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复合介质PRB去除地下水中氯代烃和苯系物混合污染研究

作 者: 田雷
导 师: 陈鸿汉;刘菲
学 校: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专 业: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关键词: 复合介质 渗透反应格栅 三氯乙烯 苯和甲苯 地下水
分类号: X52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4年
下 载: 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地下水是我国重要的饮用水源,但近年来地下水污染逐渐加剧,其中以氯代烃和苯系物为代表的有机污染由单一的污染发展至混合污染,且污染情况越来越复杂。针对这种现状,本研究利用已经广泛应用的渗透反应格栅技术(PRB),将零价铁PRB与微生物PRB进行有机整合,开发了复合介质PRB技术,用于修复地下水中以氯代烃和苯系物为代表的混合污染。本文通过柱实验与野外中试试验结合的方式,研究该技术对于地下水中氯代烃和苯系物混合污染的修复能力以及长期有效性。柱实验中设计了反应柱与微生物控制柱进行对照实验,并选择三氯乙烯作为氯代烃的代表污染物,苯和甲苯作为苯系物的代表污染物。通过监测发现:(1)反应柱和控制柱的零价铁PRB在反应初期都能够完全去除地下水中的TCE污染,反应柱中由于引入了微生物,在微生物PRB段能够很好地去除地下水中的苯系物;(2)当运行达到70pv时,反应柱零价铁PRB出现了TCE的穿透现象,而此时控制柱中由于人为引入了大量的NO3-,此时铁格栅已经不具有还原TCE的能力;(3)微生物能够很好的适应铁格栅出水中的高pH环境,能够很快的将pH降低至适于微生物生长活动的范围,并保持较高的苯和甲苯去除能力;(4)通过监测结果发现,生物格栅内部存在的可能电子受体有Fe(Ⅲ)和SO42-,而在本实验中通过监测结果推测主要电子受体是Fe(Ⅲ)。通过中试试验发现:(1)TCE污染地下水之后会形成污染羽,并向下游扩散。同时TCE的迁移具有一定的滞后现象;(2)通过后期调高TCE的入水浓度后的运行结果发现,实际环境中铁格栅对于TCE的去除能力比较明显,但是由于当地地下水中存在较高浓度的NO3-污染,严重影响了铁格栅的寿命,在运行了60d之后即发现零价铁格栅失去了对TCE的还原能力;(3)由于地下水水位较浅,水中含氧量,Fe(Ⅲ)、NO3-等电子受体较多,且通入的苯系物为易于微生物利用的甲苯,在进入反应池之后很快即被微生物去除,去除效果较高。总体来说复合介质渗透反应格栅去除TCE、苯和甲苯的效果比较明显,但是当地下水中存在高浓度的NO3-时,会严重影响铁格栅的使用寿命,建议在以后的应用中与去除NO3-的工艺联用,以保证格栅的使用寿命。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2
第一章 绪论  12-28
  1.1 地下水资源现状  12-17
    1.1.1 地下水资源的利用现状及污染情况  12-13
    1.1.2 地下水资源的有机污染  13-14
    1.1.3 地下水中氯代烃和苯系物污染现状及危害  14-17
  1.2 地下水有机污染修复技术研究现状  17-21
    1.2.1 地下水污染异位修复技术  18-19
    1.2.2 地下水污染原位修复技术  19-21
  1.3 氯代烃和苯系物污染治理的研究进展  21-25
    1.3.1 零价铁 PRB 治理氯代烃污染  22-24
    1.3.2 苯系物的生物降解  24-25
  1.4 研究意义及内容  25-26
  1.5 技术路线  26-27
  1.6 工作量考察表  27-28
第二章 复合介质 PRB 修复氯代烃和苯系物混合污染的柱实验研究  28-49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8-33
    2.1.1 实验材料  28-30
    2.1.2 实验方法  30-33
  2.2 分析测试方法  33-34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4-48
    2.3.1 零价铁格栅对 TCE 的去除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35-43
    2.3.2 微生物反应格栅对苯系物的去除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43-48
  2.4 本章小结  48-49
第三章 复合介质 PRB 修复氯代烃和苯系物混合污染的中试试验  49-63
  3.1 工程概述  49-53
    3.1.1 概述  49-50
    3.1.2 工艺说明及流程  50-51
    3.1.3 主要构筑物及其设计参数  51-53
    3.1.4 反应单元运行工艺参数  53
  3.2 实验仪器及检测分析方法  53-54
    3.2.1 实验仪器  53-54
    3.2.2 分析测试方法  54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62
    3.4.1 中试试验 TCE 的去除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55-60
    3.4.2 生物格栅对于甲苯的去除效果研究  60-62
  3.5 本章小结  62-63
第四章 结论及建议  63-65
  4.1 结论  63-64
  4.2 建议  64-65
致谢  65-66
参考文献  66-72
附录  72

相似论文

  1. 三氯乙烯致敏豚鼠肾损伤及其氧化应激机制的研究,R363
  2. 基于GIS的滕州市水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TV213.4
  3.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水环境质量评价和预测系统研究,X824
  4. 纳米Fe/Ni双金属颗粒的制备优化及其去除水中CAHs的基础研究,X523
  5. ANN在海州露天矿区地下水水质评价与预测中的应用,X824
  6. 筛板吹脱与铁还原处理模拟氯代烃污染场地地下水研究,X523
  7. 纳米颗粒表面处理对复合介质介电性能的影响,TM215
  8. 面向生态的干旱地区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研究,P641.8
  9. 巴音河山前冲洪积平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P641.8
  10. 傍河抽水驱动下河流污染对地下水影响的模拟研究,X52
  11. 西安市地下水超采区划分及生态修复量研究,P641.8
  12. 复杂结构的有限元计算,O327
  13. 电化学产H2对地下水中氯代有机物的催化加氢脱氯研究,X523
  14. 旱区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表生生态效应及其评价,X820.3
  15. 矿山地下水害防治工程可视化及地表塌陷预测研究,TD745
  16. 鄯善县需水管理政策与措施研究,TV213.4
  17. 城镇化对地下水影响数值模拟,P641.8
  18. 辽河流域典型区浅层地下水氟污染特征与生态效应分析,P641.8
  19. 石家庄炼油厂升级改造工程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研究,X523
  20. 人工环境下棘腹蛙生物学特性与生态饲养技术的研究,S966.39
  21. 我国矿区地下水资源的法律保护,D922.66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 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 地下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