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青平川油田禹居区长2储层测井研究

作 者: 桂阿娟
导 师: 李新虎
学 校: 西安科技大学
专 业: 地质工程
关键词: 青平川油田 孔隙度 渗透率 测井解释模型
分类号: P618.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2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青平川油田构造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地层倾角小于1°,千米坡降为4~5m,局部发育因差异压实作用而形成的鼻状构造。研究区长2油层组,主要受沉积微相和成岩后生作用的影响,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因此,对长2储层特征的详细研究,为储层长期稳产提供可靠依据。在分析关键井的测井、地质、岩心、试油资料的基础上,将长2储层划分为长21、22、23三个亚层,分析得出青平川油田长2油层组为辫状河沉积。总的岩石学特征为低成分成熟度、中等结构成熟度。孔隙度主要分布在1.8~19.1%,平均为10.8%;渗透率主要分布在0.06~79.38×10-3μm2,平均为4.4189%。孔隙类型主要为原生粒间孔,其次为溶蚀孔隙。主要成岩作用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等,本区成岩作用己达晚成岩A期。本文应用测井解释及地质方法,详细研究了储层的含油性、岩性、物性和电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适合本区的孔隙度、渗透率测井解释模型及有效厚度下限标准。依据该区长2储层分析化验和测井资料,在研究储层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测井解释模型,将长2储层进行分类。储层类型总体上以I、II类储层为主。

全文目录


摘要  2-3
ABSTRACT  3-6
1 前言  6-10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6-7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7-8
  1.3 主要研究内容  8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8
  1.5 完成工作量  8-10
2 区域地质概况  10-18
  2.1 区域地质特征  10
  2.2 油藏类型与主控因素  10-11
  2.3 勘探开发现状  11-12
  2.4 地层划分及特征  12-16
    2.4.1 地层划分  12
    2.4.2 地层特征及识别  12-16
  2.5 研究区构造特征  16-18
3 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18-28
  3.1 沉积背景及特征  18-19
  3.2 粒度特征  19
  3.3 测井相分析  19-21
  3.4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21-22
  3.5 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22-28
4 储层特征研究  28-37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28-29
    4.1.1 岩石类型  28
    4.1.2 岩石碎屑特征  28-29
    4.1.3 填隙物特征  29
  4.2 储层物性特征  29-31
  4.3 孔隙结构特征  31-34
    4.3.1 孔隙类型  31-32
    4.3.2 孔隙大小及分布特征  32
    4.3.3 孔喉结构特征  32-34
  4.4 成岩作用及其阶段  34-37
    4.4.1 成岩作成类型  34-36
    4.4.2 成岩阶段  36-37
5 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  37-46
  5.1 “四性”关系研究  37-38
    5.1.1 岩性与电性关系  37
    5.1.2 储层物性与电性关系  37-38
    5.1.3 含油性与电性关系  38
  5.2 测井解释模型  38-42
    5.2.1 泥质含量计算模型  38-39
    5.2.2 孔隙度解释模型  39
    5.2.3 渗透率解释模型  39-40
    5.2.4 饱和度解释模型  40-42
  5.3 油层有效厚度  42-46
    5.3.1 油层有效厚度的确定与划分  42-44
    5.3.2 油层有效厚度测井标准建立  44-45
    5.3.3 单井有效厚度的求取  45-46
6 储层分类及综合评价  46-55
  6.1 层间非均质特征  46-47
  6.2 层内非均质性  47-49
  6.3 平面非均质特征  49-51
  6.4 单井储层测井评价  51-53
  6.5 储层综合评价  53-55
7 结论  55-56
致谢  56-57
参考文献  57-60
附录  60

相似论文

  1. 高压空气冲击煤体增透技术实验研究,TD712
  2. 工业产品进出口贸易对我国就业影响的研究,F424
  3. 多孔介质相对渗透率的耦合模型,O357.3
  4. 沟槽型VARTM工艺优选技术研究,TQ320.661
  5. 石门揭煤围岩体塑性区形成的特征及瓦斯抽采布孔参数的研究,TD712.6
  6. CMAC神经网络的模型改进及在油藏工程中的应用,TP183
  7. 吸附/解吸过程中混合吸附剂传热传质性能研究,TB61
  8. 针刺土工织物垂直渗透率理论研究,TS176.5
  9. 子北油田毛家河油区延长组长6储层“四性”关系研究,P618.13
  10. 力热耦合作用下含瓦斯煤力学特性与渗流特性的实验研究,TD712
  11. 多孔钽的制备及其工艺和性能的研究,TG146.416
  12. 高含水油井选择性酸化技术研究,TE39
  13. 松质骨微结构的图像分析与特性研究,R318.08
  14. 地震岩石物理建模方法及其在油页岩勘探中的应用,P631.4
  15. 裂隙—孔隙介质细观渗流机理研究,P618.13
  16.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内陆河灌区冬小麦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S512.11
  17. 裂隙介质AVO敏感性分析,P618.13
  18. 多孔介质中石油残留及其水动力效应研究,X523
  19. 金属多孔材料液体渗透性能评价方法的实现与应用,TB383.4
  20. 海上低孔渗储层电缆地层测试评价方法研究,P618.13
  21.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华庆地区长8油层组砂岩中自生绿泥石对储层质量的影响,P618.13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矿床学 > 矿床分类 > 燃料矿床 > 石油、天然气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