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铁素体—珠光体型非调质钢应用技术研究

作 者: 谭利
导 师: 詹肇麟
学 校: 昆明理工大学
专 业: 材料工程
关键词: 非调质钢 动态再结晶 微合金化 控锻控冷工艺
分类号: TG14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9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热模拟Gleeble-1500上研究了V-Ti和V-Nb-Ti非调质钢在锻造温度内的热塑性,结果表明微合金非调质钢的热塑性都比较好,由于Nb对再结晶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从而使热塑性有所下降,故V-Nb-Ti的热塑性较V-Ti复合的稍差。同时在Gleeble-3800上进行了非调质钢的动态再结晶实验,对比V-Ti和V-Nb-Ti微合金复合对动态再结晶过程、再结晶后奥氏体晶粒细化规律和再结晶状态图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合金非调质钢的变形温度T越高、应变速率ε越低,越容易发生动态再结晶;较高的应变速率ε和较低的形变温度T越容易获得更加细小的再结晶晶粒尺寸;与V-Ti非调质钢相比,添加微量Nb的V-Nb-Ti非调质钢具有更加细小的晶粒。这是因为Nb具有以下的作用:(1)在高温形变时,处于固溶态的Nb粒子容易在位错、晶界等高能态区发生偏聚,拖曳阻止再结晶的发生;(2)在较低温度形变时,Nb的碳氮化物会在位错和晶界等高能态区发生形变诱导析出,钉扎位错和晶界迁移,从而阻止、终止再结晶的进行。对比微合金非调质钢的动态再结晶的晶粒尺寸模型、再结晶状态图、再结晶激活能、热加工图和塑性失稳图,探索出锻造温度、应变速率对非调质钢晶粒的细化规律,从而总结出不同微合金复合化的控锻工艺和锻造原理,结果表明V-Ti非调质钢的控锻原理属于再结晶控制轧制,再结晶控锻工艺为:加热温度1130℃,开锻温度1000℃,终锻温度850℃,应变速率ε0.4s-1;而V-Nb-Ti非调质钢的控锻原理属于再结晶-未再结晶控制轧制,再结晶-未再结晶控锻工艺为:加热温度1200℃,开锻温度1000℃,终锻温度850℃,应变速率ε0.4s-1。通过Formastor-FⅡ全自动相变仪测绘非调质钢在未变形时的静态CCT曲线,分析研究了V-Ti和V-Nb-Ti复合在连续冷却过程中的相变规律及影响,从而确定了不同微合金化非调质钢的控冷区间和控冷速度。结果表明V-Ti非调质钢的控冷工艺为:控制冷区间为740℃~500℃,控制冷速度为0.3~1.2℃/s,其控锻控冷属于再结晶控锻控冷工艺;而V-Nb-Ti非调质钢的控冷工艺为:控制冷区间为720℃~500℃,控制冷速度为0.3℃~1℃/s,其控锻控冷属于属于再结晶-未再结晶控锻控冷工艺。结果表明控冷范围内控制冷速度越慢,铁素体所占比例越大且呈块状分布,非调质钢的韧性越好。可以通过控制冷速调控非调质钢的强韧性。非调质钢的控锻控冷实验,研究了V-Ti非调质钢在加热温度在1130℃, V-Nb-Ti非调质钢加热温度在1200℃,开锻温度为1000℃~1050℃的工艺条件下,不同终锻温度、不同的预变形量、空冷和风冷对微合金化后力学性能和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终锻温度的降低、预变形量越大、风冷能显著提高V-Ti微合金非调质钢的抗拉强度,但冲击韧性明显下降;而对于V-Nb-Ti非调质来说,随着终锻温度的降低、预变形量越大、风冷对强度影响不大,但能显著提高冲击韧性值。这是因为V-Nb复合细化奥氏体晶粒,提高了再结晶终止温度,促进V(C,N)粒子的析出,未再结晶区的低温锻造细化再结晶后的粗大晶粒,促进晶内铁素体在MnS-VN复合物上的析出,使珠光体片变态球化。V-Nb复合促进了MnS在V(C,N)粒子复合析出,促进了晶内铁素体生成。未再结晶区轧制导致珠光体片呈现弯折、折断、球状粒化,使得V-Nb-Ti非调质钢随着终锻温度越低,预变形量增加而呈现强度不减冲击韧性值升高的优化效果。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0
第一章 绪论  10-32
  1.1 选题背景  10-11
  1.2 微合金非调质钢的发展历程  11-15
  1.3 国外微合金非调质钢的开发与应用  15-16
  1.4 国内微合金非调质钢的研发与应用  16-18
  1.5 锻造过程中非调质钢的动态再结晶行为  18-22
    1.5.1 奥氏体的动态再结晶过程  19-20
    1.5.2 奥氏体的动态再结晶模型  20-21
    1.5.3 发生奥氏体动态再结晶的条件  21-22
  1.6 探索微合金化技术及锻造工艺  22-26
    1.6.1 微量合金元素在控锻控冷过程中的作用  22-26
  1.7 控锻控冷  26-29
    1.7.1 控制锻造  27-29
    1.7.2 控制冷却  29
  1.8 选题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29-32
第二章 研究方案及实验方法  32-38
  2.1 研究方案  32
  2.2 实验材料  32-33
  2.3 实验方法  33-38
    2.3.1 Gleeble热模拟试验  33-34
    2.3.2 非调质钢静态CCT曲线的测定  34
    2.3.3 室温拉伸和冲击试验  34-35
    2.3.4 非调质钢的金相分析  35-38
第三章 微合金非调质钢的动态再结晶过程  38-60
  3.1 引言  38
  3.2 实验工艺过程  38-39
  3.3 微合金非调质钢的动态再结晶过程  39-57
    3.3.1 应力-应变曲线  39-42
    3.3.2 变形温度、应变速率对流变应力的影响  42-43
    3.3.3 应变速率、变形温度对峰值应变的影响  43-44
    3.3.4 动态再结晶RRT曲线  44-45
    3.3.5 微合金非调质钢的动态再结晶激活能  45-47
    3.3.6 峰值应力与Z的关系  47-49
    3.3.7 奥氏体动态再结晶动力学模型  49-50
    3.3.8 动态再结晶状态图  50-52
    3.3.9 动态再结晶晶粒尺寸模型对比图  52-56
    3.3.10 热成型加工图和塑性失稳图  56-57
  3.4 本章小结  57-60
第四章 微合金非调质钢CCT曲线及热塑性试验  60-72
  4.1 引言  60
  4.2 CCT曲线和热塑性曲线实验工艺过程  60-61
  4.3 微合金非调质钢静态CCT曲线试验结果与分析  61-67
    4.3.1 微合金非调质钢的相变点  61
    4.3.2 非调质钢连续冷却转变的金相组织  61-64
    4.3.3 非调质钢连续冷却转变曲线  64-66
    4.3.4 非调质钢的显微硬度  66-67
  4.4 热塑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67-71
    4.4.1 抗拉强度与试验温度的关系  67-68
    4.4.2 断面收缩率与试验温度的关系  68-71
  4.5 本章小结  71-72
第五章 探索非调质钢中的微合金化及锻造工艺  72-78
  5.1 引言  72
  5.2 非调质钢的设计  72-73
  5.3 微合金元素对C-Mn钢动态再结晶及晶粒细化的影响  73-74
  5.4 非调质钢中的析出强化及微合金化锻造工艺  74-77
  5.5 本章小结  77-78
第六章 控锻控冷  78-90
  6.1 引言  78
  6.2 控锻控冷工艺  78
  6.3 控锻控冷对组织、力学性能的结果与分析  78-88
    6.3.1 不同终锻温度下预形变-风冷对组织、力学的影响  78-88
  6.4 本章小结  88-90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90-92
致谢  92-94
参考文献  94-98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98-100

相似论文

  1. 超快冷下钒微合金化大梁钢组织性能的研究与工艺开发,TG335
  2. TC21合金的热变形行为及加工图研究,TG146.23
  3. Cr12MoV钢热变形行为及组织性能研究,TG142
  4. 热变形对Ni45Co5Mn36.7In13.3组织与磁性能的影响,TG139.6
  5. 镁合金AZ61热变形特性及锥齿轮热锻成形研究,TG319
  6. 汽轮机用GH80A合金的组织稳定性与动态再结晶行为研究,TG132.32
  7. GH625合金的热变形行为及动态再结晶研究,TG132.32
  8. GH4145合金热变形行为研究,TG115.53
  9. 贝氏体型冷作强化非调质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研究,TG142.1
  10. 胀断连杆用新型中碳非调质钢的研究,TG142.31
  11. 微观组织和冶金质量对微合金非调质钢疲劳性能影响的研究,TG142.15
  12. 冷却方式对Q345GJ高建钢组织性能的影响,TG335
  13. 微合金化高锰钢的应用研究,TG142.33
  14. 贝氏体型冷作强化非调质钢的应用性能,TG142
  15. Ca对Mg-Li-Al合金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TG146.22
  16. 重卡曲轴热处理工艺性能分析,TG156.82
  17. Sn-9Zn系无铅焊锡合金的微合金化研究,TG42
  18. 新型热作模具钢的组织与性能研究,TG142.1
  19. 微量添加元素对Sn-0.7Cu无铅钎料性能的影响,TG425
  20. 微合金非调质钢在N80级油套管中的应用,TE973
  21. Ti-15-3的两段超塑性行为研究,TG146.23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 金属学与热处理 > 金属材料 > > 钢的组织与性能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