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黄河泥沙基可降解生土材料结构与性能研究

作 者: 刘俊霞
导 师: 杨久俊
学 校: 郑州大学
专 业: 材料物理与化学
关键词: 黄河泥沙 活性指数 活性率 生土材料 强度网络 水分传输 耐久性 退化机理
分类号: TU521.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0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沉积于下游河道,下游河床不断抬高,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上悬河”,这给沿岸居民生活造成安全隐患的同时,疏浚泥沙的大量堆存还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为了缓解水利和环境压力,关于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的探索和实践都相继展开,主要集中在建材、陶瓷和土工方面的应用研究,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还存在工艺复杂、二次污染和消纳量低的缺陷,并未真正实现黄河泥沙的资源化利用。本论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可降解粘土基胶凝材料物理力学性能研究”的资助下,制备了具有适宜力学性能和耐久性的黄河泥沙基可降解生土材料,分析了黄河泥沙的活化机理和生土材料强度网络体系的形成过程与退化机理,并就生土材料的力学性能、微观结构、水分传输机制和耐久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工作取得如下主要进展:1.通过对黄河下游不同河段河道泥沙的物理、化学和工程性质的研究,发现不同河段的黄河泥沙均呈弱碱性,化学组成中硅、铝和钙含量较高,矿物组成以石英、长石和碳酸盐矿物为主,活性组分含量极低;黄河泥沙颗粒集中,粉粒含量高于80%;这就造成泥沙可密实性、可塑性和可稳定性相对较低,制约了黄河泥沙的工程应用。2.研究了黄河泥沙的活性激发方法、效果和机理。结果表明,机械研磨作用能够显著改善黄河泥沙的可密实性和可塑性;NaHSO4能够通过酸解和化学风化作用加速黄河泥沙中长石的成土进程,释放出游离Si4+和A13+,活性率和活性指数分别由1.18和0.51增高至5.20和0.64;Ca(H2PO4)2·H2O通过H2P04-在粘粒表面发生的络合反应和专性吸附进一步活化强化黄河泥沙,活性指数提高至0.68。3.根据生土基墙体材料的组成和结构设计,建立了可降解生土基墙体材料三套强度网络体系设计理念和结构模型,并以墙体材料中各组分间的作用机理和结构特征为检验依据对其进行验证。研究表明,连续无机水化产物网络通过物理填充和化学增强作用固结泥沙,是承载墙体材料强度和耐水性的主体;有机聚合物与无机水化产物形成互穿网络,以半连续的强度网络强化黄河泥沙;植物纤维三维乱向分散于生土结构中,并与无机水化产物建立牢固的物理粘结,起到固结泥沙颗粒的作用;三套强度网络相辅相成,协同作用。通过制备工艺和配合比的优选,采用传统的振动成型和标准养护工艺,当各组分掺量为:活化泥沙65%、无机胶凝材料25%、砂10%、外掺1.8wt.%改性聚乙烯醇和1.2V%植物纤维时,制备出黄河泥沙基墙体材料,其28d抗压强度14.4MPa、抗折强度3.54MPa、软化系数0.87,导热系数0.38W/(m.K)。4.研究了生土材料在不同环境条件作用下的结构与性能的演变规律,探讨了生土材料的水分传输机制及其在可控制条件下的性能退化机理。结果显示,生土材料与水接触后吸水饱和之前的毛细吸水量与时间的平方根成正比,毛细吸收系数为42.08g/m2·S“2,水分表面渗入速率与t0.01线性相关;冻融循环后生土材料结构中的大孔和50-200nm的有害孔体积增加20%,裂纹内有大量针状的钙矾石;碳化试验得出抗压强度与碳化深度关于直线y=-0.23x+15.1线性相关;根据冻融循环和碳化作用的实验结果,得出生土材料抗压强度的拟合公式:fcuk≈-0.86(?)·(φn/φ0)0.9+15.1;冻融30次循环后的生土材料,经10wt.%硫酸铵浸泡150d结构崩解,当生土碎屑与土壤以3:7的比例混合时,种植的小麦能够顺利出苗和生长。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8
1 绪论  18-34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8-19
  1.2 黄河河道淤积泥沙研究利用现状  19-22
    1.2.1 黄河河道淤积泥沙形成原因  19-20
    1.2.2 黄河泥沙利用现状  20-21
    1.2.3 黄河泥沙应用存在的问题  21-22
  1.3 固体废弃物激活方法与机理研究进展  22-26
    1.3.1 机械力激活  22-23
    1.3.2 化学激活  23-24
    1.3.3 热力激活  24-25
    1.3.4 复合激活  25-26
  1.4 生土材料国内外研究进展  26-32
    1.4.1 生土材料物理力学性能研究  26-27
    1.4.2 生土材料改性研究  27-29
    1.4.3 生土材料耐久性研究  29-30
    1.4.4 生土材料功能化研究  30-31
    1.4.5 生土材料研究面临的问题  31
    1.4.6 生土材料的研究应用前景  31-32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32-34
    1.5.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32-33
    1.5.2 本文创新之处  33-34
2 黄河下游河道泥沙资源特性  34-44
  2.1 黄河下游河道泥沙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34-35
    2.1.1 研究区概况  34
    2.1.2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34-35
  2.2 黄河下游河道泥沙性质的测定  35-38
    2.2.1 黄河泥沙物理性质测定方法  35-36
    2.2.2 黄河泥沙化学性质测定方法  36
    2.2.3 黄河泥沙工程性质测定方法  36-38
  2.3 黄河泥沙的物理性质  38-41
    2.3.1 黄河泥沙水分赋存状态  38
    2.3.2 黄河泥沙的颗粒组成与堆积形态  38-39
    2.3.3 黄河泥沙的矿物组成与表面形貌  39-40
    2.3.4 黄河泥沙的无机组分和有机质含量  40-41
  2.4 黄河泥沙的化学性质  41-42
    2.4.1 黄河泥沙化学组成  41
    2.4.2 黄河泥沙的活性特征  41-42
  2.5 泥沙的工程性质  42-43
  2.6 本章小结  43-44
3 黄河泥沙的复合激活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44-62
  3.1 实验原料与方法  44-47
    3.1.1 实验原料  44-45
    3.1.2 实验和测试方法  45-47
  3.2 机械研磨作用对黄河泥沙性能的影响  47-49
    3.2.1 机械研磨对黄河泥沙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47-48
    3.2.2 不同磨细土掺入量对黄河泥沙性质的影响  48-49
  3.3 化学激活对黄河泥沙反应活性的影响  49-51
    3.3.1 不同活化剂对黄河泥沙活性指数的影响  49-50
    3.3.2 不同种类活化剂对黄河泥沙中活性率的影响  50-51
  3.4 化学激活黄河泥沙作用机理研究  51-59
    3.4.1 氯化钙活化泥沙作用机理分析  51-53
    3.4.2 硫酸氢钠活化泥沙作用机理研究  53-55
    3.4.3 硫酸氢钠活化泥沙固相核磁共振分析  55-59
  3.5 活化黄河泥沙的强化作用研究  59-60
    3.5.1 水玻璃对黄河泥沙活性指数的影响  59
    3.5.2 磷酸二氢钙对黄河泥沙活性指数的影响  59-60
  3.6 本章小结  60-62
4 黄河泥沙基生土材料结构与性能研究  62-96
  4.1 生土材料设计原理  62-64
    4.1.1 生土材料改性措施与原理  62-63
    4.1.2 黄河泥沙基生土材料设计原理  63-64
    4.1.3 黄河泥沙基生土材料的结构设计  64
  4.2 实验原料与方法  64-68
    4.2.1 实验原料  64-66
    4.2.2 实验与检测方法  66-68
  4.3 无机胶凝材料的设计原理和性能  68-75
    4.3.1 无机胶凝材料组成设计的原理  68-69
    4.3.2 无机胶凝材料的组成  69-70
    4.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70-74
    4.3.4 结论  74-75
  4.4 制备工艺和参数对生土材料性能和结构的影响  75-77
    4.4.1 成型压力对压制成型生土材料性能的影响  75-76
    4.4.2 水固比对振动成型生土材料性能的影响  76
    4.4.3 成型工艺对生土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  76-77
  4.5 改性措施对生土材料性能和结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77-87
    4.5.1 无机胶凝材料对生土材料性能与结构的影响  77-79
    4.5.2 有机聚合物对生土材料性能和结构的影响  79-82
    4.5.3 植物纤维对生土材料性能和结构的影响  82-86
    4.5.4 结论  86-87
  4.6 生土材料的性能和结构研究  87-93
    4.6.1 生土材料的性能  87-88
    4.6.2 生土材料结构形成过程  88-91
    4.6.3 生土材料结构演变模型  91-93
  4.7 本章小结  93-96
5 生土材料耐久性和人工降解研究  96-122
  5.1 多孔材料水分传输机制研究  96-101
    5.1.1 多孔材料孔结构与水分的微观传输  96-98
    5.1.2 多孔材料中水分的扩散  98-101
  5.2 生土材料水分传输机制研究  101-105
    5.2.1 生土材料的非饱和液相传输  101-102
    5.2.2 气相通过生土材料的扩散  102-105
  5.3 生土材料长期吸湿过程中水分的传输机制  105-107
    5.3.1 生土材料的孔结构  105-106
    5.3.2 生土材料的毛细吸收特性  106-107
  5.4 生土材料在不同环境因素下结构与性能演变规律  107-117
    5.4.1 干湿循环对生土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107-109
    5.4.2 冻融循环对生土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109-114
    5.4.3 碳化过程对生土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114-115
    5.4.4 生土材料性能退化机理  115-117
  5.5 生土材料化学降解和无害化回归  117-120
    5.5.1 生土材料结构崩解机理  117-118
    5.5.2 化学降解过程对生土结构的影响  118-119
    5.5.3 生土材料无害化回归途径初探  119-120
  5.6 本章小结  120-122
6 结论与展望  122-126
  6.1 本文主要结论  122-124
  6.2 展望  124-126
参考文献  126-136
致谢  136-137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137

相似论文

  1. 再生混凝土多孔砖用骨料及配合比试验研究,TU528
  2. 低黄变亲水性有机硅柔软剂的开发与应用研究,TS195.23
  3. 输送带接头动态耐久性能实验台研究设计,TH222
  4. 轮式装载机工作装置的动力学仿真及疲劳耐久性分析,TH243
  5. 水泥用量对混凝土抗冻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TU528
  6. 用于地下结构的纤维混凝土阻裂防渗性能研究,TU528.572
  7. 高性能饰面清水混凝土及其施工技术的研究,U444
  8. 服役混凝土的耐久性,TU528
  9. 碱渣在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和水泥土中应用的试验研究,TU528
  10. 纤维增强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TU528.572
  11. 连续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的两步法拉挤成型工艺研究,TQ327.11
  12. 服役混凝土的耐久性,TU528
  13. 相变储能石膏基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TB34
  14. PVA纤维混凝土损伤演化声发射监测及破坏机理研究,TU528.572
  15. 灰色理论在混凝土耐久性中的应用,TU375
  16. 快速卡连接器推退机构耐久性改进研究,TM503.5
  17. 港口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确定,U653
  18. 粉煤灰表面预处理及其应用于制备复合水泥的研究,X773
  19. 用于紫外光固化涂料油墨的丙烯酸树脂的结构设计,TQ630.4
  20. 电炉钢渣应用于水泥和混凝土的关键技术开发研究,TU528.2
  21. 新混凝土与碳化混凝土粘结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TU528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建筑材料 > 非金属材料 > 砂、石、土、渣材料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