P618.13
  18. 软枣猕猴桃黄酮的提取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R284
  19. 调脂颗粒对大鼠高脂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R285.5
  20. 药物对机体平衡的调节作用探讨,R96
  21. 无机及无机—有机杂化Zn类催化剂及其催化L-丙交酯的开环聚合制备L-聚乳酸的应用研究,O631.3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药学 > 中药药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