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长春市新老城区可吸入颗粒物源解析对比研究

作 者: 李长晶
导 师: 马玉芹
学 校: 长春理工大学
专 业: 无机化学
关键词: 可吸入颗粒物(PM10) 源解析 化字质重平衡法(CMB) 对比研究
分类号: X5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可吸入颗粒物(PM10)是能够通过呼吸作用进入人体的颗粒物。长春市的可吸入颗粒物来源主要分为道路尘、城市综合扬尘、土壤风沙尘、建筑尘、燃煤尘和机动车尾气尘等6种。对可吸入颗粒物的来源进行分析,并定量得出每种尘源在可吸入颗粒物中所占的比例,即为源解析。近年来,源解析工作成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工具。本论文综述了国内外源解析工作的研究进展,并采用化学质量平衡法对长春市可吸入颗粒物的来源进行计算,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长春市城区总体大气质量水平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春市的大气质量逐年恶化,城区的大气污染主要是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2)对长春市新、老城区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进行监测。监测结果表明,与老城区相比,新城区大气中的PM10浓度相对较低,大气质量较好。(3)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法对尘源及研究对象(受体)进行无机成分分析,并建立无机成分谱;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尘源及研究对象进行有机成分分析,并建立有机成分谱。成分谱结果论证了各类尘源的标识性元素,这些标识性元素在新、老城区大气PM10中的分布因其污染特征不同而不同。(4)采用化学质量平衡法对新、老城区大气中PM10进行源解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非采暖期,对老城区大气中PM10贡献最大的是城市综合扬尘,其次是燃煤尘,然后是土壤风沙尘;对新城区大气中PM10贡献最大的是城市综合扬尘,其次是机动车尾气尘,再次是土壤风沙尘。在采暖期,对老城区大气中PM10贡献最大的是燃煤尘,其次是城市综合扬尘,然后是道路尘;而对于新城区,贡献最大的是燃煤尘,其次为综合扬尘,再次为机动车尾气尘。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8
第一章 绪论  8-17
  1.1 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  8-9
  1.2 长春市城区颗粒物污染特征  9-11
    1.2.1 长春市的气象特征  9-10
    1.2.2 长春市的污染特征  10-11
  1.3 颗粒物源解析研究现状  11-14
    1.3.1 源解析模型的分类  11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1-13
    1.3.3 国外研究现状  13-14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5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7
    1.5.1 研究内容  15
    1.5.2 本论文技术路线  15-17
第二章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17-29
  2.1 尘源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17-23
    2.1.1 排放源的识别  17-20
    2.1.2 尘源样品的采集  20-21
    2.1.3 尘源样品的处理  21-23
  2.2 受体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3-25
    2.2.1 受体样品的时空分布选择  23
    2.2.2 受体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3-25
  2.3 样品的分析及测试  25-26
    2.3.1 无机组分分析  25
    2.3.2 有机组分分析  25-26
    2.3.3 样品形貌分析  26
  2.4 化学质量平衡模型原理  26-29
第三章 长春市及新、老城区PM_(10)对比研究  29-34
  3.1 长春市空气质量达标状况  29-31
  3.2 新老城区空气质量状况对比  31-34
第四章 尘源和受体成分谱对比研究  34-44
  4.1 尘源和受体的无机成分谱  34-36
    4.1.1 尘源无机成分谱  34-35
    4.1.2 受体无机成分谱  35-36
  4.2 尘源和受体的有机成分谱数据  36-41
    4.2.1 有机物质性质  36-40
    4.2.2 尘源有机成分谱  40
    4.2.3 受体有机成分谱  40-41
  4.3 尘源、受体样品形貌分析  41-44
第五章 化学质量平衡模型(CMB)进行源解析结果  44-48
  5.1 非采暖期源解析结果分析  44-45
  5.2 采暖期源解析结果分析  45-46
  5.3 新老城区全年大气PM_(10)源贡献率分析  46-48
第六章 各类污染源污染控制措施  48-50
  6.1 非采暖期主要污染源及控制措施  48-49
    6.1.1 新城区主要控制源及措施  48
    6.1.2 老城区主要控制源及措施  48-49
  6.2 采暖期主要污染源及控制措施  49-50
    6.2.1 新城区主要控制源及措施  49
    6.2.2 老城区主要控制源及措施  49-50
第七章 结论  50-52
致谢  52-53
参考文献  53-56
附录  56

相似论文

  1. 布依语—英语语音对比研究,H319
  2. 多环芳烃在土壤不同粒径组分中的分配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X131.3
  3. 淮南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研究,X513
  4. 北极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含量、分布及对映体特征,X834
  5. 大学英语课堂新手型与专家型教师话语对比研究,H319
  6. 23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手术与常规20G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对比研究,R779.6
  7.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与传统锁骨下静脉置管应用于恶性肿瘤患者的效果评价研究,R472
  8. 英汉俚语修辞格及文体对比研究,H15
  9. 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异构设计与PM10灰预测,X851
  10. 城市大气颗粒物(PM10)源解析与浓度预测及气象因素影响研究,X513
  11. 西安市南郊大气PM2.5及其重金属元素污染特征研究,X513
  12. 明清家具装饰纹样对比性研究,J525.3
  13. 长大纵坡桥面铺装表层抗剪性能研究,U443.33
  14. 双能量CT肺灌注成像评价急性肺栓塞的可行性研究,R563.5
  15. 理查·施特劳斯与古斯塔夫·马勒艺术歌曲对比初探,J605
  16. 中美时尚杂志中化妆品广告语篇的礼貌策略对比研究,H152
  17. 深圳市大学城大气颗粒物(PM_(2.5))污染特征分析及源解析,X513
  18. 维吾尔《十二木卡姆》“达斯坦”与歌剧《艾里甫与赛乃姆》唱段与之对比研究,J607
  19. 《阿Q正传》汉英语篇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与翻译策略,I046
  20. 英日汉礼貌语比较,H313;H36
  21. 中日汉语语基的对比研究,H36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 粒状污染物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