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辐射传输机理的鄱阳湖悬浮颗粒物浓度遥感反演研究

作 者: 陈莉琼
导 师: 陈晓玲
学 校: 武汉大学
专 业: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关键词: 水色遥感 悬浮颗粒物 鄱阳湖 光学浅水区 辐射传输模型
分类号: X87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4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水色遥感作为一种可以大范围同步获取湖泊水体水色参数信息的先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方法水体参数现场观测不便、数据获取难度大的困境,是进行湖泊水环境动态监测的重要手段,可为区域经济社会生产和全球变化研究提供重要的定量信息,对我国湖泊功能的可持续利用也具有重要意义。鄱阳湖是长江中下游最大的淡水湖,湖泊独特的“吞吐性、季节性”特征导致的湖泊面积变化剧烈、水体光学特性复杂、底质类型丰富多变,是进行水色遥感辐射传输机理研究的天然试验场,本文以鄱阳湖最受关注的水体参数——悬浮颗粒物浓度为切入点,针对鄱阳湖水体光学特性较强的季节性与区域性特征,研究悬浮颗粒物浓度遥感定量反演的机理和方法。本研究所完成的工作以及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鄱阳湖水体光学特性的观测与测量方法研究:通过分析2005年、2008年、2009年、2011年四个航次的观测,研究了鄱阳湖水体观测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水面以上观测法是适合鄱阳湖浅水湖泊的遥感反射率观测方法;鄱阳湖水体中大量细小的无机悬浮颗粒物导致目前常用的散射系数观测设备仅在悬浮颗粒物浓度低于75mg/L的水体中适用;相对于目前海洋与湖泊水体悬浮颗粒物吸收系数实验室测定中普遍采用的光透射法,光透射.反射法对于高浓度悬浮颗粒物水体中颗粒物光谱的提取更为有效。2.鄱阳湖水体悬浮颗粒物固有光学特性及其对水体光学特性的贡献:对鄱阳湖水体中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非藻类颗粒物和藻类颗粒物的吸收特性进行光谱特征分析,获取了鄱阳湖各水体组分吸收系数的空间分布规律与季节性差异,研究表明非藻类颗粒物是鄱阳湖水体吸收的主要贡献者,悬浮颗粒物浓度与总颗粒物吸收系数、非藻类颗粒物吸收系数之间均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对水体总悬浮颗粒物散射系数进行有机颗粒物与无机颗粒物的散射光谱分解发现,鄱阳湖大部分水域无机颗粒物对鄱阳湖水体散射起主导作用。3.水动力学数值模拟与遥感结合的光学浅水区与光学深水区的判别方法研究:针对鄱阳湖水体深度、浑浊度季节性变化的特点,将水动力模型与遥感相结合进行鄱阳湖水体深度的模拟,并通过分析水体透明度与遥感反射率之间的关系,构建了水体透明度反演模型,并综合水深模拟结果与透明度反演结果实现了鄱阳湖水体光学浅水区、潜在光学浅水区以及光学深水区的判别,结果表明,鄱阳湖水体光学浅水区主要分布于鄱阳湖南部水域,且随着季节的变化,光学浅水区的分布存在差异。4.基于辐射传输理论的光学浅水区/光学深水区悬浮颗粒物浓度反演模型研究:根据鄱阳湖水体光学特性,分别对光学深水区与光学浅水区实测遥感反射率与水体固有光学特性的定量表达进行分析,建立了适合鄱阳湖水体特征的深水区半分析模型和浅水区迭代优化模型,并根据悬浮颗粒物浓度在不同季节、不同水域与水体固有光学特性的关系,构建了固有光学量与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反演模型。结果表明:采用实测数据构建的辐射传输模型比经验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和时相稳定性。5.悬浮颗粒物浓度反演模型的遥感实现与误差分析:采用神经网络方法对具有同步观测数据的MODIS陆地反射率影像进行大气校正,采用水动力学过程数值模拟与遥感结合的方法对影像上的光学深水区与光学浅水区进行判别:考虑MODIS卫星影像波段设置,在基于实测数据建立的悬浮颗粒物浓度辐射传输反演模型基础上,进行MODIS影像的悬浮颗粒物浓度遥感反演,利用现场同步观测结果对反演模型进行精度评价,结果表明:采用光学浅水区/光学深水区分别计算的辐射传输模型,可以有效地提高反演精度,并具有较好的时相稳定性,基本能够满足湖泊水质监测的应用需求。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9
目录  9-11
第一章 绪论  11-24
  1.1 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4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4-20
    1.2.1 悬浮颗粒物遥感定量反演研究现状  14-16
    1.2.2 湖泊水体光学特性的研究现状  16-18
    1.2.3 水体辐射传输理论的研究现状  18-20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结构安排  20-24
    1.3.1 研究目的  20-21
    1.3.2 研究内容  21
    1.3.3 技术路线  21-22
    1.3.4 组织结构  22-24
第二章 水体光学辐射传输机理与参数测量方法研究  24-40
  2.1 水体光学辐射传输过程  24-26
  2.2 水体光学参数的测量方法研究  26-36
    2.2.1 水体光学参数概述  26-27
    2.2.2 遥感反射率测量方法  27-29
    2.2.3 固有光学参数的测量方法  29-36
  2.3 水体组分浓度的测量  36-37
  2.4 其它辅助参数测量  37-38
  2.5 本章小结  38-40
第三章 鄱阳湖水体光学特性  40-85
  3.1 研究区域概况  40-45
    3.1.1 鄱阳湖概况  40-41
    3.1.2 观测航次  41-45
  3.2 鄱阳湖水体固有光学特性  45-81
    3.2.1 鄱阳湖悬浮颗粒物吸收系数的变化特性  45-64
    3.2.2 鄱阳湖CDOM吸收系数  64-68
    3.2.3 鄱阳湖水体各组分对吸收系数的贡献  68-72
    3.2.4 鄱阳湖悬浮颗粒物散射系数的变化特性  72-73
    3.2.5 悬浮颗粒物散射系数的分解  73-81
  3.3 鄱阳湖遥感反射率的光谱变化特征  81-83
  3.4 本章小结  83-85
第四章 基于实测数据的悬浮颗粒物辐射传输反演模型研究  85-107
  4.1 光学深水区固有光学参数反演模型  85-94
    4.1.1 QAA模型原理  86-87
    4.1.2 QAA模型鄱阳湖适用性评价  87-90
    4.1.3 改进的鄱阳湖光学深水区QAA模型  90-94
  4.2 基于固有光学参数光谱关系的光学浅水区反演模型  94-97
  4.3 悬浮颗粒物浓度反演辐射传输模型  97-98
  4.4 经验模型  98-104
    4.4.1 悬浮颗粒物浓度与遥感反射率的相关关系  99-102
    4.4.2 悬浮颗粒物浓度反演经验模型  102-104
  4.5 辐射传输模型与经验模型悬浮颗粒物浓度反演结果对比  104-105
  4.6 本章小结  105-107
第五章 鄱阳湖悬浮颗粒物浓度卫星遥感反演  107-131
  5.1 卫星遥感数据源  107-110
  5.2 鄱阳湖MODIS影像大气校正  110-120
    5.2.1 数据集准备  110-112
    5.2.2 神经网络大气校正算法  112-115
    5.2.3 大气校正算法精度检验  115-120
  5.3 水动力数值模拟辅助的卫星影像光学浅水区识别  120-126
    5.3.1 水体透明度卫星遥感反演算法  120-123
    5.3.2 水动力学与遥感技术结合的鄱阳湖水体光学浅水区识别  123-126
  5.4 鄱阳湖MODIS影像悬浮颗粒物浓度卫星反演结果  126-129
  5.5 本章小结  129-131
第六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131-136
  6.1 全文总结  131-133
  6.2 创新点与特色  133-134
  6.3 研究展望  134-136
参考文献  136-155
图表索引  155-158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论文情况  158-161
  1 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158-159
  2 公开发表或已投稿的论文  159-161
致谢  161-163

相似论文

  1. 鄱阳湖区耕化与生态环境变迁(1840-2010),X171
  2. 基于人类行为下的生态环境构建,X171
  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民生审计问题,F239.4
  4. 基于高光谱遥感的植被生化参量反演及真实性检验研究,TP79
  5. 基于农田小气候模型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定量化方法研究,S423
  6. 干旱对鄱阳湖湿地影响研究,X37
  7. 鄱阳湖湿地生态需水研究,X143
  8. 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环境治理,X321
  9.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预警研究,F301
  10. 鄱阳湖地区土地生态环境评价研究,F301
  11. 基于RS和GIS的鄱阳湖天然湿地景观动态变化研究,X37
  12. 基于生态安全的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管理,X37
  13. 室内可吸入颗粒物气固两相流动特性的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X513
  14. 鄱阳湖水质参数遥感反演及营养状况评价,TP79
  15. 内陆水体水色要素反演算法研究,TP79
  16. 鄱阳湖湖区水体营养盐分布格局及富营养化动态分析,X524
  17.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公路建设适应性分析,F542;F205
  18. 基于辐射传输模型和CHRIS数据反演春小麦LAI,S512.12
  19. 黄、东海悬浮颗粒物中金属元素化学组成研究,P734.2
  20. 黄河下游及黄河口湿地磷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P734
  21. 利用MODIS图像反演水色三要素的方法研究,P332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 环境遥感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