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通过共振散射光谱研究蒽醌类色素的毒性机理并对其潜在毒性进行评价

作 者: 李姹姹
导 师: 李军生
学 校: 广西科技大学
专 业: 生物化工
关键词: 蒽醌色素 共振散射 DNA结合饱和值 潜在毒性
分类号: TS207.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为了研究蒽醌类色素的毒性机理并快速对其潜在毒性进行评价,本文引入DNA嵌入理论,并通过共振散射光谱检测分析,推算出茜素、红紫素、1-羟基蒽醌等与DNA的结合饱和值,进一步与溴化乙锭、阿霉素、米托蒽醌与DNA的结合饱和值进行比较,快速评价茜素、红紫素、1-羟基蒽醌等的毒性大小,并建立相应的蒽醌类色素潜在毒性快速预警方法。通过共振散射光谱检测分析,茜素、红紫素、1-羟基蒽醌与DNA结合饱和值分别为0.20、6.41、0.18,而溴化乙锭、阿霉素、米托蒽醌与DNA结合饱和值分别为14.90、10.61和3.41。因此可以推断出,红紫素毒性介于阿霉素和米托蒽醌之间,茜素、1-羟基蒽醌的毒性小于米托蒽醌的毒性,而三者的毒性都远远小于溴化乙锭。通过共振散射光谱检测分析环境因素对茜素、红紫素、1-羟基蒽醌与DNA的结合饱和值影响。组氨酸、葡萄糖、酸碱性条件下会减小茜素的结合饱和值,天冬氨酸、色氨酸和NaCl会增大茜素与DNA的结合饱和值;葡萄糖、亮氨酸、VB12和牛血清白蛋白会减小红紫素与DNA的结合饱和值,CaCl2会增大红紫素与DNA的结合饱和值;叶酸、组氨酸、苏氨酸及碱性条件下会减小1-羟基蒽醌与DNA的结合饱和值,NaCl、葡萄糖、牛血清白蛋白以及酸性条件下会增大1-羟基蒽醌与DNA的结合饱和值。通过以上结果得出,可以通过改变环境因素来增大或是减小茜素、红紫素、1-羟基蒽醌的毒性。以溴化乙锭为参照,应用荧光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研究茜素、红紫素、1-羟基蒽醌与DNA的相互作用关系。茜素、红紫素和1-羟基蒽醌与溴化乙锭类似,均能与DNA结合,并且结合强弱顺序为溴化乙锭>红紫素>茜素>1-羟基蒽醌。同样以溴化乙锭为参照,通过抑菌试验研究茜素、红紫素和1-羟基蒽醌的抑制细菌生长能力大小,抑制细菌生长能力大小顺序为溴化乙锭>红紫素>茜素>1-羟基蒽醌。以上所得结果与本研究的方法所得结果一致,所以本研究的方法是可行可靠的。以溴化乙锭、阿霉素、米托蒽醌为参照,通过共振散射光谱检测分析茜素、红紫素、1-羟基蒽醌对大肠杆菌的作用。茜素、红紫素、1-羟基蒽醌与溴化乙锭、阿霉素、米托蒽醌一样均能与大肠杆菌基因组DNA作用且能够存留在活体细胞中。通过本研究的方法能够得出几种化合物对大肠杆菌基因组DNA作用最强时间,溴化乙锭、阿霉素、米托蒽醌、茜素、红紫素、1-羟基蒽醌作用最强时间分别为4.0h、5.0h、3.5h、6.5h、4.5h、4.0h。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7
符号说明  7-11
第一章 绪论  11-17
  1.1 研究现状  11-15
    1.1.1 蒽醌类色素  12-13
    1.1.2 共振散射光谱技术  13-14
    1.1.3 DNA 嵌入原理  14-15
    1.1.4 DNA 结合饱和值  15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1.3 论文研究内容  15-17
第二章 通过共振散射光谱研究茜素的毒性机理并对其潜在毒性进行评价  17-34
  2.1 引言  17
  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17-19
    2.2.1 实验仪器  17-18
    2.2.2 实验试剂  18
    2.2.3 基本溶液配制方法  18-19
  2.3 实验方法  19-24
    2.3.1 茜素与 DNA 的结合饱和值的测定  19
    2.3.2 环境因素对茜素与 DNA 结合饱和值的影响  19-24
  2.4 结果与讨论  24-32
    2.4.1 茜素与 DNA 的结合饱和值  24-26
    2.4.2 环境因素对茜素与 DNA 结合饱和值的影响  26-32
  2.5 本章结论  32-34
第三章 通过共振散射光谱研究红紫素的毒性机理并对其潜在毒性进行评价  34-50
  3.1 引言  34
  3.2 实验仪器及试剂  34
    3.2.1 实验仪器  34
    3.2.2 实验试剂  34
    3.2.3 基本溶液配制  34
  3.3 实验方法  34-41
    3.3.1 红紫素与 DNA 的结合饱和值的测定  34-35
    3.3.2 环境因素对红紫素与 DNA 结合饱和值的影响  35-41
  3.4 结果与讨论  41-49
    3.4.1 红紫素与 DNA 的结合饱和值  41-42
    3.4.2 环境因素对红紫素与 DNA 结合饱和值的影响  42-49
  3.5 本章结论  49-50
第四章 通过共振散射光谱研究 1-羟基蒽醌的毒性机理并对其潜在毒性进行评价  50-59
  4.1 引言  50
  4.2 实验仪器及试剂  50
    4.2.1 实验仪器  50
    4.2.2 实验试剂  50
    4.2.3 基本溶液配制  50
  4.3 实验方法  50
  4.4 结果与讨论  50-58
    4.4.1 1-羟基蒽醌与 DNA 的结合饱和值  50-51
    4.4.2 环境因素对 1-羟基蒽醌与 DNA 结合饱和值的影响  51-58
  4.5 本章结论  58-59
第五章 传统方法验证共振散射光谱法的研究  59-67
  5.1 引言  59
  5.2 实验仪器及材料  59
    5.2.1 主要仪器  59
    5.2.2 实验材料  59
  5.3 实验方法  59-60
    5.3.1 抑菌试验  59-60
    5.3.2 琼脂糖凝胶电泳法  60
    5.3.3 紫外分光光度法  60
    5.3.4 荧光分光光度法  60
  5.4 结果与讨论  60-66
    5.4.1 抑菌试验结果分析  61
    5.4.2 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分析  61-62
    5.4.3 紫外分光光度法结果分析  62
    5.4.4 荧光结果分析  62-66
  5.5 本章结论  66-67
第六章 蒽醌类色素与细菌基因组 DNA 相互作用研究  67-71
  6.1 引言  67
  6.2 试验方法  67
  6.3 结果与讨论  67-70
  6.4 本章结论  70-71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73
  7.1 结论  71-72
  7.2 展望  72-73
参考文献  73-76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  76-77
致谢  77

相似论文

  1. 卡波姆、羧甲基纤维素钠自聚集作用的共振散射光谱及其应用研究,R917
  2. 三聚氰胺和亚硝酸盐卫生检验新方法研究,R115
  3. 通过共振散射研究蒽醌衍生物与DNA相互作用的毒性机理,R285
  4. 共振光散射技术在生物分子检测中的应用,O657.3
  5. 红细胞与银纳米粒子的共振散射光谱研究,O657.3
  6. HSA的分频荧光及DNA和HSA的共振散射光谱研究,O657.3
  7. 金、银纳米粒子的微波和光化学合成及其共振散射光谱研究,O657.3
  8.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的研究与应用,O657.3
  9. 金、银和铂配合纳米微粒体系的光谱特性研究及其分析应用,O657.3
  10. 含硫、硒、碘纳米微粒的共振散射和荧光效应研究及其分析应用,O657.3
  11. Ag(Ⅰ)、Au(Ⅲ)与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平衡,Cu(Ⅱ)和Zn(Ⅱ)离子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竞争研究,Q591
  12. 纤维蛋白原和载脂蛋白免疫共振散射光谱分析,O657.3
  13. 测定蛋白质的光度新方法研究,O657.3
  14. 金、金-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及蛋白质等纳米微粒的共振散射光谱研究及分析应用,O657.3
  15. 银、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蛋白质纳米微粒体系的光谱特性研究及分析应用,O657.3
  16. 化学修饰电极的研究及应用,O657.1
  17. 动植物蛋白酶等酶活力的共振散射光谱测定,Q55-3
  18. 免疫球蛋白A等的免疫共振散射光谱分析,O657.3
  19. 免疫球蛋白M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金标记免疫共振散射光谱分析,R446.6
  20. 补体C3的免疫共振散射光谱分析,R446.6
  21. 几种纳米银粒子的制备、表征及在光谱分析中的应用,O614.122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轻工业、手工业 > 食品工业 > 一般性问题 > 食品标准与检验 > 食品质量控制与保证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