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红外相机技术在古田山兽类资源监测中的应用

作 者: 章书声
导 师: 鲍毅新
学 校: 浙江师范大学
专 业: 生态学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古田山 相机布放模式 鼠类密度 黑麂 日活动节律
分类号: S86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6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红外线触发自动数码相机陷阱技术(Infrared triggered cameras technology, ITCT)是一项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调查技术,以无创伤、少干扰的取样方式得到动物在野外活动的准确信息。2010年6月至2011年8月,在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海拔300—-1100m以不同方式布置58台红外相机,对兽类资源进行调查和监测,主要结果总结如下1.利用一字型、十字型、随机型和海拔垂直型4种相机布放模式在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兽类独立照片(Independent photograph, IP)共2551张,能识别物种的兽类IP有1240张,占整体IP的48.6%,不能识别物种的兽类(松鼠科以外的啮齿动物)IP1167张,占45.8%;无效IP144张,占5.6%。所拍能识别物种的兽类共有14种,隶属4目9科,其中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鬣羚(Naemorhedus sumatraensis)和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在种—监测日曲线当中,4种监测模式随监测日的不断延长,所拍摄的兽类种类大体呈现半年左右趋于稳定的规律。因此,建议今后在对兽类资源进行监测时.监测时间以半年为一个周期较为合适。同时.研究结果也显示兽类IP和单相机拍摄率在一字型、十字型和随机型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与海拔垂直型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海拔垂直型由于相机分布均匀,在拍摄种类、拍摄率等各项监测指标上都显著高于其他3种模式。2.我们在保护区内选择了1个24hm2(东西长600m、南北宽400m)常绿阔叶林样地.在2009年5月至2011年7月期间,将研究样地分成18个栅格利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原理均匀布置红外相机20台。与此同时,在该样地内采用传统的网格布笼法对鼠类进行标志重捕,发现样地内鼠类一般日活动距离为100—300m(根据样地内号桩标号计算).布笼时间为24h,设置鼠类日移动速度v1(0.1kmm/day),v2(0.2km/day),v3(0.3kmm/day)3个参数。由3个鼠类移动速度参数得出的鼠类密度分别为D1、D2、D3,然后和标志重捕法所得鼠类密度D进行对比,D与D1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D与D2(P=0.090)以及与D3(P=0.679)之间皆无显著差异,其中D与D3之间的差异更小,契合程度更好。以D3为准,得出2009年5月至2011年7月每月样地内的鼠类密度,平均密度为6.57±0.81inds/hm2,鼠类密度符合正态分布(P>0.05)。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在较高的相机分布密度(0.83台/hm2)下得出的鼠类密度季节消长状况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程度,这种几乎无干扰性的研究方法提高了动物监测效率。通过监测此闭合的种群,发现2009、2010和2011年此三年的5月份伊始持续到夏季末属于鼠类密度的高峰期,这可能与夏季食物资源丰富,种间竞争较小相关。而11月到初春时分由于冬季的严寒、捕食压力及食物匮乏导致鼠类数量降低,通过减少种内及种间食物竞争压力,使群落结构保持相对稳定。因此,我们认为采用红外相机技术无需个体识别即可估计出鼠类密度,相对传统鼠类密度调查法,该技术具有可昼夜连续工作,劳动力成本低、无创伤和环境干扰小等优点。在开展小型兽类数量监测中,可采用红外相机技术为主,抽样捕捉调查为辅的方法,以提高调查的可靠性和精确度。3.以红外相机技术为基础,应用3个活动模式指数(日活动差异指数a、昼行性指数B和季节性活动强度指数γ)定量分析黑麂活动节律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黑麂各月份日活动差异指数a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冬季的a值高于其他季节,说明冬季黑麂1d内的活动时间分配并不均匀,活动主要集中于某一时间段;2个夏季的a值也均小于其他季节,说明夏季黑麂在1d内活动时间分配相对均匀。各月份昼行性指数B也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且B值为0.55>13/24,说明黑麂属于以晨昏型为主的昼行性动物。夏季由于白天阳光强,气温高,活动时间会相对减少,而相应的增加夜晚活动时间。黑麂活动低谷期(11:00—15:00,1:00-4:00)γ值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1d内一般有2个活动高峰期(6:00—8:00,17:00—20:00),春、夏和秋3季晨昏活动高峰期类似;冬季早晨的活动高峰期不明显,属于单峰型。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8
目录  8-11
第一章 红外相机拍摄技术简介  11-20
  1 发展史  11-13
  2 技术原理  13
  3 技术应用  13-16
    3.1 日活动节律  14
    3.2 巢捕食  14
    3.3 生态位分离和社会系统  14-15
    3.4 栖息地与生物走廊的利用  15
    3.5 洞穴生态学  15-16
  4 研究拓展  16-20
    4.1 相机布放模式  16-17
    4.2 小型兽类密度或丰富度  17-18
    4.3 日活动节律的数学模型  18-20
第二章 野外数据收集及各项参数设置  20-27
  1 野外布设参数及注意事项  20-23
    1.1 相机间距  20
    1.2 监视方向  20
    1.3 装置的固定与布设高度  20-21
    1.4 布设距离  21
    1.5 放置时间  21-22
    1.6 相机的伪装与加固  22
    1.7 相机损失  22-23
  2 相机参数设置  23-24
    2.1 拍摄间隔  23
    2.2 时间设置  23
    2.3 野外布设过程  23-24
  3 相机布放模式的选择  24-26
    3.1 空间模式  24-25
    3.2 海拔带模式  25
    3.3 栖息地模式  25
    3.4 考虑多因素的取样模式  25-26
  4 预实验与进度安排  26-27
第三章 不同相机布放模式在古田山兽类资源监测中的比较  27-37
  1 监测方法  27-29
    1.1 地域概况  27
    1.2 相机布放模式  27-28
    1.3 相机布放方法  28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8-29
  2 结果与分析  29-34
    2.1 物种组成与相对数量  29-31
    2.2 种-监测日关系  31
    2.3 不同相机布放模式的比较  31-34
      2.3.1 一字型、随机型和海拔垂直型  31-32
      2.3.2 十字型、随机型和海拔垂直型  32-33
      2.3.3 一字型和十字型  33-34
      2.3.4 随机型和海拔垂直型  34
  3 讨论  34-37
第四章 红外相机技术在鼠类密度估算中的应用  37-44
  1 研究方法  37-40
    1.1 研究样地  37
    1.2 外相机技术  37-39
      1.2.1 气体分子碰撞率原理  38
      1.2.2 估算方法  38-39
    1.3 标志重捕法  39-40
  2 结果  40-42
    2.1 红外相机技术估算鼠类密度  40-41
    2.2 标志重捕法估算鼠类密度  41
    2.3 两种方法比较  41-42
  3 讨论  42-44
第五章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黑麂活动节律  44-49
  1 研究方法  44-45
    1.1 地域概况及气候特征  44
    1.2 相机布放方法  44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44-45
  2 结果  45-47
    2.1 日活动时间分布和昼行性差异  45-46
    2.2 季节差异  46-47
  3 讨论  47-49
参考文献  49-55
结语及研究展望  55-56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56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或参加的科研项目  56-57
致谢  57-58

相似论文

  1. 古田山常绿阔叶林凋落量动态及冰雪灾害的影响,S714
  2. 麂属两种动物Mhc-DRB基因多态性及其进化机制,Q953
  3. 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AFLP-SCAR种特异性探针研制,S865
  4. 内蒙古四个民航机场鸟类组成及活动节律的研究,Q958
  5. 草原沙蜥(Phrynocephalus Frontalis)种群的时空分布、栖息地选择及其对控制虫害的作用,Q958.1
  6. 吐鲁番沙虎日活动节律、食性、家域、微生境选择和捕食模式的初步研究,Q958
  7. 黄额闭壳龟(Cuora galbinifrons)的活动节律和微生境利用,Q958
  8. 古田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研究,Q948
  9. 黑麂种群密度、栖息地利用及其栖息地适宜性评价,Q958.1
  10. 黑麂不同地理种群间遗传多样性研究及栖息地片断化对种群基因流的影响,Q953
  11. 黑麂栖息地特征和栖息地选择的季节变化,Q958
  12. 弄岗熊猴(Macaca assamensis)的食性、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Q958
  13. 浙江九龙山保护区黑麂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Q953
  14. 古田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多样性及优势种群格局研究,Q948
  15. 湖北后河自然保护区獾类物种野外空间行为生态学初步研究,Q958
  16. 基于黑麂粪便的个体识别和性别鉴定,Q958
  17. 昆虫飳食对鼠类介导下秦岭南坡壳斗科几种植物种子扩散的影响,Q958
  18. 乌岩岭与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特征比较研究,S718.5
  19.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绿道网络与绿道宽度研究,TU985.2
  20. 不同人为干扰方式对古田山亚热带森林木质残体影响的研究,S718.5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 狩猎、野生动物驯养 > 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狩猎限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