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适用于饱和黏土循环动力分析的边界面塑性模型及应用

作 者: 胡存
导 师: 刘海笑
学 校: 天津大学
专 业: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关键词: 边界面塑性模型 饱和黏土 循环稳定 循环退化 积分算法 嵌入式海洋结构 循环承载力
分类号: TU447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5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嵌入式海洋结构诸如桩基、吸力锚、桶型基础以及拖曳锚等,往往处于极其复杂和恶劣的海洋环境条件,通常需深嵌于海床土以提供承载性能。因此,该类结构及其周围的海洋土体将直接或间接地承受由风、浪、流等导致的长期、持续、低频循环载荷的作用。海洋土尤其是海洋软土的非线性动力特性在循环载荷下将发生一系列演变,进而会引起嵌入式海洋结构循环承载性能的巨大变化。鉴于此,本文建立了适用于该类结构循环承载力评估的数值分析模型。首先,基于临界状态理论建立了能合理反映饱和黏土循环稳定循环退化动力特性的无弹性域边界面塑性模型。以应力反向点作为边界面的广义各向同性硬化中心,提出了广义各向同性硬化准则。低应力水平下,边界面随着广义各向同性硬化中心的运动在应力空间中达到循环稳定状态;高应力水平下,引入与塑性偏应变有关的损伤变量实现边界面的收缩,以模拟土体循环刚度和强度的退化。该模型包含两类参数,即临界状态参数和塑性模量形函数参数,均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对于单调加载事件的模拟,仅需要临界状态参数;对于循环加载事件的计算,需由常规室内试验测定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进而确定形函数参数。结合大量的国内外试验,对边界面模型进行考察,涉及的因素包括土质、固结水平、应力水平、加载方式(单向、双向循环,应力和应变控制)以及超固结比等,结果表明,该模型对等压固结饱和黏土的循环稳定和循环退化特性均能较为合理地反映。其次,通过分离土体初始各向异性和后继各向异性在本构模型中的描述,即土体初始各向异性由边界面的初始旋转模拟,而后继应力诱发各向异性由广义各向同性硬化准则中的运动硬化部分确定,克服了原模型无法反映土体初始各向异性的缺陷;设计一系列简单加载、复杂加载的静、动力数值试验,并与解析解和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了该种分离初始和后继各向异性描述做法的合理性;在不增加模型参数及复杂性的前提下,实现了等向硬化、运动硬化和旋转硬化准则功能的结合;分别基于广义Mises准则三维化方法和SMP准则变换应力法将该模型推广至三维应力空间,首次实现了SMP变换应力法在循环动力边界面塑性模型中的应用;对比分析了两种三维化方法在边界面模型中的应用性能。弥补了目前国际范围内针对循环动力本构模型三维化方法对比研究的缺乏。再次,建立了可以反映土体循环稳定和循环退化的三维各向异性边界面塑性模型的隐式和显式积分格式,并将其开发进ABAQUS软件;针对常规隐式回映积分算法需要映射回归当前应力点、子增量步显式积分算法需要修正当前应力点至屈服面上,而无弹性域边界面模型内无屈服面的矛盾,修正了传统隐、显式积分算法,提高了该两种算法在无弹性域边界面塑性模型中的应用能力;结合饱和土体静、动三轴试验和刚性浅基础承载力边值问题,从精确性、稳定性、高效性方面对这两种积分格式在无弹性域边界面中的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给出两种积分算法在无弹性域边界面模型中的详细流程,具有极强的可重复性;由于本文建立的边界面塑性模型包含了各向同性硬化、运动硬化和旋转硬化等弹塑性模型要素,能够代表较为广泛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因此针对该模型的积分算法和数值开发对同类模型具有指导意义。最后,针对目前已有的四种极限承载力确定标准,不能同时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载荷—位移曲线的问题,对嵌入式海洋结构的各类载荷—位移曲线进行了系统研究,建议了具有普适性的极限承载力确定标准;采用本文建立的边界面塑性模型,基于ABAQUS平台,以法向承力锚(Vertically Loaded Plate Anchor, VLA)为例,开展了嵌入式海洋工程结构循环承载力分析,结果表明VLA表现出三种典型循环承载特性:循环稳定、循环次稳定和循环退化;VLA-海床土耦合系统的循环刚度也表现出相应的三种典型特性;针对VLA循环破坏时的两种典型位移曲线,建议了循环承载力的确定标准;考察了载荷均值、载荷幅值、载荷周次对循环承载力的影响;建议了嵌入式海洋结构循环承载力的分析流程,以此作为综合评估循环载荷作用下结构稳定性的基本依据。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2
第一章 绪论  12-26
  1.1 引言  12-14
  1.2 嵌入式海洋工程结构循环动力响应研究现状  14-19
    1.2.1 试验研究  14-18
    1.2.2 理论与数值研究  18-19
  1.3 土体动力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19-21
  1.4 本构模型三维化方法研究现状  21-23
  1.5 本构模型积分算法研究现状  23-24
  1.6 论文主要工作  24-26
第二章 广义各向同性硬化准则  26-35
  2.1 引言  26-27
  2.2 边界面塑性理论的工作机理  27-30
  2.3 基于不同硬化准则的边界面塑性模型对比分析  30-32
  2.4 广义各向同性硬化准则的建立  32-34
  2.5 小结  34-35
第三章 适用于饱和黏土循环稳定循环退化分析的边界面塑性模型  35-49
  3.1 引言  35-38
  3.2 广义各向同性硬化准则在单面模型中的应用  38-42
  3.3 考虑饱和黏土循环稳定和循环退化动力特性的边界面塑性模型  42-47
    3.3.1 双硬化参量的边界面方程  42-43
    3.3.2 流动法则和映射准则  43-44
    3.3.3 边界面的演化  44-45
    3.3.4 连续性条件和塑性插值模量  45-46
    3.3.5 弹塑性应变应力增量关系  46-47
  3.4 小结  47-49
第四章 模型参数确定和模型验证  49-88
  4.1 引言  49
  4.2 模型参数的确定  49-60
    4.2.1 临界状态参数  50
    4.2.2 塑性硬化模量参数  50-60
  4.3 不排水静三轴试验  60-63
    4.3.1 Weald 黏土  60-61
    4.3.2 Kaolin 黏土  61-63
  4.4 应力控制的动三轴试验  63-84
    4.4.1 低应力水平  63-78
      4.4.1.1 Kaolin 黏土  63-70
      4.4.1.2 杭州饱和软黏土  70-75
      4.4.1.3 天津饱和软黏土  75-76
      4.4.1.4 Newfield 黏土  76-78
    4.4.2 高应力水平  78-81
    4.4.3 不同固结水平下饱和黏土软化特性的演变  81-84
  4.5 应变控制的动三轴试验  84-86
  4.6 小结  86-88
第五章 考虑饱和黏土初始各向异性的循环动力边界面模型  88-120
  5.1 引言  88-89
  5.2 土体各向异性的描述  89-90
  5.3 循环载荷下饱和黏土各向异性边界面模型  90-95
    5.3.1 旋转的边界面  90-92
    5.3.2 硬化准则和边界面的演化  92-93
    5.3.3 流动法则和映射准则  93-94
    5.3.4 弹塑性增量本构关系  94-95
  5.4 模型验证  95-104
    5.4.1 饱和黏土 K0卸载—等压固结试验  95-97
    5.4.2 偏压固结的饱和黏土静三轴试验  97-99
    5.4.3 等压和偏压固结的饱和黏土动三轴试验  99-104
  5.5 考虑饱和黏土初始各向异性的循环动力边界面模型的三维化方法研究  104-119
    5.5.1 现有的三维化方法  104-106
    5.5.2 基于广义 Mises 准则的三维边界面塑性模型  106-110
      5.5.2.1 三维应力空间中的边界面方程  106-107
      5.5.2.2 三维应力空间中的硬化准则  107-109
      5.5.2.3 三维应力空间中的流动准则和映射法则  109
      5.5.2.4 弹性与塑性模量  109-110
    5.5.3 基于 SMP 准则变换应力法的三维边界面塑性模型  110-114
    5.5.4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比较  114-119
  5.6 小结  119-120
第六章 饱和黏土各向异性三维边界面模型在 ABAQUS 中的数值实现  120-146
  6.1 引言  120-122
  6.2 隐式积分算法的数值实现  122-128
    6.2.1 弹性预测  122-123
    6.2.2 塑性修正  123-124
    6.2.3 应力更新算法  124-126
    6.2.4 一致性切线模量  126-128
  6.3 显式积分算法的数值实现  128-132
    6.3.1 本构积分控制方程  128-129
    6.3.2 应力更新流程  129-132
    6.3.3 连续性切线模量  132
  6.4 显、隐式积分算法性能评估  132-145
    6.4.1 K_0固结饱和黏土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  132-136
    6.4.2 等误差线图(Iso-error maps)  136-138
    6.4.3 应力控制的不排水动三轴试验  138-140
    6.4.4 应变控制的不排水动三轴试验  140-143
    6.4.5 刚性基础承载力分析  143-145
  6.5 小结  145-146
第七章 嵌入式海洋结构循环承载力数值分析  146-178
  7.1 引言  146-148
  7.2 条形基础承载力分析  148-153
  7.3 VLA 静承载特性分析和极限承载力的确定  153-164
    7.3.1 VLA 静承载特性分析  153-155
    7.3.2 VLA 极限承载力的确定标准  155-164
      7.3.2.1 目前存在的各类标准  155-156
      7.3.2.2 载荷—位移曲线  156-162
      7.3.2.3 极限承载力的确定标准  162-164
  7.4 VLA 循环承载特性分析  164-176
    7.4.1 VLA 位移—周次响应  165-167
    7.4.2 典型土体单元的孔压曲线  167-169
    7.4.3 VLA—海床土耦合系统循环刚度的演化  169-171
    7.4.4 循环承载力的确定标准  171-173
    7.4.5 载荷均值Qm 的影响  173-174
    7.4.6 载荷幅值Qc yc的影响  174-175
    7.4.7 载荷周次的影响  175-176
  7.5 VLA 循环承载力评价模型  176
  7.6 小结  176-178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178-183
  8.1 主要结论与创新  178-181
  8.2 展望  181-183
附录A  183-185
附录B  185-189
参考文献  189-205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205-207
致谢  207

相似论文

  1. 基于损伤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恢复力模型试验研究,TU973.12
  2. La-Mg-Ni系A_2B_7型贮氢合金相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研究,TG139.7
  3. 新型无分压式光学电压互感器的研究,TM451
  4. 正交矩的高精度算法研究,TP391.41
  5. 基于非Darcy渗流的变荷载作用下饱和黏土一维固结分析,TU411.4
  6. 钴酸锂超细粉末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表征,TM912
  7. 肌电信号控制下肢假肢关键技术研究,TP273.5
  8. 镁基储氢合金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TG139.7
  9. 基于小波变换法的天然气泄漏定位研究,TE973.6
  10. 捷联惯性导航系统动态误差标定与补偿算法研究,U666.12
  11. 高能激光大气传输热晕效应分析,TN241
  12. 锂离子电池硅负极循环稳定性的研究,TM912.9
  13. 5V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0.5)Mn_(1.5)O_4的掺杂及包覆改性研究,TM912.9
  14. 基于非达西渗流的饱和黏土一维非线性固结理论研究,TU43
  15.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NiO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能改善,TM912
  16. Al-Cu-Mg-Zn共晶合金的储热性能及对陶瓷内衬钢管的腐蚀性研究,TG146.21
  17. XPS保温板与结构层粘结性能试验研究,TU761.12
  18. RE-Mg-Ni系AB_(3.8)储氢合金制备及性能研究,TG139.7
  19. 相变储热材料三水醋酸钠储热性能研究,TB34
  20. 在应力和冻融作用下高强粉煤灰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TU528
  21. 表面处理对AB_3型贮氢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TG139.7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 > 各类型土与地基 > 软土与地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