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古代医案对温补法治疗消渴的思路探讨

作 者: 邬碧虹
导 师: 张家玮
学 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医医史文献
关键词: 消渴 温补法 中医医案
分类号: R24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4年
下 载: 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医医案是中医药学的一个伟大宝库,是中医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具体反映,它不仅是医疗活动的真实记载,而且反映了医家的临床经验和诊治理念。历代临床医家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消渴的病因病机认知不断加深,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消渴属中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症状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特征。对于消渴因的认知,一般认为,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房劳伤肾、禀赋不足或过服温燥之品等。而在消渴的病机方面,根据历代文献、医案记载,多侧重于其“口渴”的症状,从“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立论,治疗用药以益气养阴清热药物为主,“滋阴清热”已成为大部分医家的治疗大法,而对于采用温补法治疗消渴则相对探讨较少。消渴在中医治疗上多按疾病特点分为上中下三消而分类治疗。三消特点为上消(多饮),中消(多食),下消(多尿),其治疗代表方药分别为消渴方加减;玉女煎加减或七味白术散加减;六味地黄丸或金匮肾气丸之类。治疗上多数采用益气养阴,滋补阴液的方法。只是到了疾病后期,阴阳两虚的情况下,才会采用温补肾阳、脾阳等方法治疗。但在临床治疗中,经常可以看到消渴患者有这样的表现:小便频数,浑浊如沥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四肢欠温,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或身肿,腰以下加剧;或有腹部胀满,大便溏薄;或有心悸气短等,这些都是阳虚的表现。对于这些消渴的表现,古代医家对于阳虚致消的治疗方法上亦早有论述,在治疗上采取温补的方法,常取得满意疗效。说明采用温补法治疗消渴其作用不容忽视。由于消渴情复杂多变,病程迁延漫长,历代医家在从不同角度和病程中的不同时段进行观察的基础上,从而提出诸多病机学说,对于治疗开拓思路大有裨益。以温补法治疗消渴的文献报道不多,古今医案、文献虽有记载,但数量较少,未能形成完整想系统理论。本文以文献研究方法,通过整理分析古代医案中有关温补法治疗消渴的证治方药,探析古代医家以温补法治疗消渴认知的发展及疾病演变轨迹。分析古代医家以温补法治疗消渴时的用药规律及各自特点,期望能为有效治疗消渴提供更多借鉴和新的思路。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6
ABSTRACT  6-8
论文综述  8-17
  1 病因病机  8-10
    1.1 外感六淫、机体寒热失调  8
    1.2 饮食不节、伤津耗阴  8-9
    1.3 情志失调、郁久化火  9
    1.4 禀赋不足、五脏柔弱  9
    1.5 房劳过度、肾精亏虚  9-10
    1.6 瘀可致消  10
    1.7 因痰湿致消  10
  2 历代消渴的治疗  10-12
    2.1 先秦及秦汉时期  10-11
    2.2 唐宋时期  11
    2.3 金元时期  11
    2.4 明清时期  11-12
  3 现代治疗方法  12-16
    3.1 阴虚热盛  13
    3.2 湿热困脾  13-14
    3.3 气阴两虚  14-15
    3.4 阴阳两虚  15
    3.5 血瘀脉络  15-16
  4 总结  16-17
前言  17-18
1 中医治疗消渴源流探讨  18-21
  1.1 消渴概述  18-21
    1.1.1 病名探源考辩  18-21
2 各个时期对于消渴的病因病机的认知  21-31
  2.1 消渴理论萌芽(公元前770-公元219年)  21-25
  2.2 消渴理论进展完善时期(公元581-960年)  25-26
  2.3 消渴理论走向鼎盛繁荣期(公元960-1270年)  26-27
  2.4 消渴理论的流派争鸣时期(公元1115-1368年)  27-29
  2.5 消渴理论的完善总结期(公元1368-1840年)  29-31
3 温补法治疗消渴古代医案统计与分析  31-44
  3.1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1-33
    3.1.1 研究内容  31
    3.1.2 涉及医家  31-32
    3.1.3 选案标准  32
    3.1.4 研究方法  32
    3.1.5 小结  32-33
  3.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  33-44
4 温补法治疗消渴医案的证治规律研究  44-52
  4.1 古今消渴医案研究演变特点  44
  4.2 温补法治疗消渴的文献研究  44-47
    4.2.1 《黄帝内经》最早提出因脏腑柔弱而患消渴  45
    4.2.2 张仲景是使用温补法治疗消渴开端  45
    4.2.3 隋唐时期温补法治疗消渴的理论得到丰富  45-46
    4.2.4 宋金元时期是“三消”理论产生和繁荣的时期  46
    4.2.5 明清时期温补法治疗消渴理论得到跨越  46-47
  4.3 温补法治疗消渴医案中消渴的病因病机  47-48
    4.3.1 酒色过度  47
    4.3.2 过度劳累  47-48
    4.3.3 情志失调  48
    4.3.4 年老体弱  48
  4.4 治法方药  48-51
    4.4.1 温补脾阳  48-49
    4.4.2 暖补肾气  49-50
    4.4.3 脾肾双补  50-51
  4.5 讨论  51-52
致谢  52-53
个人简历  53-54
参考文献  54

相似论文

  1. 清代医家治疗消渴病方剂剂量学研究,R255.4
  2. 于世家教授治疗消渴不寐经验荟萃,R249
  3. 李小娟教授治疗糖尿病汗证经验总结,R249
  4. 从脾虚论治消渴,R255.4
  5. 温补法治疗肾阳虚消渴及医案举例,R249
  6. 从热毒论治消渴,R255.4
  7. 糖见宁汤剂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R259
  8. 消渴痹通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研究,R259
  9. 扶正化瘀汤治疗消渴肾病(气阴两虚挟瘀证)的临床观察,R259
  10. 消渴病瘀血证用药配伍规律的研究,R255.4
  11. 参麦降糖颗粒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R285.5
  12. 复方黄芪颗粒对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及胰岛功能影响的实验性研究,R285.5
  13. 促泌剂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早时相及真胰岛素分泌的影响,R587.1
  14. 消渴痹通联合弥可保治疗DPN的临床观察,R587.2
  15. 消渴脂平胶囊对实验性肥胖糖尿病大鼠脂肪组织MCP-1影响的研究,R285.5
  16. 消渴脂平胶囊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及肝脏组织NF-κB的影响,R285
  17. 住院2型糖尿患者病并发抑郁症临床调查及高天舒教授治疗消渴并郁病的经验总结,R259
  18. 补肾解毒通络汤治疗消渴肾病(气阴两虚兼瘀毒证)的临床研究,R259
  19. 消渴肾安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肝肾阴虚兼血瘀证的临床研究,R259
  20. 益肾解毒通络汤治疗消渴肾病(脾肾阳虚兼瘀毒)的临床研究,R259
  21. 梅连消渴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模型糖、脂代谢的影响,R285.5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临床学 > 医案、医话(临床经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