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咪唑啉和醇胺两种高效缓蚀剂的合成及其缓蚀机理研究

作 者: 王智博
导 师: 张春华
学 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专 业: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关键词: 硫脲基咪唑啉 醇胺 泡排剂 复配型缓蚀剂 缓蚀性能
分类号: TG174.4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9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金属管道在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和输送过程中腐蚀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石油化工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重大安全隐患。缓蚀剂技术在解决金属腐蚀的关键技术之一。开发绿色、高效、对环境温和的缓蚀剂技术是目前石油化工领域金属防腐方面的重要研究方向和热点课题,本文针对大庆油田天然气采集和输送用金属管道的CO2等酸性介质腐蚀问题,根据分子吸附成膜理论,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和优化的合成工艺合成制备了咪唑啉类、醇胺类两种高效的缓蚀剂,分析了缓蚀剂的缓蚀机理。根据分子结构设计方法,通过在咪唑啉环中季铵上增加极性基团,使其具有良好水溶性结构和更多能与金属进行轨道配位提供孤对电子的分子结构。本文采用油酸与二乙烯三胺(DETA)、三乙烯四胺(TETA)在真空条件合成咪唑啉中间体,再分别与氯化苄、硫脲等摩尔反应制得相应的硫脲基咪唑啉盐(IM-S1、IM-S2),并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对产物进行结构表征。探讨了不同合成产物结构对收率和缓蚀性能影响,筛选出具有最优缓蚀能力的分子结构,通过改变反应原料配比,合成产物在不同浓度下腐蚀失重、极化曲线及交流阻抗的分析确定了油酸、DETA、氯化苄和硫脲的最佳配比。即IM-S1具有最佳的缓蚀效果,缓蚀剂添加浓度为70mg/L时,缓蚀率达到97%以上。复配不同浓度的硫脲后,与单一投加IM-S1的缓蚀效果相比,缓蚀能力改善明显,但随着硫脲浓度的逐渐增加,缓蚀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动态接触角测试从宏观角度观察不同复配比例缓蚀剂在钢片表面动态吸附情况,硫脲与IM-S1比例为1:1时,接触角最小,吸附性最佳。SEM测试则从微观形貌方面显示了钢片表面的腐蚀情况,测试结果与上述一致。本文通过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两方面从理论层面探究复配型咪唑啉缓蚀剂在金属表面的吸附状态,热力学计算得出IM-S1和复配型缓蚀剂ΔG理论值均随覆盖率的增加逐渐减小,自发吸附能力和缓蚀性能愈发增强,动力学测试结果显示,缓蚀剂在金属表面的吸附需要一定时间,腐蚀初期缓蚀效果较差,表面活性剂OP-10的加入,降低IM-S1大分子之间的缠结,提高其运动速度和渗透能力,使其与硫脲具有更为理想的协同效应。传统醇胺缓蚀剂缓蚀效果差,产物腐蚀性强,本文经过原料的筛选,采用MDEA为主缓蚀剂,复配不同的辅助剂,得到两类环境友好的多元化复合醇胺缓蚀剂,解决了上述问题。醇胺缓蚀剂常温常压下为液体状态,重力对其限制作用明显。模拟腐蚀环境下,经过起泡剂的选择,溶液和液膜粘度剂的复配,制备出在较高温度和较大pH值条件下具有适当起泡高度和消泡时间的泡排剂,促使液态醇胺形成气泡,均匀的覆盖在钢体表面,提高了缓蚀剂分子的渗透能力和缓蚀能力。在缓蚀剂中添加相同浓度的微量泡排剂后,二元复配和三元复配的缓蚀性能均强于单一投加MDEA时的缓蚀效果。以MDEA为主缓蚀剂的二元复配缓蚀性能排列顺序为,硫脲>MEA>钼酸钠>DETA。三元复配的腐蚀失重、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测试结果显示,两种复配缓蚀剂的腐蚀速率均低于国家标准,具有良好的抑制阴、阳极腐蚀作用。醇胺缓蚀剂从宏观(接触角测试)和微观(SEM测试)两方面观测结果一致性较高,在钢片表面铺展较好,接触角最低为10.16°,表面腐蚀形貌显示复配硫脲与钼酸钠的缓蚀效果优于MEA与DETA的复配。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第1章 绪论  10-22
  1.1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0-11
  1.2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11-16
    1.2.1 CO2的电化学腐蚀原理  11-13
    1.2.2 腐蚀的形式  13-14
    1.2.3 防腐的原理  14-16
  1.3 缓蚀剂的种类及研究现状  16-20
    1.3.1 缓蚀剂的种类  16-17
    1.3.2 咪唑啉类缓蚀剂的研究现状  17-18
    1.3.3 醇胺类缓蚀剂的研究现状  18-20
  1.4 课题研究内容  20-22
第2章 实验部分  22-31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23
    2.1.1 实验原料  22-23
    2.1.2 实验仪器  23
  2.2 咪唑啉缓蚀剂的合成方法  23-25
    2.2.1 咪唑啉中间体的合成  23-25
    2.2.2 咪唑啉季铵盐的合成  25
    2.2.3 硫脲基咪唑啉季铵盐的合成  25
  2.3 醇胺缓蚀剂的合成方法  25-26
  2.4 泡排剂的合成方法  26-27
  2.5 结构与性能表征  27-31
    2.5.1 IR 红外光谱测试  27
    2.5.2 ~1HNMR 核磁测试  27
    2.5.3 腐蚀失重法  27-28
    2.5.4 动电位扫描极化曲线法  28-29
    2.5.5 交流阻抗法  29
    2.5.6 动态接触角测试法  29
    2.5.7 SEM 测试法  29
    2.5.8 覆盖率测试法  29-31
第3章 咪唑啉缓蚀剂合成及其缓蚀性能  31-57
  3.1 咪唑啉分子结构设计与合成  31-38
    3.1.1 设计原理  31-33
    3.1.2 合成工艺研究  33-38
  3.2 咪唑啉缓蚀剂对 X60 碳钢的缓蚀性能研究  38-47
    3.2.1 咪唑啉结构对缓蚀性能的影响  38-40
    3.2.2 咪唑啉浓度对缓蚀性能的影响  40-43
    3.2.3 咪唑啉与硫脲复配对缓蚀性能的影响  43-47
  3.3 咪唑啉缓蚀剂对 X60 碳钢的缓蚀机理研究  47-55
    3.3.1 吸附热力学与动力学研究  47-52
    3.3.2 缓蚀机理研究  52-55
  3.4 本章小结  55-57
第4章 醇胺复合缓蚀剂设计及其缓蚀性能  57-74
  4.1 醇胺复合缓蚀剂体系的设计与合成制备  57-63
    4.1.1 泡排剂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  58-61
    4.1.2 醇胺复合缓蚀剂的合成制备  61-63
  4.2 醇胺复合缓蚀剂体系的缓蚀性能分析与机理研究  63-73
    4.2.1 MDEA 浓度对缓蚀性能的影响  63-64
    4.2.2 复配型醇胺缓释剂对缓蚀性能的影响  64-73
  4.3 本章小结  73-74
结论  74-75
参考文献  75-8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80-82
致谢  82

相似论文

  1. 苯乙醇胺类β-受体激动剂关键中间体的不对称还原反应研究,O621.2
  2. 化学吸收法捕捉CO2的初步研究,X51
  3. 上海石化硫磺回收装置的工程分析与比较研究,TE624
  4. CO2驱采油井缓蚀剂研究,TE983
  5. 含氮有机缓蚀剂的合成及缓蚀性能研究,TG174.42
  6. DEIPA、EDIPA的合成及对水泥性能的影响,TQ172.1
  7. 二乙醇单异丙醇胺合成工艺研究,TQ226.31
  8. 脂肪酸酯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TQ423.12
  9. Ag(Ⅲ)配离子氧化氨基化合物的反应动力学及机理研究,O643.12
  10. 二氧化碳醇胺吸收液的界面张力研究,X701
  11. 泡沫排水采气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TE377
  12. MDEA为主体的混合胺法吸收CO_2的研究,X701
  13. 环烷基咪唑啉甜菜碱缓蚀阻垢性能的研究,TG174.42
  14. Gemini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缓蚀性能研究,TG174.1
  15. 碱性介质中硫脲类和苯并三唑类Mannich碱对铜的缓蚀性能的研究,TG174.42
  16. 不锈钢表面复合型缓蚀剂的研究,TG174.42
  17. 壳聚糖类衍生物在3.5%NaCl介质中的缓蚀评价及机理研究,TG174.42
  18. 碱性离子液体的制备和脱硫性能的研究,X701.3
  19. Fe(VI)配离子氧化醇胺类、醇类有机物的反应动力学,O621.2
  20. 多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合成与性能研究,TQ423.12
  21. 咪唑啉膦酰胺盐酸盐的合成及其缓蚀性能研究,TG174.42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 金属学与热处理 > 金属腐蚀与保护、金属表面处理 > 腐蚀的控制与防护 > 金属表面防护技术 > 金属防腐剂、缓蚀剂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