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调息静坐养生历史发展及文献研究

作 者: 章德林
导 师: 沈澍农
学 校: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医医史文献
关键词: 调息 静坐 养生 文献研究
分类号: R2-0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21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调息静坐是中华传统养生的重要方法,历来为儒、道、佛、医所广为应用,且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和风格特征,各派的经验总结与理论阐释也异彩纷呈,并由此积累了大量的著述文献,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本课题从文献调查入手,充分应用文献学、历史学和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在查阅500多种调息静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儒、道、佛、医调息静坐的历史发展与著述文献进行了较全面的系统的研究。通过研究,宏观地勾勒了儒、道、佛、医调息静坐的历史脉络,总结了各家的特点与价值。同时,还对各家调息静坐的重要著述进行了介绍。本论文即为课题研究的成果报告,全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章,调息静坐的内涵研究。本章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对调息静坐的词义系统进行了简要训诂,并就其内涵作了概要阐释。第二章,儒家调息静坐。本章首先根据《周易》、《孟子》、《荀子》等书的材料,对先秦孔、孟等儒家的调息静坐观念进行了分析,梳理了儒家调息静坐的久远渊源。接着对宋代理学家的调息静坐史实进行了钓沉,具体分析了周敦颐、程颢及程颐的调息静坐主张,并重点就道南一派、尤其是朱熹的调息静坐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分析。同时,还对陆九渊心学的静坐法作了介绍。明代是陆王心学的昌盛时期,调息静坐与之相随,作为体证天理的功夫手段,在明儒中广为运用。陈献章开其端,王阳明发扬光大,王畿、罗洪先、高攀龙等阳明后学进一步发挥提升,使调息静坐法变为既有理论指导,又可具体操控的修持法门,融化在日常生活中,或作为公开教学的功课,使静坐成为理学文化的核心要素,带来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为活跃的气象。最后,还就儒家静坐的价值取向及工夫论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由此造成的身体治疗向度及生命现象的神秘体验等养生学价值,进行了合理的评价。第三章,道家调息静坐。道家的调息静坐,由老子的虚无守静思想而展开,庄子继之以“心斋”、“坐忘”而具实际操作的可能。道教创立后,又结合存思、守一而圆融发展,至唐代司马承祯从心学的立场出发,撰成《坐忘论》,从而“坐忘”成为道教内部普遍认可的修持方式。唐宋以后,内丹盛起,“胎息”、“坐忘”等调息静坐方法只是成为内丹修炼的筑基功夫。作为内丹修炼的一个步骤或一级台阶,调息静坐的原有价值被掩盖并逐渐淡化,而内丹的意义日益彰显。道家静坐乃至内丹修炼所积淀的大量文献,是探索人体生命奥秘的重要材料,足资现代人体科学研究借鉴参考。第四章,佛家调息静坐。佛教传入中土后,“八正道”概括为“戒”、“定”、“慧”三学。其中,“定”是关键手段。自《安般守意经》译出后,调息静坐就成了落实“定”的操作方式。此后,天台宗的“止观”、禅宗的“禅定”,以及密宗的“伽坐”等修持法,都是安般调息法的演绎。本文以天台宗为例,择要介绍天台“止观”双修的崖略,重点就智颚(yi)大小止观有关调息静坐养生的内涵进行梳理,并揭示其对中医养生的影响。第五章,医家调息静坐。中医《内经》时代即有静功修炼的概念。此后受道、佛二家影响,吸收其修持经验,成为卫生却病的手段。宋元以后,又受儒家性理之学的影响,医门调息静坐的风气也日益浓郁,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的辅助治疗或病后康复养生,尤其是在肺痨等疾病的治疗中,静功锻炼成为常规的手段。第六章,近现代调息静坐。上世纪初,调息静坐受到知识界的普遍推崇,成为身心锻炼的首选方法。蒋维乔、童白梅等还组织静坐法研究团体及上海崇道联谊社等社团组织,普及推广调息静坐养生方法。特别是日人所撰《冈田式静坐法》、《身心调和法》、《静坐三年》、《心身锻炼法》等静坐著作译入中国后,调息静坐形成热潮,随之蒋维乔《因是子静坐法》、丁福保《静坐法精义》、陈撄宁《静功问答》等著作相继问世。此后,又有台湾学者南怀瑾、萧天石等编篡儒、道、佛各家调息静坐著作多种。近现代的调息静坐,圆融儒、道、佛、医各家之长,相互发挥,使得调息静坐法更为实用,更便普及,更受社会欢迎,成为大众养生的简便方法。本研究形成以下结论:调息静坐历经几千年发展,形成了儒以“存心养性”、道以“修心炼性”、佛以“明心见性”、医以“调心和性”的价值取向,由此铸就了各家不同的风格特点。儒、道、佛、医各家调息静坐虽然取意不同,风格有别,但调息静坐的效果都归结在“心性”的涵养变化上,这种心性同修、形神兼养的内在要求,正是调息静坐的核心价值所在。调息静坐有着明显的身体治疗倾向,只要坚持修行实践,定有防治疾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功。各家积累的丰富经验,可为现代养生保健提供经验借鉴和方法指导。历史上各家对调息静坐的理论阐释及各种神秘体验,是古代关于人体生命现象的认知成果,对于探究人类生命奥秘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决不可视为迷信、荒谬而轻易忽视、摒弃。调息静坐有着普遍的社会价值,尤其是在人性普遍躁动、老年社会提前到来、各种慢性病井喷的社会环境下,通过调息静坐来调和身心、存神养性、维护健康、促进和谐有着难以估量的价值。总之,儒、道、佛、医各家积淀的调息静坐文献十分丰富,有的已为人熟知,但大多数仍然尘封秘库,鲜为人知,亟需进一步深入挖掘、系统整理,以便总结其经验,揭示其规律,古为今用,服务于社会大众。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8-10
Abstract  10-14
前言  14-16
第一章 调息静坐的内涵研究  16-23
  第一节 调息静坐的词义分析  16-18
    一、调息析义  16-17
    二、静坐析义  17-18
  第二节 调息静坐的内涵  18-23
    一、调息的内涵  18-21
    二、静坐的内涵  21-23
第二章 儒家调息静坐  23-49
  第一节 儒家调息静坐的历史发展  23-37
    一、先秦儒家的调息静坐观念  23-24
    二、宋代儒家调息静坐的倡导  24-29
    三、明代儒家调息静坐的盛行  29-37
  第二节 儒家调息静坐文献研究  37-43
    一、儒家调息静坐基本文献  37-39
    二、儒家调息静坐主要著作  39-43
      (一) 《静坐要诀》  39-40
      (二) 《儒家内圣心法》  40-43
  第三节 儒家调息静坐特点与价值  43-49
    一、存心养性,变化气质  43
    二、体证天理,下手工夫  43-44
    三、日常修持,事上磨炼  44-45
    四、摄养卫生,增强体质  45
    五、阐释理论,深化认知  45-46
    六、探索生命,体验神秘  46-49
第三章 道家调息静坐  49-71
  第一节 道家调息静坐的历史发展  49-57
    一、先秦道家与调息静坐  49-51
    二、魏晋道教与调息静坐  51-53
    三、唐宋道教与调息静坐  53-55
    四、明清道教与调息静坐  55-57
  第二节 道家调息静坐文献研究  57-68
    一、道家调息静坐基本文献  57-60
    二、道家调息静坐主要著作  60-68
      (一) 《坐忘论》  60-63
      (二) 《静功问答》  63-65
      (三) 《静坐修道和长生不老》  65-68
  第三节 道家调息静坐特点与价值  68-71
    一、修真炼性,长生久视  68
    二、众术合修,相辅相成  68-69
    三、文献众多,经验丰富  69
    四、胎息初阶,内丹筑基  69-71
第四章 佛家调息静坐  71-89
  第一节 佛家调息静坐的历史发展  71-75
    一、佛家调息静坐简述  71-72
    二、佛家早期的调息静坐  72-74
    三、天台宗止观修持功夫  74-75
  第二节 佛家调息静坐文献研究  75-86
    一、佛家调息静坐基本文献  75-81
    二、佛家调息静坐主要著作  81-86
      (一)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  81-82
      (二) 《因是子静坐养生法》  82-84
      (三) 《静坐法精义》  84-86
  第三节 佛家调息静坐特点与价值  86-89
    一、明心见性,即身是佛  86-87
    二、安般守意,最早开示  87
    三、止观双修,三谛圆融  87-88
    四、蒲团青莲,持戒苦修  88-89
第五章 中医调息静坐  89-128
  第一节 中医调息静坐的历史发展  89-110
    一、秦汉医学与调息静坐  89-90
    二、隋唐医学与调息静坐  90-91
    三、宋元医学与调息静坐  91-93
    四、明清医学与调息静坐  93-110
      (一) 调息静坐理论  93-95
      (二) 调息静坐应用  95-110
  第二节 中医调息静坐文献研究  110-125
    一、中医调息静坐基本文献  110-113
    二、中医调息静坐主要著作  113-125
      (一) 《心医集》  113-118
      (二) 《寿世青编》  118-121
      (三) 《勿药元诠》  121-122
      (四) 《无为静坐法》  122-125
  第三节 中医调息静坐特点与价值  125-128
    一、调心和性,养生保健  125
    二、开放包容,兼收并蓄  125-126
    三、理论改造,为我所用  126
    四、注重实践,广泛运用  126-128
第六章 近现代调息静坐  128-143
  第一节 近现代调息静坐的传承演变  128-131
    一、近代日本调息静坐的影响  128-129
    二、现代调息静坐的演变  129-131
  第二节 近现代调息静坐文献研究  131-143
    一、近现代调息静坐基本文献  131-132
    二、近代汉泽日本调息静坐著作  132-143
      (一) 《冈田氏静坐法》  132-135
      (二) 《身心调和法》  135-137
      (三) 《心身锻炼法》  137-139
      (四) 《静坐三年》  139-143
比较与结论  143-147
  一、四家调息静坐比较分析  143-145
    (一) 四家调息静坐共同之处  143-144
    (二) 四家调息静坐不同之处  144-145
  二、调息静坐养生研究结论  145-147
参考文献  147-156
附录 调息静坐养生研究文献综述  156-162
  一、气功与调息静坐养生研究  156-157
  二、调息静坐养生文献研究  157-158
  三、名家调息静坐养生研究  158
  四、调息静坐养生实验研究  158-159
  五、调息静坐临床应用研究  159-160
  参考文献  160-16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62-163
致谢  163

相似论文

  1. 沂蒙山区民俗体育的调查研究,G852.9
  2. 藏文目录学源流研究,H214
  3. 设计养生论,J505
  4. 长春市六所高校学生亚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G807.4
  5. 针刺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的规范化方案研究,R743.3
  6. 从化养生谷度假区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研究,TU986
  7. 傅山养生思想研究,G852.9
  8. 养生旅游度假区规划策略研究,F592.7
  9. 广西巴马养生旅游研究,F592.7
  10. 中国大陆网络广告研究主题的偏向,F713.8
  11. 连续刚构喷淋养生控制器的设计,TU64
  12. 疏肝健脾温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经验及证治规律研究,R259
  13. 小柴胡汤在慢性肾脏病临床应用中的文献研究,R277.5
  14. 游泳养生理论研究,G861.1
  15. 社区老年人睡眠质量相关因素及睡眠养生教育干预研究,R163
  16. 广西民俗体育的养生价值研究,G852.9
  17. 心理学视野中的公安民警教育培训,G852.11
  18. 养生食品的文化价值研究,TS971
  19. 实践中医饮食养生对现代文明病的预防及改善,R212
  20. 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选穴组方规律文献研究,R246
  21. 南宁市体育养生行业现状调查和发展对策研究,G80-05

中图分类: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