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清初兴亡悲剧研究

作 者: 李文胜
导 师: 阙真
学 校: 广西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清初兴亡悲剧 悲剧意识 悲剧冲突 悲剧风格 悲剧价值
分类号: I207.3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2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兴亡悲剧”这个概念是谢柏梁在《中国悲剧史纲》中提出来的,这个概念准确地概括了清初那个“翻天覆地”、“天崩地裂”,易代之际的时代背景。清初兴亡感作为一种时代情绪持续了半个世纪,顺、康两朝剧坛被一大批书写故国之思与亡国之痛的悲剧所占据,在传奇和杂剧两种戏曲形式的创作领域,一总形成了当时的悲剧主潮。没有哪个时代有这样深刻的内涵,在广度与深度上能与清初兴亡悲剧相媲美。兴亡悲剧是兴亡悲剧感的流露,产生于易代之际的残酷环境中,间接通过历史题材或直接描写当时的时事政治斗争,或通过爱情的离合来表达易代之际无物不悲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以及对导致亡国原因的深刻反思,展示了对历史的沉思,对现实的感伤,是特殊时期历史选择下价值取向的展示,是一种人生痛苦之后思考的结果。清初兴亡悲剧反映了易代之际的士人希望恢复传统文化的理想,客观上展示出动乱中应有的复杂曲折与波澜壮阔,抒发了浓浓的兴亡幻灭感,充满了浓厚的悲凉气氛和强烈的铜驼之怨、黍离之悲,具有真实性、广泛性、深刻性、现实性的特点。通过该艺术形式表达了士人的时代之感,寄予着自己的易代之思,反映了当时普遍存在的历史沧桑感。兴亡悲剧的主题是家国之恨、兴亡之叹。在明末清初激烈动荡的社会生活中,为了挽救明王朝的灭亡,许多兴亡悲剧作家坚持民族气节,围绕着“仕与不仕”的核心问题,用他们那饱含热泪的笔塑造了许许多多悲剧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有自己的鲜明性格特征,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彰显了他们大义凛然的铮铮铁骨形象和气冲云天的浩然正气,闪耀着鲜明的时代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悲剧人物正是作家的代言人。清初兴亡悲剧悲剧冲突极为强烈,以外部矛盾冲突的尖锐性为特色,这与西方悲剧冲突激烈度相差无几,不以外部冲突为特色的少数兴亡悲剧内部冲突相当激烈。清初兴亡悲剧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明清易代之际在特殊背景下产生的具有特殊意义、新特色的悲剧。它的形成是由同一时期内若干不同的剧作家,历经沧桑变故,鉴于内心深刻的悲剧体验,或耳闻目染时代的感伤情绪,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该同一类型的题材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反映了一种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儒家文化情结。清初兴亡悲剧题材之新是以前戏剧中很少见到的,具有自己的独特价值。残酷的时代、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忧世情怀是清初兴亡悲剧产生的深刻原因。传统的儒家文化遭到重创,礼坏乐崩的残酷现实使得士人们产生了超越现实的动机,并成为清初兴亡悲剧意识诞生的根源。同时这种悲剧意识具有多义性,具有儒家文化的性质。身经亡国之痛的曲家们,站在时代的前沿,用悲剧这种特殊艺术抒发了自己的时代哀愁。这些悲剧艺术既继承了传统悲剧美学风貌的中和之美和意境之美,又超越了中国传统悲剧风格,获得了和西方美学一样的崇高之美,体现出易代之际悲剧风格的时代特征,从历史和社会的高度展示了清初兴亡悲剧的美学风格。此外,清初兴亡悲剧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在实践基础上,在传统文化里,用生命和血泪浇灌出来的一朵耀眼的悲剧文化奇葩。清初兴亡悲剧在中国悲剧史上应当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具有不同于元明悲剧的鲜明特色,成为清初独有的悲剧艺术形式。它以高超的艺术手法,独特的美学风貌,真实地再现了遗民曲家的山河之泪。不经意间给中国古代悲剧史上留下了一批丰厚独特的文化遗产,并对整个清代悲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易代之痛,异族入主之恨,封建大厦将要倾倒的危机感,封建末世的沉重的脚步声,这些在清初兴亡悲剧中已经展示出来。清初兴亡悲剧真实地记录了那个痛苦年代的心灵创伤,在悲剧情感上直接影响到了清代中后期的悲剧风格。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6
Abstract  6-11
绪论  11-17
  一、 相关问题的澄清  12-13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5
  三、清初兴亡悲剧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15
  四、清初兴亡悲剧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15-17
第一章 痛苦与呼唤:悲剧意识的诞生  17-23
  第一节 清初兴亡悲剧的缘起  17-20
    一、苍凉的时代  17-20
    二、乱世中的儒家文化情怀  20
  第二节 清初兴亡悲剧悲剧意识的多义性  20-23
    一、悲剧意识的实践性  21
    二、悲剧意识的儒家文化性  21-23
第二章 挣扎与呐喊:悲剧意蕴的显现  23-47
  第一节 故国之思、生死不忘:悲剧作家的情怀  23-27
    一、儒家忧世情怀  23-26
    二、“华夷之辨”下的文化困境  26-27
  第二节 家国之恨、兴亡之叹:悲剧主题的构思  27-33
    一、题材分类:历史兴亡悲剧和时事兴亡悲剧  29-31
    二、思想内容分类:忠奸兴亡悲剧、爱情兴亡悲剧和身世兴亡悲剧  31-33
  第三节 忧世伤时、铮铮铁骨:悲剧人物的塑造  33-39
    一、超越中的毁灭者  34-36
    二、灵活多变的塑造手法  36-39
  第四节 长歌当哭、苍凉凄绝:悲剧情感的表达  39-43
    一、直接抒情  39-41
    二、间接抒情  41-43
  第五节 气吞山河、波澜壮阔:悲剧冲突的展开  43-47
    一、外部冲突  43-45
    二、内部冲突  45-47
第三章 继承与超越:悲剧风格的美学新质  47-63
  第一节 和雅兼融、刚柔相济:中和之美  47-52
    一、情感的中和美  48-49
    二、语言的中和美  49-50
    三、情节的中和美  50-51
    四、结局的中和美  51-52
  第二节 慷慨悲壮、凄婉哀艳:意境之美  52-59
    一、悲剧意境的美学分类  53-56
    二、悲剧意境的审美特征  56-59
  第三节 至善人格、超越死亡:崇高之美  59-63
    一、高贵人物的崇高美  60-61
    二、小人物的崇高美  61-63
第四章 回眸与展望:悲剧的价值与影响  63-72
  第一节 超越历史、跨越时空:悲剧的文化价值  63-66
    一、悲剧的历史价值  63-64
    二、悲剧的实践价值  64-66
  第二节 霞光四射、光芒万丈:悲剧的深远影响  66-72
    一、对清代中晚期悲剧创作的影响  66-68
    二、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  68-72
结语  72-74
注释  74-80
参考文献  80-85
附录  85-88
读研期间科研与获奖情况  88-89
后记  89-90

相似论文

  1. 《长日入夜行》中创伤记忆与悲剧意识的研究,I712
  2. 论严歌苓创作的悲剧内涵,I207.42
  3. 四十年代九叶诗派悲剧意识探析,I207.25
  4. 《红楼梦》悲剧意识与其对张爱玲的影响,I207.42
  5. 王安忆作品精神世界探寻,I207.42
  6. 人性的遮蔽与敞开,I207.42
  7. 张爱玲与崔贞熙小说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比较研究,I207.42
  8. 论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I207.42
  9. 关汉卿与莎士比亚悲剧创作比较研究,I106
  10. 论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I207.42
  11. 论《天龙八部》的悲剧意识,I207.42
  12. 中西古典悲剧同异性探微,I106.3
  13. 作为实现审美乌托邦的现实手段,I01
  14. 论《还乡》中主要人物克林和游苔莎的存在主义特征,I561
  15. 异曲同工起苍凉悲歌,I207.42
  16. 《桃花扇》悲剧研究,I207.37
  17. 两个平行的悲剧,I106.3
  18. 论刘庆邦小说的悲剧意识,I207.42
  19. 张可久散曲研究,I207.24
  20. 独特的风格:朦胧与不协调,I561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戏剧文学 > 古代戏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