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海带和铜绿微囊藻微生物转化过程中形态和成分变化研究

作 者: 卢珊珊
导 师: 李玉成
学 校: 安徽大学
专 业: 环境工程
关键词: 早期成岩作用 微生物转化 海带 铜绿微囊藻 形态 成分
分类号: S917.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4年
下 载: 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微生物对有机质的作用贯穿在烃源岩形成的整个过程,其中早期成岩过程是微生物作用的重要环节,它主要包括有氧和厌氧过程。在自然环境中,受取样技术和沉积环境的限制,在早期成岩过程中很难获得完整的微生物改造样品。现有的对藻类进行热模拟来研究烃源岩特性的过程没有考虑微生物的作用。为了在早期成岩作用过程中,获得经过微生物转化作用的样品,并对样品进行基础研究,特开展本研究。本研究以海相藻海带和淡水藻铜绿微囊藻为实验材料,通过人为添加微生物和控制氧环境模拟早期成岩过程,加权微生物的作用,排除取样技术和沉积环境的限制获得微生物转化样品;对获得的样品进行形态、生物化学成分(生化成分——多糖,蛋白质,脂质)、元素变化(碳氢氮元素及微量重金属元素)研究。本研究为深入了解早期成岩过程、烃源岩形成过程提供现代对比实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微生物转化铜绿微囊藻实验各阶段时间确定水解7天;氨化阶段11天,硝化阶段16天,硫氧化阶段19天,好氧反应总计46天;反硝化阶段42天,硫酸盐还原阶段28天,兼性厌氧反应总计70天。(2)形态观察海带到厌氧30天时呈无定形体状;铜绿微囊藻到第53天时,视野中无荧光,产荧光物质被降解完,到第95天,细胞形态消失,呈无定形体。(3)生化成分海带:多糖含量在好氧阶段及厌氧30-60天阶段下降,其他阶段上升;蛋白质含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粗脂肪含量从兼性厌氧阶段开始上升。对比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各项数据表明海带生化成分的变化速率在有微生物作用时增大,微生物在早期成岩过程中起到积极促进作用。铜绿微囊藻:多糖含量在硫氧化阶段上升,其他阶段下降;蛋白质含量在氨化阶段下降,其他阶段上升;粗脂肪含量硝化至反硝化阶段下降,其他阶段上升。(4)C、H、N元素海带:C、H元素相对百分含量都随着转化过程而降低,N含量在好氧阶段上升,其他阶段下降。微生物作用使对照组C/N、C/H比均高于实验组。铜绿微囊藻:经过水解作用,C、H、N元素相对百分含量增加,C/N、C/H比增加。加入微生物作用后,C、N作为微生物生长代谢的碳氮源被消耗,含量下降,H的相对百分含量基本保持不变;C/N比基本保持不变,C/H比下降。(5)微量重金属元素在本实验体系内Fe、Mn、Zn、Pb、Cr、Cd、和Cu7种元素含量波动变化,不能作为以海相宏观藻类为生烃母质的烃源岩的油源对比的指标。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9
第一章 引言  9-20
  1.1 研究背景  9-10
  1.2 早期成岩作用过程及微生物在该过程的重要作用  10-14
    1.2.1 早期成岩作用过程  10-12
    1.2.2 早期成岩作用过程研究进展  12-13
    1.2.3 微生物转化在早期成岩作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3-14
  1.3 藻类简介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14-18
    1.3.1 海带简介  15-16
    1.3.2 铜绿微囊藻简介  16-17
    1.3.3 藻类研究的石油地质意义  17-18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18-20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8
    1.4.2 研究的意义  18-20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0-32
  2.1 样品来源及预处理  20
    2.1.1 海带来源及预处理  20
    2.1.2 铜绿微囊藻采集及预处理  20
  2.2 实验用微生物及培养基配方  20-21
  2.3 仪器与装置  21-23
    2.3.1 实验仪器  21-22
    2.3.2 实验装置  22-23
  2.4 观察测定方法  23-32
    2.4.1 细菌培养方法  23-24
    2.4.2 普通及荧光显微镜制片方法  24-25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样品预处理方法  25-26
    2.4.4 NH_4~+-N、NO_3~--N、SO_4~(2-)测定方法  26
    2.4.5 多糖的测定方法  26-28
    2.4.6 蛋白质的测定方法  28-30
    2.4.7 粗脂肪的测定方法  30-31
    2.4.8 C、H、N元素测定方法  31
    2.4.9 重金属测定方法  31-32
第三章 微生物转化海带实验  32-45
  3.1 微生物转化海带的实验过程  32-34
  3.2 结果与讨论  34-44
    3.2.1 形态的变化  34-37
    3.2.2 生化成分变化  37-40
    3.2.3 C、H、N元素变化  40-42
    3.2.4 重金属元素变化  42-44
  3.3 本章小结  44-45
第四章 微生物转化铜绿微囊藻实验  45-62
  4.1 微生物转化铜绿微囊藻的实验过程  45-47
  4.2 结果与讨论  47-61
    4.2.1 NH_4~+-N、NO_3~--N、SO_4~(2-)含量变化  47-52
    4.2.2 形态变化  52-56
    4.2.3 生化成分变化  56-59
    4.2.4 C、H、N元素变化  59-61
  4.3 本章小结  61-62
第五章 总结  62-64
  5.1 主要结论  62-63
  5.2 工作不足及展望  63-64
参考文献  64-72
致谢  72-7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3

相似论文

  1.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建筑创作的艺术化技术理念研究,TU-86
  2. 吉林市城市意象解析,TU984
  3. 长春市历史保护区的形态特征与保护对策研究,TU984.114
  4. 医学超声图像的三维可视化研究,TP391.41
  5. 牡蛎蛋白饮料脱腥技术的研究,TS254.4
  6. 江蓠为基质的双齿围沙蚕亲体培育及个体早期发育研究,S968.9
  7. 南海多室草苔虫和脆灯芯柳珊瑚化学成分的研究,R284
  8. 山野菜石参营养成分与品质分析,S647
  9. 基于质谱的雷公藤甲素肝脏毒性代谢组学研究,R285
  10. 遮光对丘陵茶园茶树产量指标及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S571.1
  11. 低温胁迫对荷那龙罗非鱼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S917.4
  12. 基于目标成分“敲出/敲入”质量控制模式的中药姜黄抗氧化药效物质辨识,R285
  13. 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现状及构建途径研究,D630
  14. 改进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在学科建设中的应用,G642.4
  15. 藏药三果汤散抗氧化有效成分研究,R29
  16. 赤芍商品药材调查及品质评价研究,R282.71
  17. 我国烤烟烟叶果胶、纤维素含量分布特点及对评吸品质的影响,S572
  18. 西藏地区紫花苜蓿和多年生黑麦草干草调制与贮藏技术的研究,S816.53
  19. 知识分子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作用研究,D663.5
  20. 弯孢属种分子鉴定体系的建立及其在疑难种上的应用,Q949.32
  21. 河南省小麦根腐线虫病原鉴定和RAPD分析,S435.12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水产、渔业 > 水产基础科学 > 水产生物学 > 水产植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