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储层综合评价

作 者: 杨欢
导 师: 屈红军
学 校: 西北大学
专 业: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关键词: 上古生界 渗流特征 微观孔隙结构 储层综合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
分类号: P618.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4年
下 载: 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多层系含气,埋深较浅,勘探开发潜力大,但区内储层较致密,非均质性强,微观孔隙结构复杂,制约油气的经济有效开发,需要系统开展研究区储层研究,建立适合盆地东部致密储层的综合评价方法,为优质储层目标优选提供地质依据。由上所述,持续深化研究区储层综合评价将对进一步提高产量产生非常深远的意义。本文采用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高压压汞、恒速压汞、气水相渗和核磁共振等分析测试研究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物性特征、非均质性、渗流特征及成岩演化特征,划分各层位的成岩相类型,对研究区上古生界储层进行综合分类评价,结合生产资料进行优质储层目标优选,分析优质储层形成机理及主控因素。研究区上古生界储层盒8段、山西组、太原组、本溪组岩石类型以石英砂岩、岩屑砂岩以及岩屑石英砂岩为主,研究区整体呈现西部富石英东部富岩屑的特征;山西组及太原组的成分成熟度较低,本溪组成分成熟度较高;盆地东部石英阴极发光具有明显东西向分区性,表现出沉积时物源的差异;研究区主河道型砂体结构以箱型、叠置箱型及钟型为主;河道边部以钟型和指型为主,水下分流间湾以指型为主;漏斗型砂体结构主要发育在三角洲前缘河口砂坝、障壁砂坝。研究区山西组的硅质含量最高,平均为3.1%,提高了储层的抗压实作用,其含量与石英含量呈正相关;太原组的伊利石含量最高,平均为8.8%;本溪组高岭石含量最高,平均为4.9%。山1段主要的孔隙类型为粒间溶孔,晶间孔次之;山2段主要的孔隙类型为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晶间孔次之;太原组孔隙类型主要为岩屑溶孔,粒间溶孔次之;本溪组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微孔。山西组孔隙度主要分布区间为4-8%;太原组孔隙度主要分布区间为6-10%;本溪组孔隙度主要分布区间为6-8%,其中太原组平均孔隙度最大,为6.24%;山2段平均渗透率最高,为0.578×1O-3μm2,研究区储层为低孔超低渗储层。盒8段、山2段及太原组的砂体钻遇率高、获得工业气流的几率也相对较高,是研究区天然气勘探的主力层位;各层层间渗透率非均性强;山2段及太原组层间非均质性最强,山1次之,盒8段、本溪组相对较弱。研究区孔隙结构特征总体表现为孔喉半径较小,孔喉结构变化大;排驱压力中等,中值压力变化大,其中太原组平均排驱压力最低,为0.59MPa;恒速压汞分析表明,山1段呈现大喉道,小孔隙的特点,压汞曲线特征基本也由喉道控制,山2段喉道有大有小,孔隙中等,曲线特征主要由孔隙控制,太原组及本溪组样品山2基本相同,以孔隙曲线特征为主,都呈现出小喉道、大孔隙的特点。对研究区的原始孔隙度进行恢复,该地区原始孔隙度约为37%,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过程:压实作用损失了大量的原始孔隙,远远大于胶结作用损失的孔隙,多期溶蚀作用产生大量次生溶孔将研究区储层储集性能大大提高。研究区储层自然渗流能力较弱,样品以亲水性为主;束缚水饱和度平均为50.65%,等渗点饱和度平均为65.6%;研究区核磁共振T2图谱均呈单峰态;可动流体饱和度变化范围大,平均值为56.41%,山2整体较好,可动流体饱和度高,多分布于大孔隙中,渗流能力强;太原组、本溪组次之;山1最差,可动流体饱和度低,小孔隙发育,渗流能力差。根据储层物性特征、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毛管压力曲线特征以及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综合分析,结合岩性和含气性分析,将研究区储层分为四类,盒8段储层以Ⅰ类区和Ⅱ类区为主,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北部以及西北部地区,山1段储层以Ⅱ类区和Ⅲ类区为主,Ⅰ类区在研究区零星分布;山2段Ⅰ类区和Ⅱ类区在研究区分布广泛,太原组储层以Ⅱ类区和Ⅲ类区为主,Ⅰ类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及中部;本溪组Ⅱ类区在研究区分布广泛,Ⅰ类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分析研究区优质储层形成机理:不同成岩阶段的酸性溶蚀作用、碱性溶蚀作用及交代作用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岩性控制了优质储层宏观分布的不均一性。优质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沉积微相控制着相对高孔高渗储层的分布;不同砂体结构类型的分布控制了优质储层宏观的带状分布;同沉积火山物质的溶蚀作用以及最后一期溶蚀孔隙保存的程度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8
目录  8-9
第一章 绪论  9-20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9-10
  1.2 国内外技术现状  10-15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16
  1.4 完成工作量  16-17
  1.5 主要研究成果  17-20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0-24
  2.1 区域构造特征  20
  2.2 物源及沉积背景  20-22
  2.3 研究区小层划分  22-24
第三章 砂体结构研究  24-34
  3.1 砂体结构类型  24-28
  3.2 砂体结构组合样式  28-31
  3.3 砂体结构平面分布规律  31-34
第四章 储层特征研究  34-84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34-48
  4.2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48-65
  4.3 储层物性特征  65-67
  4.4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67-73
  4.5 储层成岩演化特征  73-79
  4.6 储层渗流特征  79-84
第五章 储层成岩相研究  84-93
  5.1 研究区成岩相类型  84-90
  5.2 成岩相发育规律  90-93
第六章 储层分类与评价  93-104
  6.1 有效储层下限研究  93-99
  6.2 储层分类评价体系  99-104
第七章 优质储层形成机理与主控因素  104-116
  7.1 优质储层形成机理研究  104-108
  7.2 优质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  108-116
结论和认识  116-118
参考文献  118-123
致谢  123

相似论文

  1. 渤海湾盆地北部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P618.13
  2. 南华北盆地周口坳陷油气储层沉积学研究,P618.13
  3. 鄂尔多斯天环坳陷北段天然气成藏分析,P618.13
  4. 华北地区下古生界礁滩型储层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P618.13
  5. 地层中米氏旋回识别研究,P631.81
  6. 塔里木盆地古城低凸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沉积储层特征研究,P618.13
  7. 东北地区下古生界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P534
  8. 弥渡地区上古生界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分析,P618.13
  9. 松辽盆地南部长深5井区火山岩成藏研究,P618.13
  10. 大庆探区晚古生界油气资源前景研究,P618.13
  11. 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流体特征与天然气运移规律研究,P618.13
  12. 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输导体系研究,P618.13
  13. 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特征,P618.13
  14. 留80断块Es3上亚段储层非均质性研究,P618.13
  15. 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大22井区上古生界砂岩成岩作用的控制因素,P618.13
  16. 南黄海盆地古生界海相地层地震波动力学特征及属性研究,P738.4
  17. 南黄海盆地古生界速度模型建立及其效果分析,P736.1
  18. 欧龙布鲁克下古生界岩相古地理研究,P531
  19.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南区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控制因素研究,P618.13
  20. 上扬子地台北缘重点剖面沉积相及其烃源岩特征研究,P618.13
  21. 米仓山隆起下古生界烃源岩特征,P618.13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矿床学 > 矿床分类 > 燃料矿床 > 石油、天然气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