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葡萄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对灰霉病抑制机理的探讨

作 者: 周海莲
导 师: 肖红梅
学 校: 南京农业大学
专 业: 食品工程
关键词: 葡萄有孢汉逊酵母 灰霉病 生物防治 抑制机理
分类号: S436.63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3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果蔬采后病害生物防治研究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已经筛选出许多拮抗微生物。目前研究热点集中在拮抗酵母菌,因其具有不产生毒素、遗传稳定、生长繁殖能力强、广谱抗菌性、可与化学杀菌剂结合使用等优点而受到研究者青睐,目前用于试验理论研究的拮抗酵母菌已经有很多,如罗伦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laurentii)、季也蒙毕赤酵母(Pichia membranifactien)、粘红酵母(Rhodotorula glutinis)等,但是商业化应用的却相对较少。主要是因为拮抗酵母菌防治难以达到化学杀菌剂的防治效果,而阻碍提高拮抗酵母菌防治效果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其防治机理不清楚。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得出拮抗酵母菌的防治机理,具有针对性的对拮抗酵母菌进行改良,提高拮抗酵母菌的防治效果,同时为商业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本论文以本实验室从草莓果实上筛选鉴定的葡萄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为供试拮抗菌株,研究其与果蔬采后主要病害之一由灰葡萄孢引起的灰霉病的相互作用,并从重寄生作用、抑菌代谢物质产生及抗性诱导三个方面初步研究葡萄有孢汉逊酵母对灰霉病的抑制机理。试验结果如下:(1)离体试验、活体试验拮抗酵母菌对灰霉病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其抑制效果与其浓度有关,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好,同时灰葡萄孢对拮抗酵母菌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2)在PDA、PDB培养基上共培养拮抗酵母菌与病原菌,显微镜下观察两者的相互作用,发现无论在固体培养基上还是在液体培养基上拮抗酵母菌都能吸附于病原菌的孢子以及菌丝上,这种吸附能力可以承受一定范围内的外力作用的破坏,达到一定程度吸附能力消失。可以分析推断葡萄有孢汉逊酵母与灰葡萄孢两者之间可能存在重寄生作用,进一步确定需要深入研究。(3)拮抗酵母菌代谢产生的挥发性物质与非挥发性物质都能对病原菌产生抑制作用。挥发性物质不仅抑制病原菌菌丝的生长蔓延,而且对病原菌菌丝色素的沉淀也起到一定的影响,同时也能影响病原菌孢子的体积大小,但挥发性物质并不能破坏或致死病原菌孢子。当挥发性物质消失,抑制效果也随之消失。用乙醚萃取酵母菌发酵液得乙醚萃取物,并旋蒸至干加入无菌水复溶得粗提物,粗提物对灰葡萄孢孢子具有抑制效果且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好,但抑制效果达不到百分之百。将乙醚萃取物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下的200-700nm处扫描,获得在231nm和283nm处具有波峰的波谱,初步分析可能为芳香烃化合物和蛋白类物质。(4)常温条件下和冷藏条件下拮抗酵母菌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诱导葡萄果实产生抗性,同时拮抗酵母可以与化学试剂SA、SA相结合并较好的提高了对果实抗性的诱导。人工接入的拮抗酵母茵可以较好的诱导果实的POD、PAL、CAT、PPO及APX的酶活,而对喷洒拮抗酵母菌的整个果实可以较好的诱导POD、SOD、PAL及APX的酶活。在冷藏条件下,拮抗酵母茵与SA相结合处理、拮抗酵母菌与SBC相结合处理及拮抗酵母菌单独处理都能引起葡萄果实的应激反应,诱导抗性相关酶的酶活。从整体而言,与SBC相结合的效果要好于与SA相结合的效果。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1
1 文献综述  11-21
  1.1 灰霉病现状  11-12
    1.1.1 灰霉病介绍及其危害  11
    1.1.2 灰葡萄孢侵染过程及致病因子  11-12
  1.2 灰霉病主要防治研究现状  12-14
    1.2.1 低温贮藏  12-13
    1.2.2 热处理、臭氧处理  13
    1.2.3 化学方法  13
    1.2.4 生物方法  13-14
    1.2.5 综合使用  14
  1.3 拮抗酵母菌生防应用现状  14-16
    1.3.1 拮抗酵母菌作为生防因子的优势  14-15
    1.3.2 拮抗酵母菌的防治效果  15
    1.3.3 拮抗酵母菌的分离途径  15
    1.3.4 拮抗酵母菌生物防治的应用前景  15-16
  1.4 拮抗酵母菌抑制机理的研究进展  16-19
    1.4.1 竞争作用  16-17
    1.4.2 重寄生作用  17-18
    1.4.3 抗性诱导  18-19
    1.4.4 代谢物质  19
  1.5 课题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9-21
    1.5.1 目的意义  19-20
    1.5.2 主要研究内容  20-21
2 材料与方法  21-29
  2.1 材料  21-22
    2.1.1 供试菌株  21
    2.1.2 供试果实  21
    2.1.3 培养基  21-22
  2.2 仪器设备  22
  2.3 拮抗酵母菌与病原菌相互影响  22-23
    2.3.1 拮抗酵母菌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  22-23
    2.3.2 病原菌对拮抗酵母菌生长繁殖能力的促进  23
  2.4 拮抗酵母菌与病原菌间的重寄生作用  23-24
  2.5 拮抗酵母菌代谢物质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24-25
    2.5.1 挥发性代谢物质对病原菌的抑制  24-25
    2.5.2 非挥发性代谢物质对病原菌的抑制  25
  2.6 拮抗酵母菌对果实的抗性诱导  25-28
    2.6.1 常温条件下拮抗酵母菌对整个果实及果实伤口系统的抗性诱导  25-26
    2.6.2 冷藏条件下拮抗酵母菌不同使用方法对果实的抗性诱导  26
    2.6.3 酶活测定方法  26-28
  2.7 数据分析  28-29
3 结果与分析  29-51
  3.1 拮抗酵母菌与病原菌的相互作用  29-32
    3.1.1 拮抗酵母菌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  29-31
    3.1.2 病原菌对拮抗酵母菌生长繁殖能力的促进  31-32
  3.2 拮抗酵母菌与病原菌间重寄生现象的探讨  32-35
  3.3 拮抗酵母菌代谢物质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35-38
    3.3.1 拮抗酵母菌挥发性代谢物质对病原菌的影响  35-37
    3.3.2 拮抗酵母菌非挥发性代谢物质对病原菌的影响  37-38
  3.4 拮抗酵母菌对果实的抗性诱导  38-51
    3.4.1 常温条件下拮抗酵母菌对整个果实及果实伤口系统的抗性诱导  38-43
    3.4.2 冷藏条件下拮抗酵母菌不同使用方法对果实的抗性诱导  43-51
4 讨论  51-55
  4.1 拮抗酵母菌与果蔬采后灰霉病的相互作用  51-52
  4.2 拮抗酵母菌对水果灰霉病的抑制机理  52-55
    4.2.1 拮抗酵母菌与病原菌间重寄生现象的探讨  52
    4.2.2 拮抗酵母菌代谢物质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52-53
    4.2.3 拮抗酵母菌对果实的抗性诱导  53-55
5 结论  55-57
参考文献  57-65
附录  65-67
致谢  67-69
附件  69

相似论文

  1. 热空气和MeJA复合处理对草莓果实采后病害影响及其机理研究,TS255.3
  2. 黄瓜根结线虫病的生物防治及其生态有机药肥研制,S436.421
  3. 产酶溶杆菌OH11菌株几丁质酶基因的功能研究,TQ925
  4. 荧光定量PCR方法在土传烟草青枯病生防研究中的应用,S435.72
  5. 斑痣悬茧蜂对甜菜夜蛾幼虫的搜寻行为研究,S476.3
  6. 防治土传香蕉枯萎病微生物有机肥研制与生物效应研究,S436.68
  7. 西藏生防芽孢杆菌鉴定及其脂肽化合物分析,S476.1
  8. Bacillus subtilis fmbj对桃软腐病菌Rhizopus stolonifer拮抗机理及应用研究,S476
  9. 芽孢杆菌yczE基因生防功能分析及表达Harpin蛋白的工程菌防病效果研究,S476.1
  10. 防治土传棉花黄萎病微生物有机肥研制与生物效应研究,S435.621
  11. 大豆生物种衣剂的研制与应用,S565.1
  12. 一株抗药用白菊枯萎病生防菌的分离与生防效应研究,S435.672
  13. 一株黄瓜枯萎病拮抗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相关特性的研究,S436.421
  14. Biological Studies on Two Stored Product Mites and Their Control by Amblyseius Swirskii,S436.46
  15. 半夏内生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Y11T-3-1生防效果及活性成分分析,S435.672
  16. 基于光谱和多源波谱成像技术的植物灰霉病快速识别的方法研究,S432.4
  17. 酪氨酸酶七肽抑制剂的筛选及其柔性脂质体的制备,TQ464.8
  18. 放线菌株ND045的分离、鉴定与发酵条件优化,S476
  19. 葡萄灰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S436.631
  20. 二色补血草两个几丁质酶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S567.239
  21. 莲子心水溶性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S567.239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病虫害及其防治 > 园艺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果树病虫害 > 浆果类病虫害 > 葡萄病虫害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