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可持续评价-以贾汪为例

作 者: 朱琳
导 师: 卞正富
学 校: 中国矿业大学
专 业: 土地资源管理
关键词: 资源枯竭城市 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生态足迹 耗散结构理论
分类号: X2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7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先保障生态安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原则,以土地资源为载体,多角度探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可持续性。文章首先指出资源枯竭城市特征和存在问题,提出结构性缺损和功能性缺损概念;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生命周期理论、耗散结构理论,探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机理;从转型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状况,评价转型发展过程中城市系统的健康性;从城市系统耗散结构特征出发,建立系统熵流模型,观察生产力活动对城市系统熵流贡献情况,分析转型发展过程中城市系统有序性变化情况;剖析土地利用系统和城市发展系统耦合关系,判定城市系统协调性;并以社会调查为基础,了解矿山关闭对社会经济环境影响情况,收集群众对城市转型发展成果的感知和建议,提出可持续转型发展对策。主要结论如下:(1)资源枯竭城市具有结构性缺损和功能性缺损特征。资源枯竭城市结构性缺损包括自然、经济、社会结构性缺损,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土地利用结构和经济结构;功能性缺损包括生产、生态服务、承载、社会服务、文化功能方面。通过对城市结构性缺损和功能性缺损之间关系的分析,指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可持续,需要通过调适城市结构和完善城市功能来实现。(2)在可持续发展、生命周期和耗散结构理论指导下,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机理表现出典型的生命周期和耗散结构特征。资源枯竭城市处在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衰落期,其转型过程表现出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和涨落性的耗散结构基本特征,通过对处在远离平衡态的城市系统加入“涨落”扰动,使其在非线性作用下放大为巨涨落,引导和控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方向。(3)资源枯竭城市贾汪转型期间,城市系统健康状态不佳。通过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传统生态足迹和三维生态足迹核算得知,2000-2010年间,生态足迹不断增加、生态承载力缓慢下降,并于2004年开始出现生态赤字,表现出不断增长态势,当年的生态足迹高度为1.62,即自然系统需要1.62年才能生产出满足当年城市发展对生物生产量的需求,至2010年,生态赤字增长到了2004年的12.85倍,生态足迹高度增长到9.89年,主要影响因素为建设占用耕地较多、工业偏重化发展与生态恢复滞后。(4)贾汪城市系统朝向有序性方向发展。通过熵流模型分析,自2000年以来,贾汪城市系统经历了负熵-正熵-负熵流的过程,朝有序方向发展的时间起点为2006年,影响城市有序性的因素包括:科学的土地资源配置、合理的资金投入、技术进步与应用、劳动力构成等。(5)通过分析城市发展系统和土地利用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将城市发展划分为系统协调、系统退化、系统解体和新周期产生四个阶段,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协调性进行了评价,得出贾汪转型发展自2001年起进入初步协调阶段;通过三段求合法对经济增长和建设用地面积变化Logistic模拟发现,土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将进入稳定阶段,导致城市系统协调性增长缓慢。(6)采用社会调查方法,开展了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社会满意度评价,并结合系统健康性、有序性和协调性评价结果,提出了贾汪转型发展对策,主要包括通过生态建设和环境恢复提高城市系统承载力,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降低城市发展生态足迹,改善城市系统健康性;通过科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公众参与度和制度创新等对策,保障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可持续。

全文目录


致谢  4-6
摘要  6-8
Abstract  8-11
Extended Abstract  11-27
1 绪论  27-33
  1.1 研究背景  27-28
  1.2 研究意义  28-29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29-31
  1.4 技术路线  31-32
  1.5 本章小结  32-33
2 研究综述  33-47
  2.1 资源型城市研究现状  33-38
  2.2 基于土地利用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  38-43
  2.3 土地配置研究现状  43-46
  2.4 本章小结  46-47
3 资源枯竭城市特征分析  47-68
  3.1 研究对象介绍  47-52
  3.2 资源枯竭城市特征  52-55
  3.3 资源枯竭城市面临的挑战  55-56
  3.4 结构性和功能性缺损特征  56-67
  3.5 本章小结  67-68
4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机理分析  68-92
  4.1 理论基础  68-74
  4.2 资源枯竭城市耗散结构分析  74-81
  4.3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理论分析  81-87
  4.4 多维城市可持续性评价方法  87-91
  4.5 本章小结  91-92
5 资源枯竭城市系统健康性评价  92-118
  5.1 评价思路  92-93
  5.2 转型期 LUCC 研究  93-106
  5.3 计量分析经济增长与耕地变化关系  106-110
  5.4 转型期生态足迹测算  110-116
  5.5 本章小结  116-118
6 资源枯竭城市系统有序性和协调性分析  118-140
  6.1 评价思路  118-120
  6.2 城市转型发展有序性评价  120-127
  6.3 城市发展与土地利用耦合关系分析  127-136
  6.4 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面积拟合关系分析  136-139
  6.5 本章小结  139-140
7 公众对转型发展的满意度调查  140-151
  7.1 矿山关闭对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调查  140-144
  7.2 公众对转型发展的感知调查  144-150
  7.3 本章小结  150-151
8 贾汪可持续综合评价与转型发展对策  151-163
  8.1 贾汪转型发展可持续性综合评价  151-155
  8.2 转型发展对策  155-161
  8.3 本章小结  161-163
9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163-167
  9.1 全文总结  163-165
  9.2 主要创新点  165-166
  9.3 不足与研究展望  166-167
参考文献  167-183
附录  183-188
附表  188-194
作者简历  194-197
学位论文数据集  197

相似论文

  1. 云南民族旅游地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研究,F592.7
  2. 高校绿色办公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研究,G647
  3. 基于生态足迹的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研究,F592.7
  4. 基于能源消耗的建筑工程生态足迹评价,X826
  5. 高原湖泊湖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及模式研究,X22
  6. 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X24
  7.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综合应用研究,X826
  8. 生态消费的哲学思考,X2
  9. 兰州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风险管理研究,F426.22
  10. 绿色金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研究,F832;F205
  11. 基于能源效率视角的重庆经济发展转型研究,F206
  12. 吉林大布苏自然保护区现状分析与保护对策研究,X36
  13. 旧建筑改造的新思考,TU746.3
  14. 新课改下初中地理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G633.55
  15. 吉林市土地利用生态足迹分析及在土地环境评价中的应用,X825
  16. 可持续发展的宁波市区域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探析,G250.76
  17.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研究,D922.68
  18. 清洁生产及其在污水和生态治理中的应用研究,X38
  19. 西双版纳亚洲象保护廊道建设与社区发展关系研究,S863
  20.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化特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F224
  21. 西双版纳勐仑地区不同类型小流域氮流失规律分析,X52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社会与环境 > 环境与发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