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生物成因煤层气定量判识及其成藏效应研究

作 者: 鲍园
导 师: 韦重韬
学 校: 中国矿业大学
专 业: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关键词: 生物成因煤层气 定量判识 成藏效应 柳林地区 芦岭地区
分类号: P618.1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5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混合成因煤层气(热成因与生物成因气)在世界各含煤盆地广泛地被发现和报道,定量查明煤层气内生物成因气的相对含量及其成藏演化过程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为此,本文以柳林地区和芦岭地区为对象,采用物理实验与数值模拟方法,重点探讨生物成因煤层气定量研究方法及其成藏演化特征,取得如下主要成果。首先,基于高压釜封闭体系生烃热模拟实验,提出热成因气成熟演化阶段判识模型,揭示气体碳氢同位素组成与样品演化阶段对应关系及演化特征。认为随有机质演化程度升高,甲烷、乙烷和丙烷碳同位素组成具有先变轻后变重,而甲烷氢同位素组成及二氧化碳碳同位素组成具有逐渐变重的特征。其次,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系统分析不同成因类型煤型气分布特征,提出多个判识煤型气成因类型图版。认为生物成因气δ13C1<-60‰,热成因气δ13C1>-30‰,混合成因气介于二者之间。随有机质演化程度增强,从生物成因气至热成因气,δ13C1、δ13CCO2-CH4、δ13C2-1及CH4/(C2H6+C3H8)具有变重趋势且相关性明显, δ13C1与δ13CCO2-CH4、δ13C1与δ13C2-1及δ13C1与CH4/(C2H6+C3H8)是划分煤型气成因类型的图版。再次,基于次生生物成因气模拟产出实验,结合生物成因气甲烷累积产率分析,完善生物成因气生烃地质模型与数学模型。运用红外光谱分析,从分子学角度分析热解和微生物降解前后样品分子结构变化特征。认为样品经微生物降解后分子间作用力变弱,含硫化合物对微生物降解具抑制作用。借助甲烷碳同位素组成地化测试手段,提出一个定量计算生物成因气相对含量新方法,定量考察同位素分馏作用对甲烷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二者结果偏差较小。最后,运用数值模拟方法,探讨生物成因煤层气成藏演化特征及其与热成因气成藏效应,定量查明生物成因气对现今煤层含气量贡献。认为生物成因气对煤层累积生气量和含气量贡献显著,其演化过程具明显的阶段性,在不同地质演化阶段,生物成因煤层气发生运移的方式不同,主要以扩散、渗流和盖层突破为主。原生生物成因气对现今煤层含气量贡献较小,次生生物成因气贡献相对较大。

全文目录


致谢  4-5
摘要  5-6
Abstract  6-8
Extended Abstract  8-21
1 绪论  21-41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21-2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22-36
  1.3 研究方案  36-40
  1.4 论文工作量  40-41
2 区域及研究区地质概况  41-54
  2.1 河东煤田柳林地区地质概况  41-47
  2.2 淮北煤田芦岭地区地质概况  47-53
  2.3 小结  53-54
3 实验方法及次生生物成因气定量判识  54-89
  3.1 样品采集及制备  54-55
  3.2 热模拟实验过程与分析  55-63
  3.3 生物成因气模拟产出实验过程与分析  63-76
  3.4 次生生物成因气定量判识讨论  76-87
  3.5 小结  87-89
4 嵌入生物成因气的煤层气成藏演化史模型  89-108
  4.1 煤层气成藏演化史地质模型  89-92
  4.2 数学模型与模拟软件  92-95
  4.3 地质演化史模型  95-106
  4.4 小结  106-108
5 华北典型地区含生物成因煤层气成藏演化过程及成藏效应  108-125
  5.1 柳林地区煤层气成藏演化史  108-114
  5.2 芦岭地区煤层气成藏演化史  114-120
  5.3 生物成因气成藏地质控制因素  120-123
  5.4 小结  123-125
6 结论与建议  125-129
  6.1 主要认识成果  125-127
  6.2 下一步工作建议  127-129
参考文献  129-143
作者简历  143-146
学位论文数据集  146

相似论文

  1. 川西前陆盆地气田流体的混合与成藏效应,P618.13
  2. 多煤层叠置条件下的煤层气成藏作用,P618.11
  3.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沉积体系及砂体展布规律研究,P512.2
  4. 叠合盆地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演化及成藏效应,P531
  5. 日军占领下的晋西柳林地区研究,K265
  6. 韩城北区构造发育规律及对煤矿安全因素影响的研究,P618.11
  7. 基于WebGIS的煤炭储量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研究,P618.11
  8. 中国煤矿资源评估与开发可行性研究,P618.11
  9. 煤层气生成过程中的矿物/金属元素催化作用,P618.11
  10. 多煤层叠置条件下的煤层气成藏作用,P618.11
  11. 低渗透煤层气开采的热—流—固耦合作用机理及应用研究,P618.11
  12. 重庆沥鼻峡背斜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及有利区带预测研究,P618.11
  13. 华北地块北缘晚古生代盆地演化及盆山耦合关系,P618.11
  14. 芦岭井田煤储层属性预测与随机建模,P618.11
  15. 煤储层各向异性波场模拟与特征分析,P618.11
  16. 煤层气运移LBM模型与井间干扰模拟研究,P618.11
  17. 鄂尔多斯盆地中侏罗世延安组层序—古地理与聚煤规律,P618.11
  18. 三江—穆棱河含煤区煤层气富集规律及开发潜力评价,P618.11
  19. 中国西北赋煤区构造发育规律及构造控煤研究,P618.11
  20. 华北赋煤区煤田构造与构造控煤作用研究,P618.11
  21. 泛三江盆地早白垩世层序古地理与聚煤作用研究,P618.11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矿床学 > 矿床分类 > 燃料矿床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