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不同坡位巨桉人工林N、P、K回收特性研究

作 者: 赵瑜
导 师: 张健
学 校: 四川农业大学
专 业: 森林培育
关键词: 巨桉人工林 坡位 回收效率 回收度
分类号: S792.3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植物养分回收对种群的发展、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以及生态环境的维护有着深远的影响。目前,巨桉是四川盆周低山丘陵区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其速生的特性使得养分成为制约巨桉生长的主要因子之一,因此研究巨桉人工林的养分回收特性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巨桉人工林N、P、K的回收特征及自然状态下巨桉养分回收与土壤肥力的相关性,丰富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理论,进而为四川巨桉人工林的经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于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通过逐月采样(共12次)对宜宾3年生不同坡位的巨桉N、P、K回收特性(回收效率和回收度两参数)进行了研究,并于2011年5月对不同坡位巨桉人工林的土壤pH、全量及有效量的N、P、K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巨桉N、P、K回收能力与土壤N、P、K的相关性,比较了不同方法(基于单位质量与单位叶面积的方法)在分析巨桉N、P、K回收特性时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单位质量计算而得的3类坡位下12次测得的巨桉N、P、K回收效率的平均值依次为:坡顶部,42.45%、56.87%、48.40%;坡中部,42.13%、56.35%、41.53%;坡底部,44.37%、60.54%、36.90%。N、P、K回收度的月平均值分别为:坡顶部,6.05mg/g、251.51μg/g、3.12mg/g;坡中部,5.74mg/g、256.05μg/g、4.17mg/g;坡底部,5.57mg/g、244.53μg/g、4.49mg/g。(2)基于单位叶面积计算而得的3类坡位下12次测得的巨桉N、P、K回收效率的平均值分别为:坡顶部,46.01%、63.26%、53.01%;坡中部,46.15%、63.23%、47.33%;坡底部,46.37%、64.96%、41.39%。N、P、K回收度的月平均值分别为:坡顶部,625.03mg/m2、25.94mg/m2、320.51mg/m2;坡中部,563.55mg/m2、24.97mg/m2、409.97mg/m2;坡底部,547.19mg/m2、22.06mg/m2、444.73mg/m2。(3)综合12次测得的回收效率的平均值及出现最多次数的坡位差异得出:无论是基于单位质量的方法,还是基于单位面积的方法,巨桉人工林坡底部的N、P回收效率都高于坡中部和坡顶部的,K回收效率也均呈现出坡顶部的>坡中部的>坡底部的变化趋势。同样综合回收度的月平均值及出现最多月份的坡位差异得出:基于两类方法的N回收度都呈现出坡顶部>坡中部>坡底部的坡位差异;基于不同方法而得的P回收度在坡顶部与坡中部间存在差异,即基于单位质量的表现为坡中部略高于坡顶部,基于单位面积的为坡顶部稍高于坡中部,然而基于两种方法所得的坡顶部和坡中部的P回收度均高于坡底部的;基于单位质量和单位面积的K回收度都表现出坡顶部<坡中部<坡底部的变化趋势。(4)同种方法而得的巨桉N、P、K回收度月动态的坡位差异较小,不同方法间3类坡位平均回收度的月动态仅N在变幅较小的月份存在差异。基于单位质量和单位面积的巨桉人工林3类坡位N、P的平均回收度,在5-11月内基本都表现出先缓慢地降低而后又缓慢地回升,在1月出现大幅上升,2月升至全年的最高峰,3月又开始回降,4月降至稍高于上年5月的水平的动态变化;其中12月N、P两者存在差异,N的为12月跌至全年的最低谷,P的是12月出现大幅升高。基于单位质量和单位面积的3类坡位K的平均回收度,除6月外,在5-11月内,逐月升高至全年的最大值,12月有明显的下降,在1-4月又表现出先缓升再缓降的变化趋势。巨桉N、P、K的月动态与气候、物候、矿质元素的移动属性及功能密切相关。(5)2011年5月下旬测得的巨桉人工林土壤结果:土壤pH在3.1~3.5范围内变化,除全氮和水解性氮外,全磷、全钾、有效磷和速效钾表现出随着坡顶部、坡中部、坡顶部的依次变化而逐级递增的规律;其中在0-30cm土层中,坡顶部与坡底部之间的全磷、全钾,坡顶部与坡中部、坡底部之间速效钾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研究发现,该巨桉人工林土壤P较为缺乏,同时土壤酸度较高,为提高该人工林的土壤肥力及林木的生产力,建议采用混施石灰的方法对该区域的土壤进行改良,同时保护林地落叶,增施含P较高的有机无机肥。(6)综合单位质量和单位面积两种方法的结果得出,巨桉K回收能力(回收能力是回收效率及回收度的综合,回收效率越高、回收度越低则代表回收能力越大,反之亦然)表现出随土壤K含量的升高而降低的现象,而N、P无此现象。无论是3类坡位的平均回收能力,还是各类坡位的回收能力,巨桉P的回收能力均远高于N、K的回收能力。此两类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巨桉回收能力与土壤肥力存在一定的关联,且两者的关联为负相关关系。巨桉N、P回收能力不与土壤N、P呈负相关的现象,可能与坡位间土壤N、P含量差异较小有关。(7)基于单位质量计算而得的N、P、K的平均回收效率分别比基于单位面积的结果高出3%;坡顶部与坡中部N回收效率、P回收度的高低关系以及个别月份N、K回收度的动态趋势,因计算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全文目录


摘要  5-8
Abstract  8-14
前言  14
1 文献综述  14-20
  1.1 桉树人工林  14-16
    1.1.1 桉树人工林的生态问题  15-16
    1.1.2 四川巨桉人工林的发展及研究进展  16
  1.2 养分回收  16-20
    1.2.1 参数与单位  16-17
    1.2.2 研究现状  17-18
    1.2.3 绿叶养分、凋落叶养分、回收效率及回收度间的关系  18
    1.2.4 土壤肥力、植物生活型及叶片寿命与养分回收的关系  18-20
2 研究意义与目的  20-21
3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24
  3.1 研究区域  21
  3.2 材料与方法  21-24
    3.2.1 样地设置  21-22
    3.2.2 野外工作  22-23
    3.2.3 室内工作  23
    3.2.4 数据处理  23-24
4 结果  24-42
  4.1 不同坡位土壤养分特性  24-25
  4.2 巨桉人工林N、P、K回收效率特性  25-34
    4.2.1 基于不同单位的巨桉N、P、K回收效率的坡位差异  25-31
    4.2.2 N、P、K之间回收效率的比较  31-33
    4.2.3 不同单位间回收效率的比较  33-34
  4.3 巨桉人工林N、P、K回收度特性  34-42
    4.3.1 基于不同单位巨桉N、P、K回收度的坡位差异  34-39
    4.3.2 基于不同单位的巨桉N、P、K回收度的月动态  39-41
    4.3.3 N、P、K之间回收度的比较  41-42
    4.3.4 不同单位间回收度的比较  42
5 讨论  42-47
  5.1 巨桉人工林土壤养分的坡位变化特征及矿质元素的丰缺  42-43
  5.2 巨桉N、P、K的月动态  43-44
  5.3 巨桉N、P、K回收效率及回收度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  44-47
  5.4 基于单位质量与单位叶面积衡量巨桉养分回收特性的差异  47
  5.5 与有关研究的对比  47
6 结论  47-49
7 展望  49-51
参考文献  51-57
致谢  57

相似论文

  1. 新型铝电解槽换热系统的研究,TF821
  2. 苏南丘陵不同类型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性,S714
  3. 华西雨屏区不同密度巨桉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养分释放及其土壤呼吸特征,S714
  4. 施氮对荆条群落生物量及氮素回收利用效率影响,Q948
  5. 一个年龄序列巨桉人工林土壤种子库组成与物种多样性研究,S718.55
  6. 黄土高原柴松群落数量特征及幼苗更新研究,Q948
  7. “大横坡+小顺坡”耕作技术水土保持效益研究,S157
  8. 毛乌素地区梁地小叶杨人工林土壤环境及根系分布特征,S792.11
  9. 四川巨桉人工林立地分类研究,S792.39
  10. 巨桉人工林土壤动物生态初步研究,S792.39
  11.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不同景观位置下农田土壤质量分异,S154
  12. 巨桉人工林根系土壤微生物、根系土壤酶活性与根系土壤养分研究,S714
  13. 排气回收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TH138
  14.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祁连山地区数字地形分析和隆升机理研究,P542
  15. 连栽桉树人工林植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长期实验研究,S718.5
  16. 脉动热管能量回收装置的特性研究,TK124
  17. 施肥量、降雨及坡位对黑土区春玉米产量的影响,S513
  18. 广西大明山常绿阔叶林藤本和草本植物叶功能性状研究与分析,Q948
  19. 长宁毛竹生长特性和土壤性质研究,S795.7
  20. 巨桉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养分和化感物质释放及其对三种草种的化感效应研究,S718.55
  21. 一个年龄序列巨桉人工林养分再吸收特征,S792.39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林业 > 森林树种 > 阔叶乔木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