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太湖溶解性有机质对Cu的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作 者: 张彦
导 师: 冯启言
学 校: 中国矿业大学
专 业: 环境科学
关键词: 重金属 分布特征 Cu 形态和生物有效性 溶解性有机质 结合特性 太湖
分类号: X52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3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积累引起的潜在危害不仅对我们的环境带来了威胁,也对人体健康产生了威胁。通常,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与水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有关系,其中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是控制天然水环境中的重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和毒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重金属在太湖的污染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在国家973计划项目“湖泊水环境质量演变与水环境基准研究”(2008CB418201)子课题“湖泊水环境质量区域差异特征”和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太湖DOM对重金属在沉积物-水相中分配的影响”(CXZZ11-0317)资助下,完成了全太湖的上覆水、孔隙水和沉积物等200多个样品进行了调查、取样和测试分析,获得有效数据30000多个。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室内模拟实验,并利用实验结果建立了模型,系统探讨了太湖DOM对Cu的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研究成果将为由中国环境保护部提出的中国的环境基准战略提供基础数据,为建立适用于我国生态和经济形势的水环境基准体系提供科学支持。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1)野外测试结果表明,上覆水中,重金属浓度在太湖水体中的含量通常都不高,无论是CCC值(基准连续浓度值,又称为慢性基准值)还是CMC值(基准最大浓度值,又称为急性基准值)都不会给生态环境带来风险。孔隙水中,大多数重金属浓度的含量要低于上覆水中的含量。但是在沉积物中,与当地土壤背景值相比较,重金属都表现出富集现象。空间分布上,无论是上覆水还是沉积物中,大多数重金属从漕桥河到湖泊都表现出一个明显的浓度梯度,这反应了入湖河流对太湖的影响。通过分析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发现:重金属潜在的生物有效性部分含量占到重金属总量的8.4%(Cr)到55.6%(Cu),Cu对水生生物的毒性风险最大。统计显示,太湖沉积物中有机质比起pH值对重金属分布和形态的影响作用更为显著。(2)吸附-解吸实验表明,难溶性有机质可以将更多的Cu从水相中吸附到沉积物中,而DOM则增加了沉积物的吸附容量。通过定量化分析太湖不同湖区沉积物中DOM对Cu的潜在结合容量发现,包含较多腐殖质物质外源有机质比湖泊内源有机质对Cu具有更高的结合容量。三维荧光光谱结果表明DOM中腐殖质对Cu的结合容量从11.5mg/g到151.4mg/g,而类蛋白物质的结合容量为26.3mg/g到35.4mg/g。根据DOM结合容量和太湖DOM含量计算可得,如果太湖水体中Cu的含量低于7.87mg/l,Cu将全部以DOM结合态的形式存在于水体中。解析实验表明,沉积物中难溶性有机质可以与Cu形成稳定的化合物,而DOM则有利于Cu的迁移。(3)平衡渗透实验结果表明,太湖南部湖区DOM分子量主要为>3500Da的有机物,而北部湖区DOM的分子量范围则为<10000Da。总体上看,南部湖区DOM的分子量要高于北部湖区DOM的分子量。通过分析不同分子量DOM中的物质发现,高分子量的DOM主要为腐殖酸物质,而低分子量的DOM则主要为类蛋白物质。离子选择性电极结果和光谱学结果表明Cu倾向于被太湖低分子量的DOM结合。(4)降解实验表明,太湖水体DOM可以在紫外光照射下显著降解,DOM在72h到168h之间降解速度的最快。紫外波长和3DEEM结果表明:在紫外光照条件下,a254的值和四类荧光峰迅速降低,表明DOM被完全降解。而在避光条件下,a254和A254/A400值表明微生物作用可以将大分子的DOM降解为小分子的DOM。DOM中各种组分在不同降解条件下的差异性可以对DOM和Cu的相互作用产生不同效果。在紫外光照条件下,Cu的存在可以促进DOM的降解,而在避光条件下,Cu却抑制了微生物对DOM的降解作用。(5)DOM浓度和化学组成极大的地影响着Cu的化学形态,进而影响着Cu的生物有效性和水质基准值。根据太湖DOM的浓度范围和HA在DOM中的百分比含量范围,以及对太湖水环境质量调查结果,生物配体模型(BLM)被用来预测太湖中Cu的形态、生物有效性和水环境质量基准值。结果表明DOM浓度和组成极大的影响着Cu的形态,进而影响着Cu的生物有效性和水质基准值。随着DOM浓度的增加和HA在DOM中百分比含量的增加,Cu对大型蚤的急性毒性值和水质基准值都呈线性关系增长。

全文目录


致谢  4-5
摘要  5-7
Abstract  7-9
Extended Abstract  9-23
1 引言  23-38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3-26
  1.2 研究现状  26-33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3-38
    1.3.1 研究内容  33-34
    1.3.2 技术路线  34-38
2 太湖不同介质中重金属赋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8-55
  2.1 太湖流域基本特征  38-40
  2.2 样品采集与分析  40-41
  2.3 太湖不同介质中重金属赋存特征  41-48
  2.4 太湖水体中 DOM 特征  48-49
  2.5 不同形态重金属与环境因子关系  49-53
  2.6 本章小结  53-55
3 DOM 对 Cu 在沉积物和水相中分配的影响  55-67
  3.1 材料与方法  55-58
  3.2 DOM 对 Cu 从水相中分配到固相中的影响  58-59
  3.3 分配过程中 DOM 对 Cu 的形态影响  59-61
  3.4 DOM 对 Cu 从固相中分配到水相中的影响  61-62
  3.5 DOM 对 Cu 在两相中分配机理研究  62-65
  3.6 本章小结  65-67
4 DOM 组分特征对 Cu 的结合特性的影响  67-80
  4.1 材料与方法  68-70
  4.2 不同来源 DOM 的组成特征  70-73
  4.3 不同来源 DOM 与 Cu 络合特性容量  73-75
  4.4 DOM 与 Cu 的荧光猝灭反应及结合容量  75-77
  4.5 不同来源 DOM 结合特性的环境意义  77-78
  4.6 本章小结  78-80
5 DOM 分子量分布对 Cu 结合特性的影响  80-90
  5.1 材料与方法  81-83
  5.2 不同湖区 DOM 分子量特征  83-86
  5.3 不同分子量 DOM 与 Cu 结合特征  86-88
  5.4 本章小结  88-90
6 DOM 降解作用及对 Cu 结合特性的影响  90-106
  6.1 材料与方法  91-93
  6.2 水样基本理化性质及三维荧光特性  93-94
  6.3 降解过程中 DOM 含量及产物变化特征  94-97
  6.4 降解过程中 DOM 性状变化特征  97-102
  6.5 降解过程中 Cu 形态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  102-105
  6.6 本章小结  105-106
7 DOM 对 Cu 生物有效性影响的预测  106-119
  7.1 模型与参数设置  107-108
  7.2 数据来源  108
  7.3 不同 DOM 条件下太湖水体中 Cu 的形态预测  108-113
  7.4 不同 DOM 条件下 Cu 对大型蚤生物有效性预测  113-115
  7.5 不同 DOM 条件下太湖水体中 Cu 的水质基准值预测  115-118
  7.6 本章小结  118-119
8 结论与展望  119-123
  8.1 结论  119-121
  8.2 展望  121-123
参考文献  123-139
作者简历  139-142
学位论文数据集  142

相似论文

  1. 硬质合金与钢连接工艺及机理研究,TG454
  2. 江蓠残渣高活性膳食纤维和羧甲基纤维素钠的制备及性能研究,TS254.9
  3. 复合污染下大薸和凤眼莲对重金属的吸收和富集特征,X173
  4. 壳聚糖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研究,TS254.9
  5. 污染源周边农田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与控制技术试验,X820.4
  6. 房县烤烟产地环境和烟叶综合质量评价,S572
  7. 肉牛养殖过程中重金属类危害性因素分析,S823
  8. 基于高光谱遥感的太湖水体藻蓝素和CDOM浓度估算模型研究,X87
  9. 改良剂对铜镉复合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研究,X53
  10. 太湖流域土地利用水污染效应评价与预警系统研究,X52
  11. 滩涂土壤养分与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变异及评价研究,S158
  12. 太湖地区水稻土有机碳空间表征尺度效应研究,S158
  13. 中国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组分空间分布特征,S718.5
  14. 太湖猪卵巢组织FSHR基因表达水平与5’调控区多态性分析,S828
  15. 抗重金属汞、铜、锌单抗可变区序列的克隆鉴定、真核表达及三维模拟,X171.5
  16. 铜在黑土—作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及其钝化机理研究,X53
  17. 盐城地区土壤及大米重金属污染情况调查研究,X53
  18. 菊花(Flos Chrysanthemi)的富硒作用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S682.11
  19. 兖州矿区植物波谱变异与重金属胁迫特征研究,X173
  20. CopC、BSA与Cu(Ⅱ)、Cu(Ⅰ)、Cd(Ⅱ)、Ag(Ⅰ)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O646
  21. 太湖北部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X832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 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 湖泊、水库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